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多彩贵州”的色谱中,有一抹蓝属于蜡染——这项始于秦汉的“东方绘画术”,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是秦汉烽烟里沉淀的靛蓝,是苗岭云雾中流淌的冰蓝,更是穿越千年与现代文明对话的非遗之蓝。
在“多彩贵州”的色谱中,有一抹蓝属于蜡染——这项始于秦汉的“东方绘画术”,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是秦汉烽烟里沉淀的靛蓝,是苗岭云雾中流淌的冰蓝,更是穿越千年与现代文明对话的非遗之蓝。
而在贵州,依靠蜡染这项传统手艺实现人生出彩的故事多元而励志。当邮储银行的金融活水注入这一古老的技艺,这承载着山魂水韵的“千年蓝白”,在乡村全面振兴的画卷上晕染出万千气象。
古艺新生
晨曦微光洒落,贵州黔东南州凯里经济开发区内,鑫田民族服饰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炭火煨着瓷碗中的靛蓝蜂蜡冒着丝丝热气,手艺人以蜡刀为笔,轻蘸蜡液,在素布上勾勒出山湖、花鸟、日月星辰……蜡染无声,细细描绘记录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
“纺纱、织布、靛染、刺绣……这些从小就耳濡目染的技艺,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藏。‘新匠人’接棒‘老手艺’,必须与时俱进。我们把苗、侗等民族刺绣及蜡染元素互相融入,开发既符合现代审美又能传播贵州民族文化的轻奢文创系列产品,非常受欢迎。”手捧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的成绩单,该企业负责人、凯里市最美银饰刺绣传承人田峰林信心满满。
信心,来自于邮储银行普惠金融与传统工艺的精密咬合。
早在2017年,邮储银行贵州省分行便以200万元贷款直破企业“缺抵押、缺担保”困局,让田峰林的蜡染工坊有了扩产的勇气。此后7年间,在邮储银行1430万元资金持续精准滴灌下,企业建立起涵盖纹样数据库、非遗研学基地、跨境电商平台等多业态的完整产业链,并构建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产业体系,带动着300多名传承人实现“守着娃、绣着花、染着布,养活自己又养家”的美好愿景。
蓝白韵律
目前,贵州擅长绘制蜡染的县(市)有40多个,从事蜡染制作的能工巧匠达到70余万人,是我国名副其实的“蜡染之乡”。
在麻江县龙山镇,黔东南州级非遗传承人胡昌霞的工坊内,刚染好的蓝白交织的桌布、围巾正垂挂木架上。
“是不是很美?以前大家都是制作来自己穿戴用,那么美的东西不能走出大山让更多的人看见欣赏,就太可惜了。”胡昌霞一手抚着刚染出来的蓝白花纹笑道。
如何将产品变商品走出去?胡昌霞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2011年,她成立了民族工艺品公司,着手研究技艺创新和商品研发。
在邮储银行贵州省分行信用贷款的精准支持下,胡昌霞将蜡染(枫香染)制作技艺融入笔记本、提包、围巾、帽子、衣服等文创产品,产品已远销上海、江苏,年产值突破40万元,真正让深山技艺走进繁华都市,走进市民美丽生活。
“产业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这些年坚持就是为了让河坝村的这项技艺传承下去,走出‘深闺’,走向市场,并让村民们以此致富。”有了邮储银行的支持,胡昌霞对自己的事业更加笃定不已。近年来,她不仅收获了外观设计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还获得枫树脂染油的制作及染布方法、中草药材染布方法等3项发明专利。
金融脉动
如今,传统蜡染技艺早已经与国际时尚融合,从深山苗寨走上国际时装节的T台,蜡染产业实现“破圈”成长,推动数千名匠人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而这背后,也有邮储银行贵州省分行创新打造的“金融+非遗”生态金融模式的一份助力。
立足贵州这片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热土,邮储银行贵州省分行深耕非遗传承和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创新“金融+非遗工坊”“金融+文旅融合”“金融+跨境孵化”等新模式,编织非遗传承保护链——既在种靛、制蜡的源头注入金融活水,保存文化基因;又在设计、营销环节提供金融服务,让匠人敢于创新,为蜡染注入现代元素;更是通过信贷资金培育新生代传承人,让这一传统技艺可以更好地走向未来。
从种靛制蜡到产业孵化,从信贷支持到打造生态,邮储银行金融创新的脉搏始终与民族文化同频共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强起来,在产业土壤生根,在消费市场绽放,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产业支撑。
来源 邮储银行贵州省分行
一审 王婷婷
二审 郑果
三审 周晓玲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