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触手可及 文化点亮生活 余杭探索以“文艺赋美”促进全民艺术普及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1 14:02 2

摘要:在闲林埠老街,一曲婉转的竹笛演奏划开夜色,引来游人驻足;余杭文化中心的非遗共创空间里,孩子们体验非遗扎染技艺;梦想小镇的水中舞台,舞蹈《盛世花鼓》的鼓点铿锵有力……这一幅幅生动的文化图景,正是余杭区深化“文艺赋美”工程的鲜活注脚。

在闲林埠老街,一曲婉转的竹笛演奏划开夜色,引来游人驻足;余杭文化中心的非遗共创空间里,孩子们体验非遗扎染技艺;梦想小镇的水中舞台,舞蹈《盛世花鼓》的鼓点铿锵有力……这一幅幅生动的文化图景,正是余杭区深化“文艺赋美”工程的鲜活注脚。

百丈镇乡村文艺赋美

美丽洲大舞台外场文艺赋美

余杭万达文艺赋美

自2022年浙江省启动“文艺赋美”工程以来,余杭探索常态化“机制创新—人才引育—平台展演”实践路径,创新形式、活动载体和运营空间,以“文艺赋美”促进全民艺术普及,打造高频流动的现象级文艺景观;以艺术之光润泽百姓生活,答好助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考题。

玉鸟集文艺赋美

系统谋划

构建文艺星火燎原生态

顶层设计强保障。余杭区在省级行动的基础上,推出了“余韵飞扬 艺秀星空”自有品牌,出台《余杭区“余韵飞扬·艺秀星空”文艺星火赋美工程实施方案》,持续迭代升级工作目标和举措,将“赋美”泛在化,以更宽视野创新全民艺术普及形式、载体和空间,充分体现以文化人、以艺载道,绘制“共富”“共美”新图景。

黄湖镇文艺赋美

空间活化树标杆。余杭大力推进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余杭文化中心、余杭区自然造物·民艺研究中心、中泰竹笛展示馆、闲林埠老街、天空之城未来社区城市文化圈等获评浙江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此外,余杭创新建立“文艺赋美”点单机制,让优质文化资源精准链接基层需求,累计开展文艺赋美进镇街、进村社、进企业、进园区活动1.4万余场次,实现资源跨系统、跨层级整合共享,资源清单动态调整,促进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升级,让文艺浸润城市肌理。

闲林街道文艺赋美

社会力量大协同。我区联动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资源,组建文化艺术导师团,定期开展文化活动、艺术培训等指导;发动非遗协会、民办机构等社会力量,选拔扎根于乡土、熟悉本土地域文化的能人,在地化、多点位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招募文化志愿者14.25万名,设立演出点位200余个。

品牌赋能

激活城市文化基因

目前,以“余杭好地方”文旅品牌为核心,串联“余杭之夜”“美丽洲大舞台”等惠民品牌,余杭已形成“全域覆盖、四季有戏”的文化生态。

余杭区荣获“浙江省2023上半年‘文艺赋美’工程十佳区县”“杭州市2023年度‘文艺赋美’TOP5”。《创新“美丽洲大舞台”活动品牌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充分激发消费活力的探索与实践》获2024年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三等案例、浙江省群众文化品牌案例征集活动一等奖。

2024余杭区“美丽洲”大舞台“三江两岸”草坪音乐会决赛

满足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提供精准服务,是余杭全民艺术普及的特色之一。

针对中青年上班族群体,余杭一方面拓宽“文艺进企业”活动范围,新增星运数字创造中心、阿里巴巴数字生态创新园、微泰医疗器械、梦想小镇、中国电信浙江创新园等5家“全民艺术普及培训基地”,全年在10家企事业分馆开展240次“余悦时光·午间一小时”“余悦时光·青年夜课堂”系列课程,让白领青年在碎片化时间学习竹笛、剪纸等技艺,打造“没有围墙的艺术学院”;另一方面,余杭文化艺术中心设立“余悦时光·夜课堂”培训品牌,提供竹笛、小提琴、爵士舞等256个班次课程,参与群众达7000余人次,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专门报道。

针对有时间、有兴趣的老年人,满足“看”的愿望,余杭全年开展“相约你我他 文化进万家”演出150场次,完成送书下乡332086册次,送戏下乡158场次,送展览、讲座下乡346场次,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文化艺术的魅力;满足“学”的愿望,充分发挥文化馆主阵地优势,全年开展文化驿站活动30场次,内容涵盖合唱讲座、非遗蓝染、陶艺制作、剪纸活动等。

青少年美育工作方面,余杭文化馆夏令营活动以“余杭有戏”为主题,贯穿良渚文化与苕溪文化脉络,开启青少年戏剧表演专场培训;以“文艺进校园”为抓手,全面助力“双减”落地,进校园开展故事演讲、台词表演、舞蹈编排等辅导502次,指导仓前小学、闲林小学等单位参与各类省市级比赛,举办瓶窑中学美术写生作品展等多场视觉艺术作品展,不断深化馆校合作美育基地建设,全力打造余杭青少年美育工作特色亮点。

全民参与

厚植文化生长沃土

为深化“文艺赋美”工程,促进全民艺术普及,余杭坚持群众唱主角、挑大梁,每两年开展群众文艺团队等级评估,匹配资金保障团队建设和作品创作;连续两年开展文化艺术导师项目,为群众文艺团队匹配优质师资,打造了一批反映地方特色、文化内涵的文艺作品。同时,支持群众文艺精品在各级平台展演,小戏《遥远的印记》、小品《一张化验单》、舞蹈《盛世花鼓》等一大批余杭特色群众文艺作品在“文艺赋美”系列活动精彩上演,实现“群众编、群众演、群众看”。

亲橙里文艺赋美

为激活乡村文脉,余杭出台《乡村文化能人管理规范》,创新乡村文化能人参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累计培育省级文化能人2人、市级文化能人30人、区级文化能人237人。结合文化空间引进高层次文艺人才和乡村文化能人工作室,打造仓前街道章太炎故居陈富梅老师剪纸工作室、黄湖镇青山共富工坊西湖绸伞工作室等典型案例,让非遗技艺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在余杭,青年力量正在崛起。2024年,余杭积极招募“余韵薪传”余杭非遗志愿者,设置非遗传习人、非遗宣推官等,与20项非遗项目深度合作,吸引社会力量加入到非遗抢救性保护中。余杭还成立了杭州市首个区级非遗保护协会,首批吸纳51名个人会员、13家团体会员,吸引社会力量700多人次参与余杭非遗直播间培育、非遗讲师团组建等。

余杭区文化馆梦想小镇企业分馆油画课程

从五千年良渚文明到现代艺术浪潮,余杭正以“文艺赋美”工程打通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我们要让文化像空气一样弥漫,让每个余杭人都成为艺术的参与者、创造者。”余杭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余杭将持续深化“文艺赋美”品牌,将公共文化设施与旅游目的地相结合,打造主客共享的文化场景,挖掘文化资源的多元价值,拓展文化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来源:余杭晨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