摘要:供销社的水泥柜台嵌着酱油缸,煤油灯点亮无数夜晚,白粉笔擦鞋、铁皮盒装蜡笔,老物件承载着那个年代特有的质感。"新三年旧三年"的生活智慧里,藏着最真实的幸福记忆。
供销社的水泥柜台嵌着酱油缸,煤油灯点亮无数夜晚,白粉笔擦鞋、铁皮盒装蜡笔,老物件承载着那个年代特有的质感。"新三年旧三年"的生活智慧里,藏着最真实的幸福记忆。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商店里的商品种类虽少,但每一件都是正规产品,质量可靠。有些商品甚至需要凭票才能购买,如今回想起来,那段时光依然令人怀念。供销社里的一些标志性物品,如果没有它们,就失去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韵味。首先是煤油,它是点亮煤油灯的必需品;其次是水泥柜台里嵌入的酱油缸和醋缸,那时这些都是散装出售的,这才是供销社的独特气息!在那个物质条件极其有限的年代,供销社的营业员是农村人眼中的“铁饭碗”,尤其令人羡慕的是,他们能通过内部渠道买到普通人难以获得的商品。
我们那会儿管这种白鞋叫舞蹈鞋。能穿上一双,可是件让人眼红的事儿。我特别喜欢这种鞋。那时候鞋要是脏了,就用白粉笔蹭一蹭,让它看起来干净些。
上世纪90年代,国内洗衣粉市场有四个知名品牌:熊猫、活力28、百花和太行。其中,活力28由沙市日化生产,凭借"超浓缩"技术迅速走红。这些品牌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就像山丹丹洗衣粉、贝壳润肤油和杨志荣火柴一样,都是那个年代的标志性产品。时光流逝,这些老品牌已成为人们童年回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鸡牙粉,现在年轻人可能不太熟悉这东西。那时候,买不起牙膏的人常用牙粉来刷牙。用过的人都说,牙粉用起来比牙膏还舒服,刷完牙感觉特别清爽。说到牙粉,最有名的就是火车牌了。
在供销社的水泥柜台里,酱油和醋都装在嵌入的大缸里,那时候这些都是散装的,充满了传统供销社的独特气息。盐也是大块的粗盐,炒菜时还没完全融化,偶尔还能吃到一口。那时的酱油味道特别浓郁,即便是现在几十元一瓶的酱油也远远比不上。用酱油拌米饭,那种香味至今难忘。现在的酱油还能有这样的味道吗?
热水袋在80年代开始流行,晚上口渴时直接打开喝,味道有点苦。最早的热水容器是铁质的,类似军队用的旅行水壶,放在被窝里,到半夜就凉了,可以当茶水喝。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很多农村家庭冬天用医院的玻璃输液瓶装热水来暖被窝。
浓缩果汁,尤其是桔汁,通常需要加水稀释后饮用,与直接饮用的碳酸饮料不同。除了桔汁,市面上也有杨梅汁的浓缩产品,但相对少见。在饮料种类上,除了经典的北冰洋桔子汽水,还有香蕉口味的汽水。在一些旅游景点和公园里,可以看到葫芦形状的红色汽水,采用软塑料包装。而在故宫,游客还能找到绿色玻璃瓶装的梨味汽水。这些饮料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场景下的消费选择。
我手头还有一把折叠小剪刀,虽然有点生锈,但还能用。小时候这种折叠剪刀特别火,几乎每个人钥匙扣上都挂着一把,小孩的铅笔盒里也常见。
蛤蜊油是过去老百姓常用的护肤品,装在蛤蜊壳里,价格根据大小来定。小的几分钱,中等的一毛钱,特别大的两毛钱就能买到。
小时候,塑料凉鞋是去河边玩耍的最佳选择。这种鞋子虽然穿着轻便,但很容易划伤脚。如果鞋带断了,妈妈就会从旧凉鞋上剪下塑料带,用烧热的烙铁重新粘上。你是否也穿过这种经典的塑料凉鞋?那时候,人们崇尚“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生活理念。
皮筋真是让人头疼,每次用都被缠得哭出来。那些橡皮筋全被男生们买走了,他们用来做链条火柴枪。
在那个年代,能够用上海鸥洗头膏的家庭其实并不多。虽然我没尝试过洗发香粉,但洗发香波倒是用过。
插口灯座主要有挂丝和车丝两种类型。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时代变迁,这类老式灯座已经逐渐退出市场,不再被广泛使用。
老式打火机使用的是汽油作为燃料,内部装有火石。不过,这种打火机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用了。
煤油灯通常以煤油为燃料,这种油无色但带有明显气味。在条件较好的家庭中,人们会选择使用煤油灯,而在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则会改用柴油灯,后者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烟雾。
过去,几乎每个家庭都备有一把钻子,主要用于农村妇女制作布鞋时打孔和穿线。说实话,那时候的千层底布鞋穿起来确实更舒适。
16、蜡笔在那个年代算是奢侈品,一支要价一毛二。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这东西可望不可及。看到别人手里拿着蜡笔,心里别提多眼馋了。
宝塔糖是一种专门用于儿童驱虫的药物,虽然外形可爱,但尝起来却带有明显的苦味。很多孩子吃上一两颗后就不愿意再继续服用了。
上世纪70年代,结婚必备的“三转一响”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这些物品在当时对普通家庭来说几乎是奢望,因为一天的工资只有一块二。这些商品不仅由供销社销售,百货商店和专门店也有售。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些物品升级了:自行车带烟囱、缝纫机带锁边功能、手表带日历、收音机带唱片播放功能。自行车主要在公社供销社出售,村供销社没有,其他商品则较为普遍。购买自行车需要凭票,价格大约150元,而上海手表统一售价125元。那个年代的商品价格统一,质量上乘。
在20世纪,中国农村地区常见的香烟品牌包括丰收牌、经济牌以及当地自产的旱烟。这些品牌如庆丰、丰收、大重9和电车等,都是当时农民们常抽的烟。其中,握手牌香烟尤为受欢迎。此外,市场上还有百雀、大钟、电车、经济、红棉、春耕、银球、飞马和银行等多个品牌,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在那个年代,白糖是最受欢迎的甜食,但需要凭票购买。相比之下,红糖、片糖和古巴糖的味道就逊色不少。以前,我常常在停电的时候,偷偷从门口爬进去,舔食袋子上残留的红糖。
酸梅粉其实就是一种带酸味的面粉。那时候的孩子们对酸梅没啥概念,只知道这种面粉尝起来酸甜可口。另外还有一种特别受欢迎的辣椒糖,小时候买一个只要一毛钱,吃完满嘴都是红色的果汁。现在这种辣椒糖已经很难见到了。
以前的摔炮,其实就是两块黄泥中间夹一张发令纸。那时候买了闪电鞭炮,我们都会拆开,一个个装在口袋里慢慢放,舍不得一次全放完。电光炮一包才0.17元,放起来特别过瘾。有时候还会拆成单个来放,感觉更有意思。
23、绿色军用包,就像今天的奢侈品牌LV一样,在当年可是人人梦寐以求的物件。那时候,谁要是能背上一只绿色军用包,绝对能引来一片羡慕的目光。这种包不仅实用,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代表着一种特殊的荣耀和地位。背上一只绿军挎,仿佛整个人都变得与众不同了。
在七八十年代,塑料篮子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日常用品。那时候,人们出门购物或买菜时,常常提着这种篮子,既时尚又实用,还符合环保理念。相比之下,如今塑料袋随处可见,虽然方便,但对环境造成了不小的负担。塑料篮子在当时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工具,更是一种环保生活方式的象征。
传统中式服装中,盘扣是常见的纽扣形式。这种独特的扣子设计在老年女性中尤为流行。以我奶奶为例,她所有的衣服都采用这种盘扣。从个人审美角度来看,这种盘扣不仅实用,更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让人印象深刻。
搪瓷制品在过去的年代里非常普遍,几乎每个家庭都使用这类物品。无论是搪瓷盆、搪瓷盘子还是搪瓷茶盘,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用品。此外,搪瓷痰盂也是家家户户的必备品。在那个时代,搪瓷制品不仅是实用品,还常常作为新婚礼物,送上一套搪瓷制品显得格外体面。
虎头牌手电筒曾是农村家庭中唯一的电器,象征着一个时代的印记。这款手电筒在当时颇有名气,通常使用两到三节电池。还有一种扩展筒,可以额外增加两节电池的容量。关于灯泡,常见的电压规格有2.5V、3.8V、4.8V、1.5V、4.9V和6V。
以前的电风扇确实耐用,我家那台天仙牌风扇用了20年,到现在还在用。那时候的产品质量真是没话说,说能用一辈子都不算夸张。虽然现在看起来有点旧了,但功能完全没问题,所以一直没舍得换。
我家一直挂着那种竹叶青颜色的的确良窗帘,上面还有丹顶鹤的图案。这窗帘从我小时候用到现在,虽然年头不短了,但看着依然挺时髦,我一直很喜欢。这些老物件都是历史的记录,承载着我们过去的记忆。
对于如今的00后来说,铁皮文具盒可能已经成了过时的老古董。你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用的第一个文具盒长啥样吗?说到童年,连环画和小人书绝对是我们的心头好。那时候,这些书可是我们最爱的宝贝。
大家能猜出这个东西的用途吗?如果你知道,那你一定经历过那个年代。上世纪八十年代虽然物质条件不算丰富,但人们的生活却充满了真实的幸福感。那时候,每一样东西都物尽其用,日子过得简单却充实。
来源:头号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