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余的“葫芦江山”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1 16:52 2

摘要:在沧州园博园承德园内,有一家独具特色的店铺——江山葫芦阁。店铺约30平方米,里面大大小小的葫芦烙画手工工艺品令人眼花缭乱。店主江余35岁,保定人,2007年嫁到沧州。她用一双巧手,把对葫芦烙画的热爱,化作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开启了人生中一段别样的旅程。

江余的“葫芦江山”(主题)

沧州日报记者 尹超 摄影报道

在沧州园博园承德园内,有一家独具特色的店铺——江山葫芦阁。店铺约30平方米,里面大大小小的葫芦烙画手工工艺品令人眼花缭乱。店主江余35岁,保定人,2007年嫁到沧州。她用一双巧手,把对葫芦烙画的热爱,化作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开启了人生中一段别样的旅程。

工作中的江余。

源于热爱

说起对葫芦烙画的喜爱,要追溯到江余小时候。

江余出生在保定,自幼便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小时候,她常在纸上写写画画,那些简单的线条与色彩,是她对世界最初的艺术表达。而葫芦,这个充满吉祥寓意的物件,也早早地走进了她的生活。

江余的爷爷热衷葫芦烙画,在爷爷的熏陶下,她也开始在葫芦上尝试创作。“第一个葫芦烙画作品,是在一个小八宝葫芦上刻字。”江余说,当时刻的什么字已经记不清,大人看了,都说好看,这也鼓励了她。此后,放学后在葫芦上刻字、画小动物,成为她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也为她的少年时代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随着年龄的增长,江余踏入了社会,先后从事过销售、儿童摄影等工作。这些经历让她体验到了不同的生活滋味,但她心中对葫芦烙画的热爱从未消失。

2007年,江余嫁到沧州,迈入了人生新阶段。不管生活多忙碌,江余总会抽出时间拿起电烙笔,在葫芦上勾勒出心中的图案。彼时的葫芦烙画,是她忙碌生活的调节剂,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葫芦小饰品。

专注创作

起初,江余的葫芦烙画作品主要赠送朋友。她在葫芦上烙下“平安”“静心”“自在”等字样,或是绘制荷花等图案,每一个作品都饱含着她的心意与祝福。

这些作品充满了生活的温度,深受朋友们的喜爱。随着技艺的不断提升,江余开始尝试更复杂的创作,她的作品也逐渐从单纯的礼物,转变为具有艺术价值的手工艺品。

葫芦烙画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厚的艺术功底。

烙画时要根据葫芦的形状、质地,运用电烙笔的温度和力度,在葫芦表面烙出深浅不一的线条和图案,通过黑、白、灰的层次变化,凸显出画面的立体感。虽然江余没有专门学过美术,但凭借着对绘画的热爱和多年的经验,她逐渐掌握了这门艺术的精髓。

在创作过程中,不同的图案难度也大不相同。植物类图案相对简单,像荷花、兰花草等,江余一天便能完成。而人物类图案则复杂得多,尤其是开脸部分,对美术知识和技巧要求很高。江余在创作人物时,常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不断琢磨人物的神态、表情,力求做到栩栩如生。

慢慢地,江余的作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爱好者看中了她用大八宝葫芦创作的牡丹花烙画,并执意购买。这件事让江余意识到,原来有这么多人喜欢她的作品,也坚定了她将葫芦烙画当作事业的决心。

2010年,江余成立了工作室,办公地点就在自己家里。每天,她会花费几个小时在电商平台上直播,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葫芦烙画的制作过程。她的真诚与热情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粉丝,作品销量也不错,客户遍布全国各地。

在直播过程中,江余不仅卖出了作品,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交流葫芦文化,分享创作心得,这让她非常开心。

葫芦茶叶罐。

传承发扬

江余并未满足于此。她渴望有一个更大的展示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葫芦烙画这门艺术。“葫芦烙画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我愿意为传承这项技艺贡献自己的力量。”江余说。

不久前,市级非遗释心斋葫芦烙画代表性传承人陈晓飞邀请她入驻园博园。园内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她心动不已。她毫不犹豫地将工作室搬到了园博园,开启了“江山葫芦阁”的新篇章。

园博园环境优美,舒适宜人,为江余的创作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同时,园里其他传统文化项目,也让这里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店铺搬到园博园后,我经常会和一些非遗传承人交流,感觉特别好。”江余说。

江余与其他非遗传承人相互交流、切磋技艺,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在这里,她有了一种使命感——把葫芦烙画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如今,“江山阁葫芦”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葫芦工艺品,有葫芦茶叶罐、葫芦手串、葫芦挂件等,种类多达几十种。这些葫芦有的是由江余自己种植的,有的则是收购而来。

江余在市郊租了一亩地,专门种植葫芦,品种有八宝葫芦和小冬瓜葫芦等。自己种植葫芦,能让她更好地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为创作提供更多灵感。

如今,江余依然在网上直播。从最初的爱好,到如今的事业,她付出了许多努力,也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我将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让葫芦烙画这门技艺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江余说。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