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沙江朱啸虎:“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的消息震动行业。这位曾押中滴滴、饿了么的“风口猎手”,在具身智能赛道最热时选择离场,引发轩然大波。用朱啸虎的原话来形容他认为的泡沫“连我妈都给我转了(文章)”。
金沙江朱啸虎:“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的消息震动行业。这位曾押中滴滴、饿了么的 “风口猎手”,在具身智能赛道最热时选择离场,引发轩然大波。用朱啸虎的原话来形容他认为的泡沫“连我妈都给我转了(文章)”。
具身智能到底是类似苹果智能机出现之前的炫酷诺基亚滑盖?还是早已被我们遗忘,曾经同样红极一时的AR(现实增强)?
如就事论事,责看山还是山,具身智能到底是泡沫还是未来常态,我们不做讨论。因为园域企迹是产业链招商专家,不是投资专家,园域企迹可以通过产业链视角去审视朱啸虎给出的理由“具身智能商业化路径不清晰”是否确确实实体现在具身智能产业链图谱下游应用的空缺。
01
资本与政策谁在用屁股思考?
Money never lies,先看看资本的态度:
朱啸虎的投资团队近年在机器人领域布局了三家公司,其中涉及具身智能赛道的有松延动力、星海图和瑆爝机器人。目前他们已经从松延动力和星海图撤资,而
瑆爝机器人是在退出前两家企业后,于 2024 年 12 月才参与的天使轮投资。
具体来看,松延动力在 2024 年 3 月获得天使轮融资时,朱啸虎的基金注资约 320 万元,持股 1.6% 左右。仅仅十个月后,他们就在 A 轮融资中选择退出。由于该公司没有披露 A 轮估值,结合早期投资金额判断,这笔投资可能回报有限。
相比之下,星海图的投资更像是试水性质。这家公司在 2023 年末完成千万美元天使轮融资,由 IDG 资本领投,朱啸虎的基金仅以 60 万元左右的出资占股 0.33%。这种小额跟投的策略,显示出他们对该领域的谨慎态度。
瑆爝机器人作为 2024 年底新投资的项目,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这些投资动作反映出朱啸虎团队在具身智能赛道的布局逻辑:通过小额分散投资捕捉潜在机会,同时保持灵活退出机制。
这加起来不到400万的两笔投资,真的叫“批量推出”吗?
政策方面:
北京、深圳等地早已出台配套政策,形成 “国家战略 + 地方行动” 的协同格局:
北京:发布《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 年)》,提出突破 100 项关键技术、量产万台级机器人。
深圳:推出《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目标到 2027 年培育 10 家估值过百亿企业,落地 50 个十亿级应用场景。
浙江:设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攻克 0.1 毫米级精密装配技术,推动工业场景突破。
脑袋与屁股似乎对具身智能都很清晰。
02
泡沫在媒体还是实业?
正如朱啸虎所说,很多创新都会经过一个周期,泡沫——死亡——起死回生,今天的具身智能热度太高了,热到“连我妈都给我转了(文章)”,他觉得具身智能肯定要经历泡沫期。
确实,从我们每天能刷到的短视频就可以看出泡沫,翻跟斗,转手卷,确实都是泡沫,没有人会为了一个会翻跟斗的机器人买单。
一段酷炫的机器人演示视频,往往比十页商业计划书更能打动投资人。这种现象折射出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逻辑 —— 视觉冲击成为吸引关注的核心要素。
如今媒体传播更趋感性化,信息传递追求即时性,行业评判标准也趋向短期化。这并非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叙事方式发生了本质变化。在流量至上的规则下,能否产出高质量演示视频甚至成为企业掌握行业话语权的关键。那些不善于制造话题的企业,很容易被误解为 "缺乏技术进展"。于是演示视频变成了企业的 "规定动作",即便技术尚未成熟,也要先通过表演赚足眼球。
这种导向直接影响了企业运营策略。不少创业团队将 "每月更新演示视频"" 每周登上热搜榜 " 作为核心 KPI,而非专注于技术性能提升。虽然视觉冲击是必要的市场手段,但它无法替代底层技术的结构性突破。当行业竞争从比拼技术转向比拼表演时,潜在风险正在悄然积累。
就像 iPhone 诞生前的智能手机市场,厂商热衷于展示" 滑盖 ""旋转"" 变形 " 等花哨功能,却未能解决用户的核心需求。
03
具身智能产业链梳理
企迹是由园域产业研究院开发的国内领先的AI招商平。台依托1400+条产业链全景图谱数据库,深度融合豆包AI Agent的智能交互能力与DeepSeek多模态认知引擎,通过产业知识蒸馏算法和企业动态画像技术,构建基于企业全生命周期画像并覆盖招商链的闭环服务。平台以5000万家活跃企业数据为基础,配合平台自主开发的产业链融合智能绘制算法,加上AI大模型的语义理解功能,打造“数据-AI-应用”的智能招商链接工具;实现特色产业链发展与招引方向的智慧招商解决方案。
企迹AI招商平台的“析商模块”提供产业链电子图谱、招商地图等智能绘制与产业链节点查询服务,
企迹对具身智能产业链分析给出了如下结论:
1、产业链全景:从底层技术到场景应用的生态闭环
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与物理实体深度融合的前沿领域,其产业链呈现 “上游技术支撑 — 中游产品制造 — 下游场景渗透” 的三级架构。上游涵盖 AI 芯片、传感器、减速器、伺服系统等核心软硬件,中游聚焦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自动驾驶载具等智能实体形态,下游则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智慧医疗、物流、养老等场景。随着政策支持与技术迭代加速,该产业链正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展现出万亿级市场潜力。
2、上游:核心技术突破加速国产化进程
AI 芯片:算力升级推动自主可控
中国 AI 芯片市场规模从 2023 年的 1206 亿元增至 2025 年的 1530 亿元,寒武纪、地平线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在训练、推理芯片领域缩小与国际差距。寒武纪依托云端智能芯片实现车载、边缘计算场景突破,地平线则凭借征程系列芯片在自动驾驶领域占据先发优势。
传感器与精密传动:国产替代加速
智能传感器市场以 15.96% 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韦尔股份、歌尔股份等企业在视觉、触觉传感器领域形成技术壁垒。减速器领域,绿的谐波、中大力德在谐波与 RV 减速器市场份额显著提升,国产精密传动部件逐步打破日本企业垄断。
伺服与控制:头部企业主导市场
汇川技术以 28.2% 的市占率领跑伺服系统市场,西门子、安川等外资品牌加速本土化布局。控制器领域,汇川技术、和而泰通过 PLC、变频器技术迭代,推动工业自动化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国产替代。
3、中游:产品形态多元化,量产元年开启
人形机器人:技术迭代与场景落地并进
2024 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 27.6 亿元,2025 年预计突破 55 亿元。宇树、智元等企业实现千台级量产,应用场景从工业质检向家庭服务延伸。例如,智元机器人通过模块化生产将单台组装周期压缩至一周,其 1.7 米高机型已进入商业化验证阶段。
工业与服务机器人:需求分化驱动增长
工业机器人产量突破 60 万台,新能源汽车、3C 制造领域需求旺盛;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达 850 亿元,养老陪护、物流配送成为增长引擎。埃斯顿、新松等企业通过柔性制造技术,实现从单一焊接到多工序集成的升级。
自动驾驶:技术融合重构出行生态
自动驾驶市场规模逼近 4500 亿元,百度、华为等企业推动 L4 级技术落地。车路协同、V2X 通信技术的成熟,加速了 Robotaxi 商业化进程,部分城市已开放全无人驾驶试点。
4、下游:场景渗透深化,政策与需求双轮驱动
智慧养老:银发经济催生刚性需求
智慧养老市场规模达 7.21 万亿元,人形机器人在康复训练、健康监测领域的应用逐步普及。上海等地试点 “机器人 + 社区养老” 模式,通过智能终端实现远程医疗与紧急救助。
智慧医疗与物流:效率提升与成本优化
智慧医疗市场规模突破 120 亿元,手术机器人、康复辅助设备成为技术创新焦点;智慧物流市场超 9000 亿元,京东、菜鸟通过 AGV 机器人与智能分拣系统降低仓储成本。
政策协同:地方规划与国家战略共振
北京、深圳等地出台千亿级产业规划,开放工业、交通等 50 个应用场景。国家层面将具身智能纳入 “十四五” 未来产业布局,通过揭榜挂帅、资金补贴等政策加速技术攻关。
04
最后
金沙江创投有自己独特的投资逻辑:当市场对某一赛道形成高度共识时(如具身智能),往往意味着估值泡沫与退出,这是他辉煌的根基,但也因此错过了字节跳动。
一位具身智能领域的创业者这样讲:“我们今天讲故事,不是想吹牛,是为了留在赛道上等那个机会。”理解他们,不是因为他们完美,而是因为他们很难。
来源:园域企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