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学生“抛弃”留学背后:国外卡签证,国内大学排名上升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1 11:24 3

摘要:各院校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4年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首的985大学本科出国(境)深造人数减少幅度超过20%,北京理工大学的出境深造人数更是腰斩。

985高校学生,去海外留学的“热情”降下来了。

各院校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4年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首的985大学本科出国(境)深造人数减少幅度超过20%,北京理工大学的出境深造人数更是腰斩。

留学申请变得艰辛,性价比却没有提升;留学前景更加不明朗,国内读研、就业则显得更有吸引力……

困在留学申请中的985学生,不得不做出选择。有人为秋招中止准备了一半的海外名校申请;有人权衡之后,放弃英国、德国高校offer,选择进国内大厂。

看世界的愿望还是让步给了更稳妥的出路。

985学生不爱留学了?

蒋岩决定停止申请。

托福成绩已经考出来了,作品集准备了一半,手握清华建筑系本硕高绩点,加上两段对口实习,拿下游戏专业“御三家”的纽约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南加州大学,乃至哈佛大学的offer,“问题不太大”。

去年五月末,随着气温一点点升高的,还有秋招即将来临的焦虑感。蒋岩明白,如果他要准备秋招,那么出国留学的申请势必要按下暂停键。两者都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本科入学那年,蒋岩是黑龙江理科全省第三,专业任他挑选,出于对空间建模的兴趣,他选择了建筑专业。四年过去,本科毕业时,建筑已经成为人们口中“千万别来”的天坑专业。研究生时他做本科生的代班辅导员,“来建筑系的很多都是服从调剂来的”。

之所以没有本科毕业就出国找跳板转行,是大环境下多数人的选择,“大家都蜂拥着抢推免的名额,整体倾向打安全牌,选择本校保研”。

按照原本的计划,在国内读完硕士后,他会出国读一个游戏相关的二硕,再借此进入喜欢的游戏行业。为此,从研一开始,蒋岩就开始接触游戏公司,进行了两段实习。然而,咨询过相关行业的前辈后,蒋岩发现,出国读一个二硕的性价比可能不如他直接参加秋招。“他们说如果想进入游戏行业,你现在的学历背景已经足够。再考虑到现在的国际形势和经济条件,出国并不是一个投入回报比非常高的选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准备作品集的过程中,我心态有点崩溃,有点厌倦了。”

衡量过后,他发现自己对游戏大厂米哈游offer的渴望超过了对哈佛offer的渴望,“还是没有办法放弃秋招”。

▲ 游戏行业的蓬勃发展,使得国内游戏大厂的offer比国外高校更令人渴望。图 / 视觉中国

蒋岩的选择,和清华大学学生的大趋势不谋而合。清华大学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届清华毕业生超九成选择在国内深造或就业。

南方上海高校,情况亦然。在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读车辆工程专业的沈峰发现,学院去伯克利大学交换的暑期项目,2023年申请人数只有2021年的十分之一。交换项目成绩优异者可留在伯克利上学一年,申请研究生,曾经很有吸引力,如今只有两三个人报名。

沈峰的专业是五年制,专门学习一年德语,申请德国的学校有天然的优势。2024年,他本科毕业那年,整个专业170人,“只有2人申请去了德国”。

显而易见,出国留学变冷了。

与之相对的是,同济大学国内升学人数的占比从2020年39%提升到了2023年的46.2%。沈峰有个很明显的感受,学校的保研率提升了,工程博士、工程硕士的名额都相应增加了。他均分83左右,在专业排60%,“都能拿到保研名额”。而2019年本科入学的时候,还需要前40%。

不止同济,各院校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到2024年这五年,留学人数都在下降。北京大学2024年本科出国(境)深造人数为641人,与2019年的818人相比,减少幅度超过21%;清华大学2019年至2023年出国人数减少了28%;“国防七子”之一的北京理工大学出境深造人数更是减少了一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的海外升学人数这五年也分别缩水28.57%和17.70%。

留学人数减少背后,是各种各样的原因。

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出国深造——尤其是需要自掏腰包的硕士阶段出国深造的性价比正在降低。一方面,跟国内读研相比,前往欧美留学的开销大了数倍。另一方面,留学原本具备的光环,譬如有机会留在国外找一个工作,既赚钱又提升简历含金量,这样的机会正在消失。

文科生或许是最先放弃的。本硕都在中国传媒大学就读的顾奕,申请留学是基于一股冲动。2022年的寒假,她看了美剧《杀死伊芙》,迷上了女主角朱迪·科默,被她的人格魅力吸引,产生了去英国学习戏剧的念头。

▲ 《杀死伊芙》的女主角朱迪·科默。图 / 《杀死伊芙》截图

彼时,她正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戏剧专业读研二,计划再出国读一年戏剧专业的硕士,“时间不算太长,能出去看一看,也是一个蛮向往的事情”。

2024年的上半年,她拿到了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学院的offer。顺利到让她有点怀疑:难道真如大家所说,英国缺留学生的钱?

不过,与最初预想的一年制不同,这个offer要求读两年。两年的学费与生活费让顾奕陷入犹豫。戏剧不是一个能挣到很多钱的行业,未来为了养活自己,顾奕明白,自己大概率不会继续在这个领域深耕。因此,“如果让我花两年的时间,只为了自己的兴趣,回来也不做相关的工作,那这个事情的投入产出比就不是很高了”。

最终,她放弃了offer,前往字节跳动实习。

理工科生也在权衡出国留学的利弊。沈峰的第一深造目标是去清华,挂在了复试。那时候已是毕业的关口,手里有两份保底的德国学校的offer,但他一琢磨,在德国学习一般要读两年半,也就是毕业第二年的春天才能拿到留服认证,“这样只能赶第二年的春招,吃不到什么好的”。其次,德国两所学校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不算很占优势,“想进500强企业,简历就给筛掉了,还不如拿985本科学历好使”。

最重要的是,德国学校的延毕率很高,“算下来的时间可能跟我在国内读研没啥区别,想想算了,我想搞快的”。

他不想花费太多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在硕士学习上,“否则毕业的时候,年龄就会变成被卡的一个因素”。于是他放弃了出国的机会。

▲ 沈峰在做笔记。图 / 讲述者提供

还有部分理工科学生,来自国外宏观政策的阻力更是无法逾越。

早在2017年12月,美国白宫发表的“国家安全战略”公开表示,将限制STEM专业(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留学生签证。2018年6月,美国国务院宣布缩减攻读航空学、机器人学与先进制造领域等理工科中国留学生签证。

高邮本硕都在北京邮电大学学习通信专业。他印象深刻的是2019年,他正在读大三,班级里的一个女生,高中在人大附中本部就读,一路成绩优异,硕士申请赴美留学,“把顶级大学的offer都拿了个遍”。但由于禁令出台,女生拿不到美签,被迫gap了一年。2021年,她转道申请加拿大的学校。签证在入学前一天晚上才下达,她只好连夜买了最贵的飞机票,飞抵加拿大,才没错过入学时间。

从那时候开始,高邮及身边的人就意识到,“去美国留学这条路走不通了”。

《2024年度美国国际教育门户开放报告》显示,中国赴美留学继续显著下降,甚至将“留美第一大国”的称号让给了印度。

高邮将读博目标定在了欧洲,并于2024年7月,获得了来自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正式offer,然而最终还是卡在了安全审查上。

安全审查正由点到面全面铺开,欧洲多个国家,芬兰、瑞典,德国、法国、意大利,乃至一向中立的瑞士也增加了对中国高校的限制数量。除了被Ban名单第一梯队的“国防七子”,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重点大学及研究院都被波及。

留学,已不是更好的路?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指出,让出国留学人数变少的,不仅仅是学生意愿降低,也有美西方国家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加以的严格限制。这条路正变得更难、更窄,目的地更未知。

尤其对于那些依然想留学的人来说,申请留学的过程,可能意味着不断的锤打和漫长的等待。

2024年5月,黎爽收到德国的“黑章”后,努力寻求“改派”大半年,手里只是多了几个拒签。

硕士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放在过去,这是一个有竞争力的学术履历。但今时不同往日,母校成为了被卡、被拒绝的最大理由。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导师,要求CSC(国家公派留学)的资助必须是指定澳大利亚的,而想获得新的CSC资格,则必须先有学校的offer,这让她陷入左右互搏的困境。

新加坡的导师不能提供免学费的offer,韩国的导师名义上可以给offer,“但希望我私下签订一个协议,要求我自己支付一半的学费”。

法国的学校令人欣喜,“很快给了我offer”。然而,当她准备着手办理签证时,法国教授通知她,实验室对她的背景进行了安全审核,审核没有通过。她尝试着改派到法国另一位老师麾下,面试顺利通过,在准备注册时,审查再次对她说了NO。

她白天上班打工,晚上了解导师经历,撰写研究proposal,发邮件联系导师,做面试准备……由于隔着时差,面试时间常常是早上6点或晚上11点之后,起早贪黑,睡眠不足,这是这两年被困在留学申请中的人的常态。

高邮也还没完全放弃,他加了一个小红书等签证的群,每隔两三天就会冒出一个消息,有的人被拒了,有的人通过了,“消息此起彼伏,跟过山车一样,看多了人就麻了”。

▲ 小红书上有许多自发建立的交流签证群聊。图 / 小红书截图

申请过程如此艰巨,然而不尽如人意的留学前景,就更让人动摇了。

电子科技大学直博生张霏霏,本科在通信工程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合作办学的格院就读。格院学生毕业时可获两校双学位,在申请出国深造方面自带优势。

获得一段海外工作的经历,赚到钱再回国,或者直接留在美国,曾是格院学生的愿景。2020年之前,张霏霏读本科时,学院经常请在国外工作的学长学姐分享经验。那时候留学可以用“一片欣欣向荣”来形容,“本科的成绩不是说特别拔尖,但硕士申请到了还不错的藤校;毕业之后进入Meta、谷歌工作,这样的人不少”。

然而,近几年,美国就业市场的机会越来越少,蛋糕越来越小。

张霏霏本科最好的朋友,硕士就读于美国藤校康奈尔大学,学习电子计算机工程,手握一段美国当地的实习经历。这个履历放在过去,不愁找不到工作。然而,在她毕业之后,有将近一年的时间找不到正式的工作,只能在外包公司任职。

朋友告诉张霏霏,“外包公司里好多人都是名校毕业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的”。

第二年,朋友去了一家小公司,找到一个临时职位,还没有等到抽工签就被裁了。第三年,终于成功上岸谷歌,但三年OPT(可选实习许可)只剩下了一年,这意味着,抽到工签的机会只剩下一次。若最后一次无法抽中,只能回国。

这不是个例。张霏霏在美国的4个朋友,“硕士都毕业于很好的学校,都经历过被裁”。

就业市场的惨淡让不少人重新思考留学的性价比,“花费很多学费、生活费,把书读出来,但是却不能留下来工作,其实是不太有性价比的”。

“现在出国留学还是不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这个问题在目前的大市场环境下是要打一个问号的。”从事留学中介行业已有六年的Amy也是如此告诉每日人物。

有较强就业导向的理工科如此,“无用”的文科则情况更严酷。

风帆在清华哲学系就读,研究西方哲学。若怀揣继续在学术领域深造的想法,最理想的路径应该是,申请美国或者澳洲的博士项目,而后在高校谋求一份职称。

这一路径很快地被收窄了。去年年底,美国波士顿大学宣布将暂停其文理研究生院多个博士项目2025-2026学年的招生。这一决定包括人类学、英语、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在人文学科和自由艺术领域的重要学科。

博士招生冻结或减少逐渐在美国高校蔓延开来。及至今年三月初,美国多所顶尖高校相继宣布缩减博士招生规模,甚至暂停部分PhD项目的招生。

风帆了解到,今年同专业的同学收到的部分美国博士的offer都是有条件性的,“他们那边确定有Funding(研究资助)之后,才会承诺给正式的offer”。

与海外博士坑位减少相对的是,风帆体感,国内哲学专业的整体学术水平正在逐年提升。一方面越来越多海外名校毕业的老师回国,一方面,国内招聘对海外经历的强调程度不如往年。

他向学院教授咨询出国事宜,“年轻的老师基本都说,现在国内的招聘更看重发表,而非学校背景”。

十年前,哲学领域的顶刊发表学者大多是母语英语的白人,到了最近几年,“明显能感到顶刊上发表论文的中国学者越来越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本土培养的”。

陈志文也告诉每日人物,“国内高校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提高,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留在国内深造”。换言之,在国内深造是不错的选择,那么,出国深造的动力会相应减弱。

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国内地共有71所高校上榜,其中48所(68%)高校的排名较去年有所提升,近一半(46%)上榜的中国内地大学位列全球前500名。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别位列全球第14位和第20位,是中国排名最高的两所学府,超过了美国常青藤名校耶鲁大学。

▲ 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前20名榜单。图 / QS世界大学排名官微

而清华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排名,在《2024-2025年U.S.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更是位列世界第一位,北京大学排名世界第四位,浙江大学排名世界第七位,世界前十中中国三所高校榜上有名。

相应地,北京大学的本科境内深造率,从2019年的43.51%上升至2024年的65.20%;北京理工大学的本科境内深造率,从2019年的43.69%增长至2024年的62.93%。

Funding(研究资助)减少、审核被卡、签证不好拿,“如果遇到有人说想去海外读博士的话,我会选择性地劝退一下,很多人容易半途而废的”,留学中介Amy说。

曲线救国

“人无法对抗时代的洪流。”高邮第一次拿到黑章的时候,心里反而是平静的,平静之下是一种无力。他曾尝试将研究方向从6G网络信号处理“脱敏”成绿色通信算法,“依然没什么用,终究还是被时代车轮狠狠碾碎了”。

对于拒签,他提前做了预案:退而求其次,转投新加坡的学校。但那时已经是年底,春季入学的时间赶不上,要等到秋季入学,中间需要gap大半年,“很多东西就荒废掉了”。于是,他采取了一个折衷的方法,先去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做研究助理,用助理的方式过渡,然后申请秋季入学香港科技大学读博。

▲ 高邮做研究助理的港科大广州校区。图 / 讲述者提供

像高邮一样,将香港作为无法去欧美退路的人正越来越多。启德教育发布的《2025中国留学白皮书》显示,香港已成为内地学生意向中的第二大热门深造目的地。在香港本科申请阶段,计算机、工商管理和金融位列前三;而在硕士阶段,计算机仍然是首选专业。

沈峰也是,考研清华未果,转向香港大学,“我不想退而求其次,上不了清华,也想上一个level差不多的”。第一年申请,由于启动晚了,他没有拿到offer,他不甘心放弃,空闲的半年时间里去做了研究助理,第二年申请季一开,立刻递交。今年三月初,沈峰收到了香港大学工程学院的offer,二战宣布上岸。

他观察到,申请去香港的人越来越多了。去年,沈峰加入了十个左右的港大申请群,一个群200多人,总共2000多人。到了今年,他发现这类群组足足有200多个,有些是小群,也不乏400人的大群,粗略估计下来,至少多了一倍人。其中,他感受到来自211和985学校的学生的数量增加了。

选择去香港读研深造的985学生经历过大体相似的路径:争取本校保研,如果失败了就转向考研。也有人认为读研需要三年,时间成本太高。读研时间更短的英国、中国香港成了选择。

最终放弃英国,除了花费更多,也因为英国虽与中国香港同为一年制硕士,却因录取门槛低,“点击就送offer”,被与水硕的称号牢牢绑定。沈峰就认识一个211大学的朋友,均分79,挂过科,也是拿到了QS排名第九的伦敦大学学院的offer,“所以哪怕它QS排名很高,回中国内地的认可度还不如香港高校”。

相比之下,想在香港获得offer,学校背景的要求是最基本的,对绩点、科研经历、实习履历,乃至论文,都有要求。

高含金量意味着高门槛,高门槛意味着更卷。

“香港对绩点的要求必须85分以上,像金融、会计这类热门的商科,找的几乎都是985的学生,有的绩点甚至接近4.0,雅思还得考得特别高。”决心去香港读研后,李家琪一门心思地提绩点。她所学的专业是药事管理,一门涉及药学、化学、数学、编程、统计学等大杂烩的学科。为了提高绩点,她还选择了不少冷门的必修课。当保研的同学把心思倾斜在占比更重的必修课上时,她必须雨露均沾,“把选修也当成必修”。

课程之外,做实验搞科研也得安排上。药代、生物制药、医改等等新闻和政策隔段时间就会被大肆讨论,传得沸沸扬扬,科研跑不出成果,她一度怀疑前途,但该做的实习、科研却都不敢停。

很长一段时间,她的生活是图书馆、教室、宿舍三点一线。一定程度上,她并不赞同“选择出国(境)深造是更简单的一条路”的言论。

竞争人数多,offer给得慢,等待,成为学生们的必修课。李家琪投了6所学校,最想去的香港大学的offer却一直没有出现,“我有点集邮的心态,想把offer都拿到”。

香港虽具备优势,但毕竟只有那么大的池子。一些人把目光投向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

张霏霏本科毕业时,她所在学院300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给发了200多个offer,基本上是有手就有”。与想去欧美体验留学的目的不同,选择前往新加坡深造的同学,都是为了快捷地拿到学位,“他们会立刻回来工作,不会多么留恋新加坡”。


但据陈志文观察,“新加坡的容量也非常有限,申请难度也在大幅提升”,尽管如此,“过去新加坡、香港都属于第二、第三选择,现在已经变成了第一选择”。

直到现在,即使环境步步收紧,留学仍然被视为某种“诗与远方”。人们对于留学的好处能说出许多——感受不同的文化、体验不同的生活、看不一样的风景,通过见世面让自己成长。

出国留学,读自己喜欢的化学专业,依然是黎爽心中的“白月光”,而为了“六便士”,她选择一边等结果,一边在一家半导体相关的企业做码农。“我以为我可以去写很多代码改变一些东西,但其实企业的组织框架已经健全,只能做到添砖加瓦,做不到创新。”

工作让黎爽更加认定,化学的变化性给予她的乐趣是无穷的。今年3月初,五次改派失败后,黎爽终于获得了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的offer,成功拿到西班牙签证。

还有很多人在等待一个offer,或最终放弃的决定。

▲ 黎爽来北京办理签证,与鸟巢留下的合影。图 / 讲述者提供

(除陈志文外,讲述者均为化名。)

1.上海多所高校2023届本科毕业生深造率持续走高,但海内外升学比例一升一降. 上观新闻

2.赴美留学,中国被印度全面超越!. 陈志文

3.清华2024届毕业生超九成在国内深造或就业. 中国教育报

4.限制中国留学生签证 反映美国“被追赶焦虑”. 新京报

5.Dual use and sanctions:these applications require security screening. ETH Zurich

6.清北带头,名校大学生集体“抛弃”留学,什么信号?. 智谷趋势

来源:每日人物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