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31日,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广西疾控”发布《四月健康提示》,全文如下——
新闻眼
3月31日,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广西疾控”发布《四月健康提示》,全文如下——
“三月三”、清明节小长假期间,人们会进行扫墓、踏青等户外活动,人员流动频繁,气温变化较大,容易引发健康问题。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您,4月应关注以下公共卫生风险:
一、呼吸道传染病
清明节期间,气温变化较大,人们在扫墓、踏青过程中,可能会频繁进出室内外,导致身体适应能力下降,容易引发呼吸道传染病。此外,人员密集场所的空气流通不畅,也会增加病原体传播的风险。
预防措施:
注意保暖
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感冒。
加强个人防护
建议佩戴口罩,避免接触有呼吸道症状患者,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相对封闭的公共场所。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饮食、戒烟限酒、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根据自身状况适度运动。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养成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保持社交距离、注意咳嗽礼仪等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二、肠道传染病
清明时节,气温逐渐升高,湿度增大,降水增多,这些气象因素为肠道传染病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人们在扫墓、踏青过程中,可能会接触到被污染的水源、食物,或者由于卫生条件不佳,导致伤寒、细菌性痢疾、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预防措施: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食物以前,以及清理垃圾、使用卫生间后。
注意饮食饮水卫生
食用安全的食物,避免食用变质、未煮熟的食物,尤其是海鲜、肉类等易受污染的食品。
饮用清洁的水,避免饮用生水或未经处理的水。
避免在不洁的环境中进食或休息。
规范处置呕吐物和排泄物
地面或者物体被患者呕吐物或排泄物污染后,应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开展清理工作,同时使用含氯消毒剂对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进行消毒处理,处理后应清洁双手。
三、食源性疾病
清明节期间,人们可能会食用一些传统的祭扫食品,如青团、艾草糍粑等,如果这些食品在制作、储存过程中受到污染,或者食用了过期、变质的食物,就容易引发食物中毒。此外,户外活动时,可能会误采误食有毒的野菜、野果,这也是导致食物中毒的一个重要因素。
预防措施:
选择新鲜、安全的食材
购买食品时,要选择新鲜、无变质、无异味的食材,避免购买来源不明或外观异常的食物。
正确储存食物
食物应妥善储存,避免受潮、发霉或变质。特别是豆类、谷物等易受潮的食物,应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
充分加热烹饪
食用豆类、薯类等含有天然毒素的植物性食物时,一定要充分加热煮熟,以破坏其中的有毒成分。
不随意采食
外出春游踏青时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陌生野生蘑菇和野生植物,避免发生食物中毒。
四、蚊媒传染病
“三月三”、清明节小长假期间,公众前往东南亚、非洲等地区旅游的人员增加,或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祭扫,存在感染疟疾、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输入我区的风险。
预防措施:
防蚊灭蚊
安装纱门、纱窗和蚊帐,使用蚊香、灭蚊灯等驱蚊产品,定期清除积水,减少蚊虫孳生地。
个人防护
外出时穿长袖衣物,涂抹驱蚊剂,避免在蚊虫活动高峰期(黎明和黄昏)前往树荫、草丛等蚊虫密集区域。
健康监测
如出现发热、头痛、皮疹、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近期的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
五、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
人感染动物源性流感是由禽等动物源性流感病毒偶然感染人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有发热,伴咳嗽、头痛、肌肉酸痛等,重症病例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传染源主要为携带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及野生鸟类。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的禽或其分泌物、排泄物,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环境或物品而感染。
预防措施:
避免近距离接触禽类和其他野生动物
不接触活禽或受到禽类排泄物污染的区域,不近距离接触或投喂禽鸟,不接触病死禽畜。
保持良好饮食习惯
到正规市场购买经过检疫的冰鲜禽类制品。在烹饪时,注意生熟分开。禽肉和蛋类食品应彻底煮熟后再食用。
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和管理
如接触禽类或病死禽后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主动向医生告知个人既往禽类及相关环境接触史。
来源:广西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