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蓝皮书指出,人工智能已成为驱动国际传播结构重塑的关键变量。人工智能技术深刻影响着国际传播的内容生产、传播渠道、话语体系与传播战略布局,推动中国国际传播体系由传统模式向智能传播模式全面转型。
本报讯(记者孙海悦)3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联合发布《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报告(2024)》。
蓝皮书指出,人工智能已成为驱动国际传播结构重塑的关键变量。人工智能技术深刻影响着国际传播的内容生产、传播渠道、话语体系与传播战略布局,推动中国国际传播体系由传统模式向智能传播模式全面转型。
蓝皮书认为,当前国际传播主体已明显突破单一政府和传统媒体格局,多元主体协同模式趋于成熟,并形成“复调传播”新态势。政府机构、主流媒体、企业、高校智库等通过协同化、区域化、全球化角色定位,共同构建起具有明显分工与协调机制的“复调传播”格局。
区域化国际传播体系建设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地方性国际传播的差异化特色更加鲜明;各区域传播主体正探索形成特色鲜明的传播叙事模式,有效提升区域传播主体在全球传播中的影响力与辨识度。
蓝皮书分析认为,传播模式逐渐从以“引进版权”模式为主转向以本土化创作、合拍剧及网络平台自主传播为特征的多元化路径;流媒体平台的兴起加速推动中国电视剧走向海外市场,实现传播路径与模式的显著转型,国际影响力日趋扩大。
微短剧依托其媒介特性和文化传播的碎片化趋势,逐渐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新形式;精准的文化适配策略与目标市场受众的本土文化偏好深度融合,体现了文化出海策略由“泛众传播”向“精准传播”的结构性转变。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