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给了我们希望和信心”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1 10:47 2

摘要:故土情长,那份眷恋深植心间,而我的第二故乡——四十六团永兴镇,同样承载着无数的珍贵回忆,令我难以忘怀。2000年,我和父母从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来到团镇。20多年来,团镇的变化翻天覆地,今非昔比。

故土情长,那份眷恋深植心间,而我的第二故乡——四十六团永兴镇,同样承载着无数的珍贵回忆,令我难以忘怀。2000年,我和父母从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来到团镇。20多年来,团镇的变化翻天覆地,今非昔比。

身为“兵二代”,我从小深受兵团精神的熏陶。毕业后,怀着满腔热忱,我毫不犹豫地踏上归乡之路,选择回到团镇工作。如今,我就如同“小胡杨”,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家乡的承诺。目睹家乡的蓬勃发展,自豪之感油然而生,同时也深感责任在肩,定要为家乡发展全力以赴。回顾这20年,诸多感人和振奋人心的故事涌上心头。

刚来团镇,条件比较艰苦,可谓是家徒四壁。那会儿我们一家人住在一间简陋的平房里,两张床、一张小桌子、4张小板凳,就是所有的家当。后来家里购置了一台电视机和一个二手木质衣柜、一个电视柜,我们都当宝贝似的非常爱护,每天再忙再累都擦得锃亮。

因为条件有限,去学校上学,我和哥哥妹妹都要步行走上很长的一段路,路面上的碱土很深,经常没过鞋面,有句顺口溜形容:“一脚下去半腿黏,好似陷入泥沼地,前行步步苦难言”。后来父母给我买了辆二手自行车,在碱土路面上根本骑不动,只能挑着相对好点的地方骑行,每一步都走得艰难,每走一步,都留下深深的痕迹。

随着团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从过去单一的棉花种植,发展到如今拥有特色林果、中草药等多元经济,20年来团镇焕发出勃勃生机,原来只有普通农作物和简陋房屋的土地上,如今整齐的新住宅区拔地而起,现代化农业设施一应俱全。曾经泥泞难行的道路,已被宽敞平坦的柏油路取代。团镇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成为“人在城中走,犹如画中游”的宜居宜业大花园。

我们家的日子也逐渐好转起来。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买了汽车,父母开着车下地干活,十分方便。父亲告诉我,这辈子做梦也没想过能住上楼房,还能开汽车下地干活,过去牛车是主要运输工具,而如今汽车、电动车让劳作变得省心省力。

孙凤飞(右二)和家人的幸福时刻。(受访人提供)

曾经,吃到新鲜菜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奢侈”,冬季储备蔬菜只有自家种的白菜和萝卜。如今,“菜篮子”丰富多样,想吃什么都能买到,餐桌不再单调,随时都能吃到各地的美食。母亲退休后,每月有国家发放的退休金,生活无忧。她学会使用智能手机,还热衷网购,退休金一到账,不是给孩子买东西,就是在淘宝、抖音购物,生活便捷又欢乐。而父亲也快退休了,他一直辛勤耕耘,常说当年从老家来到团镇是正确选择,如果没来团镇,这个普通的家庭难以培养出3个大学生,这也是父母回老家探亲时最大的骄傲。

这几年,团镇农业领域迎来巨大飞跃,无人机、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播种机、收割机等全套现代化农耕设备纷纷投入使用,作业效率大幅提升,作物产量更是逐年提升。现在走进连队,能看到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播种机在田间精准作业,实现高效率、高精度、高质量的播种作业。

我的父亲便是这农业变革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在种植果园时,他积极使用科学技术,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彻底告别了传统大水漫灌的粗放模式。这一转变,既节省了水资源和肥料成本,又让深受关节炎困扰的父亲从繁重的灌溉劳作中解脱出来,再也不用为果园浇水而发愁。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我与家乡共同成长,一同经历着蜕变。过去的艰辛成为回忆,如今的繁荣有目共睹。展望未来,我满怀憧憬,决心以自己的力量,与家乡并肩前行,共同奔赴充满无限可能的美好明天。(孙凤飞 口述 张晓燕 整理)

实习编辑/田宇轩

来源:三师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