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安市教育局于3月28日发布了《关于严禁全市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的通知》,明确规定:严禁全市在职教师(包括民办学校教师)从事任何形式的有偿补课,否则将面临行政处分、资格处罚、经济追责,甚至被移送纪检监察或司法部门处理。
西安市教育局于3月28日发布了《关于严禁全市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的通知》,明确规定:严禁全市在职教师(包括民办学校教师)从事任何形式的有偿补课,否则将面临行政处分、资格处罚、经济追责,甚至被移送纪检监察或司法部门处理。
最近,西安教育圈炸了锅——有在职教师靠线下补课月入十万,结果被教育局这一纸禁令“精准爆破”。这剧情比职场剧还刺激:白天讲台当老师,晚上变身“补课刺客”,左手课本右手账单,教育理想和创收KPI两手抓,堪称“时间管理大师”。但问题是,当教育变成“付费VIP服务”,课堂成了“试听版”,咱们的教育初心是不是早就被二维码扫进了支付宝?
补课江湖的“钞能力”大战
“月入十万”可太扎眼了。按西安的薪资水平,这相当于普通教师小半年的工资。难怪有网友调侃:“白天上课是情怀,晚上补课是生活。”但细品这事儿,简直是一场“三输”局:
-家长输钱:一节物理课敢收500元,一学期补课费抵得上全家旅游预算,结果孩子成绩可能只涨了5分;
-学生输时间:白天学校“摸鱼”,晚上补课“填鸭”,睡眠不足全靠咖啡续命;
-教育输公平:穷学生拼天赋,富学生拼“加时赛”,课堂成了“基础版”,补习班才是“高配课”。
更魔幻的是,有些老师玩起“饥饿营销”——课上留一手,补课才讲“真干货”。这操作,连新东方的俞敏洪看了都得直呼内行!
禁令能管住“地下补习产业链”吗?
西安教育局这次确实够硬核:“五个严禁”直接封死补课财路,连“用亲戚名义开班”这种套路都被精准狙击。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补课就像韭菜——割一茬长一茬。为啥?
1. 家长“氪金”心态不改:有人举报老师,转头就求熟人介绍“靠谱私教”,堪称“真香定律”现场版;
2. 老师“游击战”经验丰富:居民楼里开“移动课堂”,微信群改叫“学习交流群”,监管难度堪比扫黄打非;
3. 市场需求旺盛:只要中高考还是“一考定终身”,补课就会是刚需,区别无非是“明码标价”还是“黑市交易”。
说到底,光靠罚老师就像用创可贴治内伤——得从根上解决“为什么家长非要补课”。
比罚款更该补的是“教育公平”
有人说老师补课是“赚辛苦钱”,但别忘了:医生的辛苦钱不能靠私下卖药,警察的辛苦钱不能靠罚款提成。同理,教师的尊严不该绑定补课收入。要破局,得搞“组合拳”:
- 给老师“涨面子也涨薪水”:如果名校名师靠工资就能体面生活,谁愿意冒险当“补课侠”?
-给课堂“挤水分”:公开课别搞“表演式教学”,教案检查少点形式主义,让老师精力回归讲台;
- 给家长“退烧药”:取消重点班、严查“小升初”密考,家长自然不用疯狂“氪金”。
最讽刺的是,很多补课老师自己孩子也不补——因为他们清楚,教育真正的捷径是课堂效率,不是熬夜刷题。
教育不是生意,讲台不是货架
西安这一刀砍下去,短期肯定疼。但长远看,与其让教师变成“知识带货主播”,不如重建一个“课堂足够好,补课没必要”的环境。毕竟,当教育沦为明码标价,伤害的不仅是穷孩子的机会,更是整个社会对“知识尊严”的信任。
最后灵魂一问:如果有一天,学校老师全成了“免费版”,补习班才是“付费完整版”——这到底是教育,还是某款待解锁的付费APP?
来源:优雅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