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笔者因见泉州市人民政府官网于2025年2月11日刊发了郭雅莹记者的《泉州天后宫:现存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妈祖庙宇 一部海洋文化对外传播史》署名文章,该文章标题让人乍见之顷,顿生骇异之感。须知,妈祖文化根在莆田,祖在湄洲,传播之盛,甚至连办多界世界妈祖
日前,笔者因见泉州市人民政府官网于2025年2月11日刊发了郭雅莹记者的《泉州天后宫:现存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妈祖庙宇 一部海洋文化对外传播史》署名文章,该文章标题让人乍见之顷,顿生骇异之感。须知,妈祖文化根在莆田,祖在湄洲,传播之盛,甚至连办多界世界妈祖文化论坛(永久会址亦在湄洲),那泉州天后宫在哪里呢?当然,有元之时,泉州刺桐港很繁荣,笔者略有耳闻,其间妈祖文化因之传扬,亦有可能,只是所谓的“现存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妈祖庙宇”之说,大抵是自说自话,毕竟妈祖信俗流传至今,盛固盛矣,一套类似孔庙的建筑、礼仪标准还未出现,何以郭雅莹记者就敢如此标榜呢?基于此,笔者开始写了一篇题为《“规格最高的妈祖庙在泉州”是谁定的标准?》的文章,但遭到大约是泉州籍网友的关注与质疑,遂作多篇文章,而后悟出要讲好泉州天后宫历史,只消三篇文章即可,它们分别为明代顾珀《重修天妃宫记》、清代徐汝澜《重修天后宫碑记》和当代孙亚宏《亲历泉州天后宫的复兴》。
一、明代顾珀《重修天妃宫记》
清乾隆版《泉州府志·卷之十六·坛庙寺观》在介绍“天后宫”时,收录有明代顾珀《重修天妃宫记》,该篇文章明确载称:“先修正殿五间,重建寝殿七间、凉亭四座、西廊三十间、东西轩及斋馆二十八楹,经始于嘉靖庚子夏四月,至甲辰季冬始落成焉。”如此说来,在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十二月,泉州天后宫除了正殿(俗称大殿)是修缮外,其它诸如寝殿、凉亭、西廊、东西轩及斋馆等,皆是重建之建筑,因此,自明嘉靖二十三年之后,泉州天后宫为明代建筑风格可知也。
二、清代徐汝澜《重修天后宫碑记》
清道光版《晋江县志·卷之十六·祠庙志》在介绍“天后庙”时,收录有明代顾珀《重修天妃宫记》和清代徐汝澜《重修天后宫碑记》,其中清代徐汝澜《重修天后宫碑记》一文载称:“乃相与鸠工庀材,朽者易之,缺者补之,自内至外,治以坠茨,饰以丹鹱,而殿之大柱,并易以石,以期不朽,亦庶几轮焉奂焉,克符旧制矣。是役也,经始于乙亥杪冬,至丙子仲夏告竣。”从中不难看出,到了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五月,泉州天后宫朽、缺之处,皆被修缮,而殿内大柱,也被石柱代替了。换句话说,清嘉庆二十年至二十一年间的修缮,使泉州天后宫又披上了清代建筑元素。难怪泉州天后宫于1988年1月13日被公布为全国第三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时,是以清代建筑著称。
三、当代孙亚宏《亲历泉州天后宫的复兴》
2025年3月4日,由“泉州鲤城文史”微信公众号转发的孙亚宏《亲历泉州天后宫的复兴》一文指出:“自从1931年泉州天后宫改作学校后,宫内的妈祖祭祀活动随之终止。泉州天后宫几百年来的妈祖信仰活动,从此进入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衰落期。”其中,仅民国20年(1931年)泉州“私立晦鸣中学”(后改称泉州七中)创建之后,天后宫除了正殿(大殿)、寝殿(后殿)及东廊一小段保留原有古建筑外,渐次将山门、戏台、梳妆楼、东西阙及西廊、凉亭、斋馆等拆除(孙亚宏称之为“都荡然无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泉州天后宫妈祖神像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又被捣毁,其香火随之止息。到了1988年才恢复香火,1990年才有正式开光的神像安置于大殿中。
综观上述三篇文章,前两篇为古文献,末一篇为时人亲历文章,它们固然不能全面完整地介绍泉州天后宫历史,但该宫的大体历史还是非常清晰的,堪称沧桑,令人概况。如果有人能系统通读此三篇文章,还会提出“现存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妈祖庙宇”的观点,或是“天妃宫为我国现存建筑规格最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妈祖行宫”的结论吗?
来源:夏天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