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至暗时刻。这一年,偏安东南的南宋,在坚持了150多年后,终于为强大的蒙古所灭亡。这一刻,从北宋开始的辛苦抗辽、抗金、抗元,至此划上句号;从杨家将到岳家军,一切努力皆为泡影;从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到投海自尽的小皇帝赵昺,300年的赵家统治归
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至暗时刻。这一年,偏安东南的南宋,在坚持了150多年后,终于为强大的蒙古所灭亡。这一刻,从北宋开始的辛苦抗辽、抗金、抗元,至此划上句号;从杨家将到岳家军,一切努力皆为泡影;从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到投海自尽的小皇帝赵昺,300年的赵家统治归零。
对于当时的云南人来说,1279年意味着什么?同样偏安西南,由于信息的封闭,大家并不知道大宋已经灭亡,这个时候,最早被攻陷的大理已经被元朝统治了20多年。这一年的大事,是云南的最高行政长官,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死了,大家都非常悲痛。因为赛典赤·赡思丁是妥妥的好官。
宋元联军灭亡了金朝以后,本来可以相安无事,但元朝怎会就此歇手?打下南宋,统一全国才是忽必烈的雄心。正巧南宋没有审时度势,梦想收回北方失去的土地,给了元朝进兵的口实。在征求完部分汉人甚至是道教领袖的意见后,忽必烈决定大举进攻南宋。
宋、元的前线是襄阳一带,南宋布置了重兵防守,元军要想一鼓作气攻下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知道,南宋再怎么弱,能打仗的人毕竟还有不少,一字排开进攻,双方绝对伤亡惨重,对于蒙古来说很划不来。于是他们居然就想出了一个天才的战略构想,就是大迂回,先打大理,再围南宋。
从西南入手围攻东南!单纯从战略上来说,这绝对是中国军事史上的神来之笔!后世军事专家也不得不佩服。后来的战场形势证明了蒙古的判断是正确的,他们顺利地打下了大理,最终灭亡南宋。
1253年,蒙古军队“元跨革囊”,进入云南丽江,直逼大理。大理国王段兴智出战后大败,没有办法,只能逃跑到善阐城,就是今天的昆明。由于忽必烈的止杀令,大理城破后,大理的士兵和人民没有遭受屠杀和劫掠,这也算是一种幸运。
同年,兀良合台率军自大理东进,打到了昆明城外。最终昆明城被攻破,段兴智也被擒。至此,整个大理国完全被蒙古占领,实现了最初的战略意图。为了收买人心,蒙古人不但不杀段兴智,反而赐给金符,照样当他的大理王。后世史家评论,这为以后的改土归流奠定了一些基础。
1258年,西南基本上平定后,元朝开始大举攻宋。悲壮的南宋抵抗战争一直持续了20年,直到1279年。
元朝刚开始用武力管理云南时,水土不服,并不顺利,有反叛让蒙古很是头疼。到了1274年,元朝改变管理模式,设立了云南行省,并派出赛典赤·赡思丁出任首任平章政事,云南的形势开始好转。
赛典赤·赡思丁生于1211年,原籍是现在的中亚国家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当时属于元朝。他是回族人,元朝贵族。赛典赤·赡思丁长期跟随元军征战各地,历经元世宗窝阔台、宪宗蒙哥和元世祖忽必烈三朝,担任过燕凉断事官(司法官),燕京路总管(行政长官),中书平章政事(中书省长官),还有陕西、四川中书平章政事(省长)。可以说经验丰富,政绩卓著,深得赏识。
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任命赛典赤为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时,他已经是63岁的老人了。到云南后,赛典赤做了很多好事、实事,彻底改变了云南的落后面貌和混乱局面。一是改革云南的行政管理体制,设立路、府、州、县四级机构,行政管理体制与全国同步;二是开“民屯”,全省屯户有 14274户,占整个元代云南民屯的90%以上。同时降低赋税,减轻人民负担。
三是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筑坝治河,灌溉田地,减轻灾害,提高粮食产量;四是提倡儒学,修建孔庙,劝土人子弟人学,传播汉文化;五是对少数民族进行团结安抚,不轻动刀兵,减少军民伤亡。为人公正廉洁“秋毫无所私”,赢得了民心。
赛典赤在云南当平章政事6年,辛苦操劳,为云南带来了安定的局面。1279年,劳累一生的赛典赤在昆明去世,时年68岁。当时的昆明城“百姓巷哭、号泣震野”;交趾(今越南河内)国王专门派使者前来吊祭他;忽必烈还专门发诏,要云南行省官吏“尽守赛典赤成规,不得辄改”。朝廷追赠为"上柱国、咸阳王。"
所以说,后人就替1279年的云南人尴尬。一方面,尽心为民的赛典赤·赡思丁死了,大家应该哭;另一方面,视为中华正统的宋朝也“死”了,大家更应该哭。
来源:文史小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