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5日,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在海南博鳌举行。在为期4天的年会中,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名中外嘉宾将围绕“在世界变局中共创亚洲未来”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3月25日,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在海南博鳌举行。在为期4天的年会中,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名中外嘉宾将围绕“在世界变局中共创亚洲未来”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当天下午,中国能建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电工程)在论坛首次举办的“发布时刻”上,以“携手亚洲,共筑绿色能源未来”为题,向与会嘉宾全面推介了该公司推动能源变革的创新与实践。
亚洲是世界能源消费增长的核心区域,既承载着推动经济发展的重任,也在绿色发展的理念、思维模式、政策导向、资金投入、创新驱动等方面引领能源绿色转型,走在世界的前列。
中电工程始终以国家队的担当,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不断探索未知、突破极限,构筑绿色低碳未来,与亚洲伙伴共谋能源变革之路。
科技创新驱动全产业链升级
一组伞鼓风放飞,梯度组合装置在3000米高空捕捉到的风能,转化为绿色电能,送往千家万户。这看似科幻的场景,正在变成现实。
中电工程承担了国家重点专项课题“伞梯组合型高空风能发电关键技术研究”,自主攻克高空风资源观测与评估、地面设备的连接和传动方式及布置、伞组空中姿态实时控制等核心技术,形成了工程化的观测、评估、风功率预测、设备选型、系统优化布置一体化解决方案,填补高空风资源利用空白。
▲安徽绩溪高空风能发电新技术示范项目效果图
中电工程投资建设的安徽绩溪全球首座高空风能发电科技示范项目——安徽绩溪高空风能发电新技术示范项目,成为我国首个可并网的兆瓦级高空风能发电示范项目。高空风能发电技术,未来将解锁高空风力的无限潜能。
▲哈密50兆瓦塔式光热项目
大漠戈壁,河西走廊,中电工程首创的五边形巨蜥式定日镜,大开口槽式集热器,大容量电压等级电极式熔盐加热器、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定日镜等核心装备,在这里各司其职。太阳能高效转化,稳定输出。
2024年1月23日,国内在建单机规模最大的塔式光热项目——阿克塞汇东新能源光热+光伏试点项目11960面定日镜安装完成。项目设计年均发电量将达17亿千瓦时。
中电工程参与光热领域IEC国际标准、国家级、行业级标准共20余项。参与的全球最大在建光热电站—迪拜DEWA 四期700兆瓦项目,具备世界最大单体熔盐用量和世界最大商业运营槽式开口技术等多项世界之最。
▲巴基斯坦卡拉奇K2K3核电项目
当地时间2022年4月18日,巴基斯坦卡拉奇K3机组通过临时验收,标志着中国自主三代核电“走出去”第一站——“华龙一号”海外示范工程全面建成。
从二代三代到四代核电设计技术领域,中电工程参与了中国90%以上已投运核电机组常规岛及其BOP设计任务和所有出口核电设计任务。在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ITER)计划中承担包层系统、中央安全系统等多项设计、制造任务;在国际聚变材料辐照设施—示范中子源(IFMIF-DONES)项目中主导锂回路设计、加速器研究等方向;开展欧洲聚变示范反应堆(DEMO)预概念设计。
中电工程正通过系统整合设计咨询、装备制造、工程实施全产业链优势,为人类终极能源商业化应用不懈探索。
▲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银线穿天山,跨长江,用西北的风光,点亮华东璀璨的夜空。2019年,中电工程参与设计的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运,创造了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电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先进等四项世界纪录。
▲乌东德电站送电广东广西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工程
作为我国输变电设计的发源地,中电工程参与了所有已建成特高压直流的规划及勘察设计工作,还开展了多种特高压直流设备研发,具备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建设远距离电力传输的“超级高速通道”,中电工程拥有绝对硬实力。
中电工程在百万千瓦级火电、百万千瓦级核电、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和百万伏特高压输电“四个百万”方面拥有的核心技术和业绩优势。近三年,签约海外项目近2000项,涉及风、光、水、火、核、生物质等各种能源的源网荷储各侧。
▲湖北应城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
2024年4月9日,绿色能源的“超级电池”横空出世,中电工程“投研建营数”一体化建设的世界首台(套)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项目一次并网成功,创造了单机功率、储能规模、转换效率3项世界纪录,以及6个行业示范、数十项国际首创、全球首次突破,树立了“能建样板”,是中电工程自主研发的大容量非补燃高压热水储热中温绝热压缩技术的成功实践。同年5月,中国能建新型储能原创技术策源地顺利入选国资委第二批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布局。
中电工程发起成立的中英(广东)CCUS中心,全面参与CCUS技术项目的建设全过程,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同时拥有化学吸收法、吸附法、膜法等多种碳捕集技术的企业,今年已是成立的第12年。
中电工程研发了大面积高效电极制备技术和高导电耐蚀金属双极板,开发了百千瓦级CO₂还原电堆关键装备,建立了工业气源CO₂捕集与还原制合成气技术及完整工艺包,建成了国内外首台套百吨级/年CO₂捕集与还原制合成气一体化示范装置与系统,并实现了高效稳定运行。
中电工程承揽的黑龙江二氧化碳捕集与合成汽油中试示范项目,成为国内首个利用等离激元效应催化二氧化碳和水蒸汽合成汽油的中试项目。CCUS技术,从最早参与国际合作,到市场化建设,中电工程推动构建碳捕集与利用的“绿色闭环”。
新型产业开拓绿色增长极
中电工程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优化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价值创造为目标的科技创新体系,组建六大研究院、五大科创中心,围绕“双碳”系统解决方案和储能、氢能,突破了一批前瞻性、战略性和应用型技术。拥有国内外专利7000余项,目前承担国家科研项目10项,拥有国家、省部级研发平台39个,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1项。
▲能源领域首部碳达峰碳中和系统解决方案专著出版发行
中电工程发挥规划咨询智库优势,布局产业前端市场。2023年8月,能源领域首部从关键技术措施、典型实施案例及市场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系统解决方案的专著《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系统解决方案》,由中电工程编撰完成,由中国电力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中电工程深入推进“双碳”高端咨询研究,成立中和院、海洋院、数信院等六大研究院,发表《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系统解决方案》《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等多部专著,研究提出了中国各区域的“双碳”实施路径,先后承揽了22项省级、近100项市区、园区级碳达峰研究,完成了《74国别海外电力发展报告》。
发布上线了全球新能源智选解决方案平台。实现国别资源选址、项目可行性研究及财务模型分析的智能化一键生成,重构新能源投资决策链,助力全球新能源投资模式数字化转型。
依托能源领域一体化的专业优势,中电工程突出集成能力,拓展能源融合新产业。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那丙田160兆瓦光伏项目
光伏板下,咖啡树茁壮成长。2024年11月,中国首批光伏咖啡“顾洱咖啡”面世。咖啡是由中电工程投资建设、云南院参股投资并总承包建设的首个“咖光互补”项目——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那丙田160兆瓦光伏项目咖啡园出产。
中电工程主动布局“能源+生态”“能源+产业”等领域,打造融合发展新经济。建设的云南普洱茶光互补项目、咖光互补项目,实现了生态农业与能源产业的深度融合。
2023年12月7日,中电工程总承包的广东阳江青洲一、二海上风电场项目首批风机顺利并网发电。场址水深范围35米至43米,标志着我国近海深水区海上风电技术日臻成熟。
▲海上能源科技创新产业园
中电工程投资建设海上能源科技创新产业园,构建“研发—测试—示范”全链条验证体系,加强海上风光同场,海上风电+制氢、储能、波浪能、潮流能,风渔融合以及海上能源岛的融合技术创新,一体化开发利用保护海洋,推动海洋能源业务集群化发展。首创的“泥—浮式”风电核心技术,突破的薄膜腔漂浮式光伏技术等,也为构建万亿级海洋能源产业集群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中电工程承揽的张北风光储输示范工程,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提供了清洁可靠的绿色电力保障。承揽的长沙黄花机场T3航站楼项目高比例应用地源热泵、分布式光伏供能,实现机场航站楼的近零排放。
中电工程推动创新“三绿”一体化,助力打造低碳模式。绿色电力将优化能源多元化布局,推动能源本地自平衡和跨区配置更加协同高效。绿色算力,进一步推动能源生产消费协同转型。绿色燃料,有助于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塑造能源+产业发展新动能。
▲崇左一体化综合能源基地项目江州区板崇光伏项目首并
中电工程投资建设广西崇左一体化综合能源基地项目,参与设计建设一批国家“沙戈荒”“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千万千瓦级大基地大通道项目。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发布了《大型算力集群绿色低碳源网荷储一体化解决方案》。首次提出数字网和电力网融合发展,应用于甘肃庆阳“东数西算”智慧零碳大数据产业园示范项目、宁夏中卫“东数西算”枢纽源网荷储智慧零碳数据中心项目等多个国家算力节点。重点在东三省、内蒙古、新疆、甘肃进行项目布局,先后投资布局了超百万吨/年的氢氨醇油项目。
黑龙江双鸭山项目就是典型工程之一,2024年10月14日,由中电工程投建营的全球首个十万吨级风光氢融合生物质绿色航油示范项目——双鸭山绿色甲醇与绿色航油示范基地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工程规划一期建设年产20万吨绿色甲醇,10万吨航煤项目。通过基于“电—氢—碳”协同的新能源基地开发新模式,打造风光农林草牧渔同场互济范式,形成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中电氢燃方案”,构建“能源+”循环经济全产业链。
▲双鸭山绿色甲醇与绿色航油示范基地效果图
75年来,中电工程见证了中国电力行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再到追赶超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电工程围绕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推动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数字智慧、共享融合转型,着力突破一批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与亚洲各国的合作,推动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为亚洲的绿色雄心转化为全球的零碳未来提供“能建样本”、贡献智慧力量。
来源:中国电力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