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项非遗技艺走进离石区长治路小学 750名小学生都是“小小传承人”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1 11:41 3

摘要:3月18日下午四时,一场别开生面的戏曲课在离石区长治路小学二年级(3)班如火如荼展开。省级晋剧传承人、吕梁市青年晋剧院领衔主演梁桂星亲临课堂,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充满趣味与知识的晋剧之旅,生动演绎了“非遗进课堂”的独特魅力。

在非遗课程项目展上,孩子们看得认真,对各类非遗作品充满了好奇。

□ 图/文 本报记者 冯海砚 梁英杰

3月18日下午四时,一场别开生面的戏曲课在离石区长治路小学二年级(3)班如火如荼展开。省级晋剧传承人、吕梁市青年晋剧院领衔主演梁桂星亲临课堂,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充满趣味与知识的晋剧之旅,生动演绎了“非遗进课堂”的独特魅力。

梁桂星一亮嗓,婉转的唱腔、利落的招式,尽显晋剧的深厚韵味,瞬间让紧张严肃的课堂活跃起来。而就在同一时间,离石区长治路小学二年级的所有班级没有语文老师坐班,也不是数学老师坐镇,而是迎来了一批陌生的老师,他们是吕梁市本土非遗传承人。省级烙画传承人张海应站在讲台上讲授烙画的简单操作过程,让同学们瞬间感受到传统烙画的独特魅力。葫芦刻绘、剪纸、刺绣、掐丝珐琅、布老虎、汉字塑型、木雕、陶塑等众多非遗技艺也纷纷亮相课堂,孩子们看得认真、听得尽兴,好奇地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传承人们耐心细致解答,课堂气氛热烈而温馨,传统文化的种子就这样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种下。

A 一口气让15项非遗技艺进课堂

“非遗进校园”不是新鲜事。但是大多数学校引进的是某一项非遗,而离石区长治路小学却一口气引进了15项非遗课程。学校联合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协会共同推进“非遗薪火·校园传承”项目,在吕梁市所有非遗项目中遴选15项本土非遗技艺,与学校二年级的15个班级结对,开展非遗课程。每周一节,每学期15次课,每节课程达到1个半小时。

无论是课程设置规模还是教学创新力度,这在吕梁市的各级学校中走在了前面。

按照长治路小学的班级容量,15个班级对应的是750名学生,把15项非遗技艺大规模、常态化加入教学课程,为的就是培养一批“小小传承人”,为非遗保护注入新生力量。同时,项目将非遗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传承”,整合15项非遗资源,打造“一校一特色、一班一精品”的非遗传承品牌,确保技艺传承不断代,为吕梁文旅融合发展非遗保护创承提供示范案例。

从学校非遗课程设置上不难看出,“技艺展示”“文化溯源”“动手实践”等三个课程模块,分配既合理又科学,不仅有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有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室内外,非遗文化角,风采作品展,更是为“非遗进校园”增加了不少色彩。学校及时编制非遗校本教材和非遗课程宣传册,并联合文旅部门举办“校园非遗文化节”,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课程结束后,学校还会评选“非遗小达人”,开展结课展,进一步总结经验,形成非遗学科发展的长效机制。

用长治路小学校长梁海花的话说,就是要依托吕梁非遗资源,破解“传承断代”难题,通过“非遗+劳动教育”“非遗+美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与文化自信,搭建“非遗协会+学校+传承人”三方合作平台,助力吕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虽然课程才刚刚开始,但是梁海花想要的成果已经可以看得出来。学生们对非遗项目的兴趣以及对吕梁的热爱都体现在每一节非遗课上,体现在他们认真听课的姿势和态度中。“我会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非遗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中去,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学校二年级(2)班学生王晋昕如是说。

B 一场最美的邂逅

“双减”政策邂逅非遗文化,一场别开生面的教育创新变革正在各大中小学校悄然上演。在“双减”政策全面落地的大背景下,各地学校积极探索多元化教育路径,将非遗文化引入课堂,为学生们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离石区长治路小学不仅吃透了政策,更吃清了政策以外的东西。“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非遗进校园”无疑为长治路小学的“双减”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方向。

在梁海花看来,与其说是政策成就了学校“非遗进校园”项目的推进,不如说项目的推进是新时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

事实上,梁海花想的不只有这些。“非遗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里的璀璨星辰,凝聚着先辈超凡智慧与卓越创造力,是民族情感纽带、国家统一的文化根基。非遗技艺,特别是民间本土技艺巧夺天工,传统民俗文化底蕴深厚,每项非遗都是鲜活历史书卷,承载先辈生活、审美与价值理念,给予我们精神滋养。”梁海花说,作为学校,就应该响应号召,积极探索一条非遗与教育融合发展新路。

学校党支部副书记张莹的解释是,学校引入非遗课程,意在搭起同学们通往传统文化宝库的桥梁,让孩子们亲近非遗技艺,感受文化魅力,激发学习兴趣,播下传承种子,助力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梁海花和张莹这样理解“非遗进校园”的实质内涵,作为基层一线教师的刘甜甜的话匣子也打开了。刘甜甜还是学校二年级(2)班的班主任,她希望“小小传承人”在学习中不断传承,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真正让古老技艺绽放新韵。 “我们将全力协助各位传承人调试设备、准备材料,打造沉浸式文化课堂。努力做到课前检查工具设备,课中强化安全指导,课后器材归置。并制定非遗学习成长记录册,通过文字、影像等形式全景记录学生学习历程,为每位‘小小传承人’留存珍贵的文化记忆。”刘甜甜表示。

C 这样的传承最有力

“非遗进校园”,这样的传承最有力。

张海应是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协会会长,在这次长治路小学“非遗进校园”项目中功劳不小。他认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一个社会组织,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协会有责任让更多的非遗项目进驻学校,进一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

二年级(12)班教室内,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市级非遗传承人刘晋林从简单的花卉图案到复杂的人物故事,每一刀都刻下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惊奇,学生们听得认真、看得仔细。刘晋林用四十余年的坚守与创新,让传统剪纸从乡野窗棂跃入现代生活,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而在另一个教室二年级(11)班,吕梁市茶文化协会副会长、国家高级评茶师李文静正在带着孩子们品味传统茶文化,她许诺要把台湾日月潭的好茶带回来教孩子们泡茶。李文静从识茶、品茶、茶礼仪、茶与健康、茶与修养等方面为孩子们全面授课,并认真示范。李文静还把茶艺教学和生活习惯紧密结合起来,教授孩子们学茶艺、习礼仪,陶冶情操,健康生活。有着民间传统手艺钩编技艺的刘爱连从毛线选择、钩针绕法、颜色搭配等方面入手,边演示边指导,深入浅出地讲解钩编作品的制作过程。二年级(10)班的学生们看着钩针和毛线在老师手指间来回缠绕、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件简单造型的钩编作品便完成了。学生们既好奇又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二年级(13)班的刺绣课上,五彩丝线早已经在学生们脑穿梭,虽然还不能亲自动手操作,但他们用心体会传统手工艺的精湛与价值。二年级(9)班的陶塑课更是充满乐趣,泥土在学生脑中被塑造成各种奇妙的形状,从花瓶到小动物,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学生的创意与对传统陶艺文化的理解。

非遗课程丰富多样,宛如一场绚丽多彩的文化盛宴,涵盖了传统技艺、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等多个领域。在这些非遗技艺课程中,掐丝珐琅、烙画、剪纸、刺绣、陶艺、葫芦刻绘、花艺、面塑、汉字塑形、布老虎、木雕、缠花等项目让学生们零距离触摸非遗文化的温度。

春光三月,在离石区长治路小学依稀可以看到,非遗不再是书本上的符号,而是成为了学生触手可及的文化体验。也就是在这个春天,一场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邂逅将注定会碰撞出新的火花。

来源:吕梁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