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人的手机?一万个不行!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1 12:13 3

摘要:这两年我偶尔会发现我们公众号的留言里有小朋友的留言,有突然刷频的乱码,有咨询健康或者心理问题的,“阿姨,我是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也分享成就求表扬的,“我今天得了书法大赛一等奖!”(还发了图片)。

你会让孩子用你的手机吗?

你会让孩子用微博,或者刷小红书、抖音吗?

这两年我偶尔会发现我们公众号的留言里有小朋友的留言,有突然刷频的乱码,有咨询健康或者心理问题的,“阿姨,我是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也分享成就求表扬的,“我今天得了书法大赛一等奖!”(还发了图片)。

每当收到这种留言,我都会格外小心地回复:哇真替你开心!不过不要玩大人的手机哦!

这些年随着孩子们年龄增长,我也逐渐感受到了网络、社交媒体对孩子的强大吸引力,比起近视的风险,我觉得限制孩子们自由冲浪要重要得多!!

经常有朋友问我家是如何管理电子产品的,其实我一直觉得pad只是工具,关键看如何使用。我们家孩子一直是可以相对自由地使用ipad的,但是禁用手机,禁用社交媒体。

有时候哪怕是用于看似好的地方,比如老人在回答不上酒酒的“十万个为什么”时,给他在抖音上搜索,或者想要陪孩子做手工时,找参考的视频给孩子看,我也会非常警惕,立即制止。

我会允许孩子用ipad,我会给他们筛选一些比较有趣又容易上瘾、不需要不断充值的学习类游戏,比如蛋仔派对是不行的,不联网的Minecraft可以(澳洲的学校里也用的),学习类游戏集合ABCYA可以,基础物理游戏等。

还有一些视频软件,比如小小优趣,澳洲的本地的儿童频道,DK的图书科普视频,Netflix kids等。

我还给他们安装并购买了一些在线图书馆,识字APP,可汗学院(其实也都包含小游戏),NASA,还有天文,医学,解剖类等小游戏。

也报一些好的在线课程,比如赛先生科学,孩子们每周都会盼着上,还有比如酒酒喜欢画画,我不希望他去搜图片照着画,给他报了一个聊天式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力的画画课。

总之,他们的ipad一点都不无聊,但是没有一样是纯娱乐,纯多巴胺提供器。

我觉得ipad还是比较好监管的,所有的APP都需要大人安装,没有任何付费的可能。

大人的手机?大写的不行!

因为我们手机上的信息太多了,特别是很多社交媒体软件,不断会有信息弹出来,特别是现在的视频媒体都是自动播放的!看一眼就会被它吸进去(它就是这样设计的),诱惑实在太多了。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网络热搜,百度高管13岁的女儿在网络上随意“开盒”别人,将网友的姓名、电话、工作地址等被挂到网上,之后各种辱骂、骚扰电话蜂拥而至。

后来,高管父亲在朋友圈替女道歉,百度发布声明信息并非从百度泄露,而是从海外社工库收集,这场闹剧在质疑和担忧中谢幕。

作为旁观者,震惊于13岁的孩子就能完成开盒,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在社交媒体肆无忌惮,煽动其他粉丝群体网暴他人,有恃无恐,毫无心理负担。

“开盒”的影响还在蔓延,就在今天早上我还在网上刷到用“开盒”来威胁客服同意退款的帖子,而且对方大概率是未成年人。

“开盒”,打开的是潘多拉魔盒。

也让我觉得澳洲16岁以下禁用社交媒体的全球最严禁令做对了

在我看来,澳洲在很多方面都还蛮保守的,相对美国、加拿大以及一些西方国家,甚至比国内有些地方还要保守,但在社交媒体这个问题上,我自己是支持这种做法的。

现在人人都能接触到网络,新的AI技术也发展得非常快,但我仍然觉得可以缓一缓再给到孩子,特别是当我们还不是那么确定这件事对孩子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的时候。

网络、社交媒体都是有两面性的,在孩子判断力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晚一点点再接触社交媒体可能会更好。

孩子也是受家庭父母的影响以及学校系统性的培养体系教TA学习知识,形成三观,学会跟社会打交道。

社交媒体接触过早,相当于在一个人的“系统”还没有装好之前,就直接往里头倾倒东西。

一个人的三观实际上是由TA接收的信息量决定的,在学习习惯、基本三观、待人接物的体系形成之前,让孩子接触社交媒体上鱼龙混杂的信息,好的、坏的、美的、丑的都无差别地呈现出来,彻底绕过学校、家庭的监督和影响,弊大于利。

也许会有人反驳说社交媒体也可以用来学习但我觉得这句话不是很成立。

澳洲这边很多学校从初中开始就鼓励孩子们利用网络去学习,但它会推荐你一些大师课,比如孩子对某些方面感兴趣,学校就会提供一些比较好的线上课,这些课程都是经过学校筛选,有目的性、有方向性地去引导孩子利用网络自学,而不是在社交媒体上不成系统地学习一些碎片化的知识。

在社交媒体上闲晃荡浪费的时间,比真正能学到东西的时间要多的多得多,尤其是短视频,我真的觉得非常破坏孩子的阅读习惯。

让孩子接触社交媒体前,父母、学校必须做点什么,而不是让孩子们在一无所知、没有任何安全意识和防护的情况下,在网络世界冒险。

社交媒体让素不相识的人产生联系,也诞生了许多隐秘的、无人监管的角落,这些小圈子有自己的一套规则和独特语言体系,用谐音、拼音缩写、暗语交流,而作为父母的我们天然被屏蔽在外。

比如:

厕所bot是微博上对一些匿名喊话账号的俗称,关注这些账号通常是一些cos、二次元、动漫等圈子的网友,这些网友也称自己为“厕妹”/“厕弟”。

厕所bot接收匿名投稿,并且不审核内容,不少人将厕所bot当作随意发泄情绪的地方,把自己看不惯的网络发言或行为投稿到厕所bot(挂厕),配上阴阳怪气的人身攻击和辱骂,煽动评论区的其他网友一起附和、语言暴力,给被“挂厕”的当事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加害者和受害者大部分都是未成年人。

2022年,一名18岁香港少女依奈只因为在游戏中起名“打不到金头就自杀”,在赛季结束后没有打到金头的排名,被挂厕嘲讽怎么还不自杀。

在依奈关注了被挂厕的bot并进行回应后,针对她的辱骂和嘲讽来得更加汹涌,最后依奈选择从楼顶一跃而下。

然而,即使已经逼死了人,冷嘲热讽依然没有消失,在厕所bot里无法用正常人的同理心和理智进行沟通。

曾经有一位妈妈试图为被“挂厕”遭受网络霸凌的女儿拾起法律武器维权,结果被律师告知胜算非常小:

首先,难以确认对方身份,平台为了保护用户信息,需要先起诉平台才能拿到用户信息,整个流程需要半年以上;

其次,赔偿的金额一般都在1万元以下;

最后,很难追究对方的刑事责任。

除了远离、不回应,没有其它办法。

未成年人在三观尚未成型时,很容易被饭圈的各种传销式洗脑话术鼓动,热血上头。

为了让偶像在各种榜单上有个好排名,粉丝每天都要花上半小时到一小时完成签到、投票等任务。

大部分低龄粉丝都是听从、附和有影响力的粉头,指哪打哪,在各个评论区冲锋陷阵,和其他明星的粉丝互撕、举报、网暴等。

有些孩子还会买艺人周边、代言产品,用氪金来支持偶像,看着偶像商业成绩越来越好,以此获得满足感;也有虚荣心作祟,一掷千金,在粉圈里获得其他粉丝的崇拜和赞扬。

缺乏自控力的孩子,投入了过多时间、精力和金钱在偶像身上,越发不可自拔,最终让自己的现实生活陷入困境。

看过一个很夸张的例子,一位追星女孩一年内花费近100万人民币用于追星,远远超过她们家经济水平,妈妈为了她耗尽积蓄,低声下气恳求女儿,却换来孩子的苛责,甚至用抑郁症威胁母亲。

粉丝低龄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一项调查显示,有42.2%的中学生自小学就开始了追星生活,有52%的中学生追星时间在3年以上。

粉丝因为偶像身上一些美好的特质而支持TA,好的追星关系,是偶像和粉丝的双向奔赴,因为TA很好,作为TA的粉丝也要努力变得更好,是互相给予力量,而不是一方给另一方上供。

没有谁的幸福,比自己的幸福更重要。

第一次知道地雷系女孩,是因为小红书上一篇“魔爪泡饭”的帖子。

十几岁的少女,身着洛丽塔或暗黑系服装,外表可爱,内心却可能在狂躁和抑郁的极端横跳。

地雷系女孩最早起源于日本,魔爪泡饭的风气也是因为这些女孩大多早早辍学,流浪在街头,手头拮据,用功能性饮料泡饭,既能提神,又能勉强果腹。

流传到国内二次元后,国内的地雷系女孩也开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安全食物/食谱”,在青春期生长发育阶段一天的热量摄入不到几百卡,身形消瘦。

长期下去,还可能导致厌食症,厌食症患者无论自己变得多瘦,都固执地认为自己很胖,她们迫切地希望掌控自己的生活,通过对正常的食物需求说“不”,以此感受到控制感。

为了不遗余力地瘦身,女孩们向着饿死自己的方向狂奔,也损害了身体健康,还产生情绪问题,感到孤独、悲伤或沮丧,对体重增加的焦虑和恐惧,甚至有伤害自己的想法。

在看到这些新闻时,一方面很能代入这些孩子父母的心情;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认,这些沉迷圈子文化的孩子,大部分从小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足够的情感支持和关注,因此在社交媒体上互相抱团,寻找存在感。

作为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学会在社交媒体规避风险,有一项研究是这么说的:

那些和父母有着温暖链接的孩子,在调节情绪和上网时间上,比起同龄人表现得更好,这些孩子也更愿意倾听父母希望告诉孩子的关于社交媒体的使用建议。

如果孩子使用社交媒体不可避免,大人和青少年讨论如何使用社交媒体,包括网络上一些已经发生的反面案例,对他们来说也有帮助。

就像我们每个人需要等到一定年龄,接受了培训才能拿到驾照,开车上路;儿童真的不适合上网冲浪!而青少年则需要经过一些“指导”来安全健康地使用社交媒体,比如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在使用社交媒体时:

要友善。明确地告诉孩子你希望TA尊重他人,每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被恶意评论都不会开心,发表恶评还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如果孩子收到其他人的骚扰或欺凌的信息,要在第一时间告诉家长(不要拖到已经承受不住了才告诉家长)。

按下“发送键”前三思。提醒孩子们TA在网上发表的任何信息,可能被有心人收集、利用,带来危险,比如暴露自己的真实姓名、实时地点和住址周围情况。

遵守“奶奶会怎么看”规则。不要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任何TA不想让老师、未来老板、还有家里的长辈看到的内容。

最后,不要加陌生人为好友。“如果你不认识他们,就不要加他们为好友”,这是一条简单、安全的经验法则。

比以上这些原则更最重要的,我认为仍然是先建立好全面的知识体系和稳定的价值体系(三观)等到有一天(我希望是孩子16岁以后)孩子开始使用社交媒体时,他们已经能够辨别网上的信息真伪,能够抵御垃圾信息的侵蚀。

澳洲颁布“16岁以下禁用社交媒体”这个全球最严禁令,看似保守,实则是关乎人类认知进化的深层博弈。即便在没有这样禁令的国内,我们作为家长也应该守护好孩子的“网络安全”。在短视频平台每秒推送30条信息的数字洪流中,孩子们未经加固的认知系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他们需要应对的是比成年人更复杂的信息筛选;价值观正在塑形阶段,却被迫接受算法推送的极端内容。

这也是为什么现阶段我仍然会严格限制孩子们使用手机,ipad给到他们也主要是一个经过我筛选的,定向输入的学习工具(筛选APP),甚至主要是一个上课的工具。

无论是对于社交媒体的杂乱信息,还是对于AI时代的冲击,我都坚持这一点,利用网络可以跨越时空距离,让孩子们接触到高质量的师资和课程,AI也可以成为父母和老师的教育工具。但现阶段,我自己甚至都还玩不明白AI的时候,我不会把它们教到孩子手里。

在课程的选择上,我也有一个原则,我基本上都选的是小班课,看重老师和孩子的沟通,引导和启发,课堂上和老师同学间的互动氛围。不管是什么课,都避应该免灌输,由人来引导孩子多思考,通过交流来实现头脑风暴,鼓励创新,而不是千篇一律。

我们不是要为孩子建造隔绝数字世界的“无菌室”,而是要为每个孩子打造认知世界的“免疫系统”:当社交媒体用15秒的即时快感瓦解专注力,我们应该用深度实验重建思维韧性;当网络暗语构筑信息茧房,以科学方法论锻造信息甄别能力。只有系统学习科学知识才是真正的“认知疫苗”,好的系统课程才是抵御碎片化侵蚀的“思维护甲”。

在这个用算法解构人类注意力的时代,选择“保守”恰恰是最前瞻的教育智慧。当某些机构用“AI速成班”制造焦虑时,我选择回归教育的本质——不是用科技替代思考,而是让人成为科技的主人。

AI时代的小学生“面向未来”的能力是什么?文科思维在“科技兴国”大旗下还需要吗?应该如何趁小培养底层思维和能力,打开升学和未来更多可能性?

4月10号和11号,小舒邀请了科创大赛的评委&导师大卢老师为大家解读最新政策,帮孩子做好学习和升学规划,欢迎大家来直播间聊聊天~

孩子想当网红?我不同意

“傻子共振”?小朋友为什么沉迷刷短视频

妞妞想当图书馆管理员,于是我问deepseek,未来收入高且幸福感的职业是什么?

升学还在卷裸分?别错过这条普娃友好的赛道!

如果喜欢,请转发分享:)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到其他公众号,

请在评论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关注“夏天的陈小舒”,

回复以下关键字,就可以看到对应的推送啦

回复【怀孕】备孕知识、孕期疼痛、孕期营养、孕期美容 等;

回复【哺乳】开奶、母乳不足怎么办、母乳成分、哺乳期用药 等;

回复【乳腺炎】涨奶、母乳过多怎么办以及如何挤奶喂养;

回复【湿疹】了解婴儿湿疹;

回复【生病】关于感冒、打鼾、发烧、咳嗽、便秘等幼儿常见病;

回复【睡觉】婴儿睡眠知识综述、新生儿睡眠安全等;

回复【头型】如何塑造宝宝的漂亮头型;

来源:夏天的陈小舒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