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站在AI时代带来的智识变革临界点,一些新的问题湍急闯入,一些旧的困境有了新解法,公益事业该何去何从?AI与爱,这两个在中文语境中耦合的词汇,又能在时代大潮中如何助力公益同仁“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站在AI时代带来的智识变革临界点,一些新的问题湍急闯入,一些旧的困境有了新解法,公益事业该何去何从?AI与爱,这两个在中文语境中耦合的词汇,又能在时代大潮中如何助力公益同仁“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月31日,带着这些思考,数百位公益慈善事业行动者、观察者、创变者汇聚第九届中国公益年会现场,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发布厅以“爱与AI 看见未来”为主题展开一场思想碰撞。本届年会由《公益时报》社主办,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河仁慈善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共同支持。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会长陈存根,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党委书记兼副会长周惠,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雷永胜,《公益时报》社社长赵冠军,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姚瑶,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执行副理事长刘文奎,红十字国际学院院长王汝鹏,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赵素京,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理事长郑国君,中宣部人权发展和交流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秦亮,东润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孔东梅等共同启动了年会。
2025第九届中国公益年会启动仪式
时逢“久”数,本届年会更加关注变革时代的可持续发展之道,在思想交锋、行业前瞻、实践赋能三个方面汇聚公益事业的政策推动者、科技领军者与公益实践者,从行业发展、行业观察和公益创新三个维度,围绕“慈善组织的项目之道”“公益之于教育”“科技改变公益”等议题展开跨界对话。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引导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等健康发展。发挥好行业协会商会行业自律作用。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会长陈存根致辞
陈存根在开幕致辞中总结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决策部署和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的指引下,中国公益慈善事业迅速发展、成绩斐然。
2024年,新修改的《慈善法》和三部配套规章正式施行,进一步强化了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法治保障;慈善力量在规范和创新中不断壮大,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超过1.5万家,年度慈善活动支出超过1500亿元,公益参与方式更加多元,捐赠内容更加多样,透明度和公信力进一步提升;公益慈善力量不仅聚力保障民生,更在推进共同富裕、推动乡村振兴中积极有为,始终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新时代慈善文化逐步深入人心,营造出全社会关心慈善、支持慈善、参与慈善的良好氛围。
陈存根表示,面对新时代新任务,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将以更大力度支持《公益时报》办好中国公益年会等活动,为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凝聚力量、链接资源、夯实基础,助力中国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中国公益事业褒扬激励的发布平台、导向引领的传播平台、探索创新的实践平台,《公益时报》社自2016年起举办中国公益年会,已经连续成功举办八届。过去八年,中国公益年会以年度行业主题为棱镜,系统性解构中国公益发展的底层密码,为关心社会发展的行业同仁提供真正开放、包容、有营养的思想市场和交流平台,力图全方位、深层次地展现中国公益的发展现状,推动构建兼具思辨深度与实践温度的发声场域。
《公益时报》社社长赵冠军代表主办方致辞
“社会力量如何研判、如何应对这个时代因科技进步等诸多原因而带来的社会变革?”在这个场域里,赵冠军设问。他指出,站在一场技术革命的临界点,我们面临多重思辨,如何推动技术与人文结合,以承载更多的人性温度;如何推动技术与公益融合,构建社会生态循环系统;如何推动技术与赋能匹配,实现社会价值的再创造……
赵冠军认为,公益的本质是跨越个体界限开展工作,技术恰似增强这种精神共振的放大器。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提升效率,更让善意突破时间、空间和身份的限制。他引用《想象的共同体》中的“一种超越个人直接生活经验的建构”解释到,当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通过信息共享和文化传承形成精神共鸣,技术就像无形的神经系统,把分散的个体凝聚成新的共同体。这个基于“心智网络”的共同体正在更加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之中。我们正在做的,就是不断强化其中互助共享的公益精神,让它成为社会的共同基因。
为了强化这一精神,赵冠军进一步表示,《公益时报》将以更加坚定的脚步前行——我们不仅做好公益事业的观察者、记录者,更要做好社会价值的传播者、参与者!
以长期观察为基础,议题洞察为牵引,《公益时报》于年会现场发布了2024中国公益发展回顾及十大关注——
▲《慈善法》修改完成 护航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筹款风波尘埃定 个人求助监管驶入正轨
▲地震与洪涝救援 慈善协同应急管理发力
▲高等教育引青睐 高校巨额捐赠热度不减
▲互联网公益趋稳 人人公益助力善意传播
▲ESG信披强势突破 可持续发展受广泛认可
▲社会治理添帮手 大社会工作正徐徐展开
▲社区慈善事业兴 基层治理现代化拟新章
▲文保走大众路线 社会力量加持文物保护
▲志愿精神展风貌 共建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
易宝支付联合创始人余晨分享
在主旨演讲环节,易宝支付联合创始人余晨率先带来题为《共建智能向善的数字未来》的分享。“科技是价值中性,如果科技有什么价值,那它最大的价值恰恰带来了这种可能性空间的扩充。”他解释道,科技的出现让我们有了各种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科技只是人性的放大器,最后做什么取决于人类本身的选择,“所以科技并不是我们的宿命,而是一面镜子,我们在乎什么、关心什么,怎么样用好科技来保证我们未来道路上不会翻车,这可能是今天最大的命题。”对于如何用好科技赋能公益,余晨表示,互联网就是由点点滴滴汇聚而成的,所以互联网技术也应当把更多老百姓的善意点滴汇成大海。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姚瑶分享
姚瑶以《公益的未来,与我有关》为题谈到了AI与人。“AI可能什么都会干,但是AI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在技术的背后永远站着人,技术向善的方向盘掌握在每个人的手中。”她分享了阿里巴巴运用技术赋能公益的实际案例,例如失踪儿童信息发布平台、轮椅地图等。
关于未来,《公益时报》联合包括阿里巴巴公益在内的公益传播理事会成员单位,以行业前瞻视角提炼年度议题并于年会现场发布17个“2025中国公益关键词”——人道公益事业高质量发展、她力量、乡村振兴、与社会共生、“苟日新,日日新”、生生共益、多元共建、永续向新、智能向善、创新、儿童公益、全民眼健康、自强、可持续发展、春蕾花开、“强监管、社区互助、AI赋能”、低碳兴农。
东润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孔东梅分享
“一个行业的发展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技术的应用,公益慈善事业同样遵循着这一规律,既是经济水平、法治建设的映射,又与技术创新息息相关。”孔东梅在主旨演讲中介绍,面对教育公平的难题,人工智能架起跨越数字鸿沟的云端桥梁,通过助力教育资源优化、课程体系构建、教师专业发展,让优质教育触手可及,让乡村教育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不过她也提到,技术普及的最后一公里依然坎坷,要警惕新的数字鸿沟出现,不能让乡村孩子在人工智能浪潮中掉队。
孔东梅提醒,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工智能既能重塑文明演进轨迹,也潜伏着许多隐患。她表示,人工智能是否能够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取决于我们如何利用并建立有效的治理原则与框架来规范人工智能发展与应用。“科技向善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要在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设计、实施及监管的各个环节,充分考虑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实际影响,植入公平性评估,保护困境群体的合法权益”。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执行副理事长刘文奎分享
刘文奎则分享了AI时代公益行业的机遇、挑战与责任:第一是AI狂飙带来的机遇;第二是技术失控带来的风险;第三是公益机构之间应该加强合作;第四,我们要努力建设相应的能力,积极履行人类福祉、社会公共利益守业人的责任。刘文奎号召,在AI技术重塑社会运行规则的转折点上,公益行业应该努力拥抱AI,使用AI、洞察AI,在用AI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主动担当人类福祉、社会公共利益、守业人的责任,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努力,确保AI技术的每一次演进,始终锚定在人类尊严的坐标上。
九阳公益基金会理事兼副秘书长王祎珂分享
九阳公益基金会理事兼副秘书长王祎珂基于三十年九阳公益积累,总结了九阳的社会责任之道:一是组织形态创新;二是公益项目以重点区域全覆盖,推动样板区域的核心策略;三是项目迭代的创新;四是九阳基金会数字化创新。她表示,在每年新增不少于200所学校的发展进程中,通过使用信息化工具实现数字化治理,实现项目执行监测评估全程线上管理、财务管理信息规范性披露,动态抓取数据。“数字化平台规范了机构和项目的运作,也持续产生了数据沉淀,可数据化绩效评估模型、智能物联设备让我们在未来的深耕包括AI可视化智能厨房等方面也产生了一个探索可能和非常大的想象空间。”
优客工场创始人兼董事长毛大庆
多年来关注临终关怀的优客工场创始人兼董事长毛大庆着重从议题视角谈到“AI与爱”在临终关怀中的重要性。毛大庆希望科技企业能解决临终关怀所面临的技术难题,提升服务连续性,平衡算法决策和人类主体性,确保服务符合伦理,建立AI服务质量评估指标,保障服务质量。他呼吁,中国需要真正符合人性化的生命末期关怀体系,以患者为中心的生命末期关怀技术和系统,通过政策、科技、文化的多方协作,整合医疗治理和人文关怀覆盖生理阵痛、心理支持、社会关系协调多维度。
阿里巴巴公益技术负责人付永生分享
阿里巴巴公益技术负责人付永生则从技术视角总结公益机构与技术结合的未来方向:不可替代的社会温度、真需求驱动AI应用、隐私担忧需理性看待。付永生呼吁公益机构主动拥抱AI,从个人尝试开始,利用工具跨越基础短板,聚焦真需求解决问题。“AI并非威胁,而是提升效率、拓展价值的杠杆,公益机构需在技术浪潮中坚守社会温度,同时借势开拓新场景,避免被时代边缘化。
《2024中国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编写计划启动
年会现场,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周冰,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部副总经理、腾讯SSV数据与算法中心负责人张骁,《公益时报》社副社长张雪弢共同启动《2024中国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编写计划。
为了进一步碰撞思想,年会设置了三个圆桌对话,直击公益事业三个备受关注的议题——“慈善组织的项目之道”“公益之于教育”以及“科技改变公益”。
“慈善组织的项目之道”圆桌论坛
在引谈人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鹏的引导下,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常达,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国家卫生健康委人体组织器官移植与医疗大数据中心副主任蒲苗,香港赛马会慈善事务总经理(公益慈善研究院)王红,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副秘书长兼灾害救助与社区发展部部长王晓莉,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甄文正围绕“慈善组织的项目之道”展开对话。
对谈人首先介绍了自己所在机构目前的重点项目领域和项目特色,并就AI时代对项目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引谈人总结认为,AI不是一个万能的解药,更像是一个杠杆,建议公益行业从业者紧紧握住这个杠杆,以解决真正的需求为支点,共同努力设计出更好的公益项目。
“公益之于教育”圆桌论坛
从公益慈善项目发展的宏观命题到公益慈善事业聚焦的具体议题,在引谈人安踏集团企业社会责任高级总监任心照的引导下,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苏郁松、无锡灵山慈善基金会理事长王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杨艺、西安市乡村发展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杨玲围绕教育公益进行了圆桌讨论。
聚焦公益对教育的支持作用,对谈人从自己实际工作出发,或认为公益是教育的一部分,或认为公益捐赠对教育的持续性发展有增益,亦或是教育公益本身是对人这一发展力的支持。引谈人总结认为公益并非独行,而是多元共生,只有凝聚多方力量才能推动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科技改变公益”圆桌论坛
当公益改变生活,推动所关注议题发展时,科技也在改变着公益,推动公益事业变革,带来更多活力。在引谈人张雪弢的引导下,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部副总经理、腾讯SSV数据与算法中心负责人张骁,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罗海岳,博世中国慈善中心总监郑莉惠,易宝公益平台负责人王玉慧围绕“科技改变公益”展开对话。
让捐赠人知道钱捐到哪里,是技术赋能公益事业解决的一个显著问题,也是多位对谈人提到的技术改变公益案例。类似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但也有对谈人提醒,技术赋能慈善组织解决社会问题的链路并不清晰,受困于慈善组织的学习能力和技术复杂性,从认识并解构社会问题到数字化思考,再到产出解决方案,对慈善组织而言可能较为吃力。
2024年,中国公益在变局中坚守,用善意温暖人间。我们看到,社会工作——在调整中奋勇前进;基金会——强化治理,穿越周期;企业向善——多元、链接、深耕;大额捐赠——创新、坚持、可持续;互联网公益——多方参与、深度互动、共创共享;公益项目——在场与破题;慈善信托——在普惠、灵活、规范中前行;志愿服务——加强谋划、健全机制再上新台阶。
年会最后,全场嘉宾共同见证了《德厚流光 高山景行 2024中国公益年度记录》的视频播放。《公益时报》通过对2024年全年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报道,梳理出了一批在公益道路上奋勇前行的人、企业、机构和项目,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公益力量的责任与担当,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温暖与希望。他们是在扶贫济困、乡村振兴、教育发展、灾害救援、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做出贡献的人;是在项目影响力、创新与领导力、推动行业发展、可持续性以及社会责任方面表现突出积极作为的企业和公益机构。
来源:公益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