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核聚变材料国产化突破!五大央企主导产业链,能源结构革新加速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1 17:00 2

摘要:可控核聚变是通过人工控制轻原子核(如氘、氚)在高温高压环境下聚合成重原子核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其原理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类似,因此被称为“人造太阳”。

可控核聚变是什么?

可控核聚变是通过人工控制轻原子核(如氘、氚)在高温高压环境下聚合成重原子核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其原理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类似,因此被称为“人造太阳”。

其优势燃料近乎无限:氘可直接从海水中提取(每升海水含30毫克氘),储量可供人类使用数百亿年;

清洁安全:反应产物是惰性气体氦,无长寿命放射性废物,且一旦失控反应会自动终止;

能量密度极高:一吨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700万吨原油,可满足千万人口城市数年的用电需求

想象一下,人类试图在地球上造一个“微型太阳”:用磁场或激光当“笼子”,把一团温度比太阳还高10倍的“火球”关进去,让它稳定燃烧并持续发电。难点在于既要让“火球”足够热、足够密,又要防止它烧穿“笼子”或熄灭。一旦成功,人类将获得几乎无限的清洁能源。

这项颠覆性技术具备三大核心优势:燃料储备接近无限,仅从每升海水提取的30毫克氘元素就蕴含巨大能量;环保性能卓越,反应仅产生惰性气体氦且具备自限性安全机制;能量密度惊人,1吨燃料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燃烧700万吨原油。

当前技术攻关聚焦于如何用磁场或激光约束上亿度高温的等离子体,在维持稳定燃烧的同时实现持续发电。

一、全球技术突破现状
我国"东方超环"装置今年初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维持1066秒的突破性进展,标志着高温控制技术迈入新阶段。

目前中美科研团队的能量增益系数(Q值)已提升至1.5,首次跨越能量净增益门槛。以托卡马克装置为主导的技术路径不断完善,超导磁体与真空室等关键组件持续迭代。

二、万亿级市场空间显现
行业预测显示,全球核聚变装置市场规模在2030-2035年间将突破2.26万亿元,其中超导磁体等核心设备占比超半数。

随着2050年后商业化电站并网,产业规模有望达到万亿美元量级,满足全球10%以上的电力需求。

国内规划显示,核电装机容量将在2035年达到1.5亿千瓦,实验堆建设订单规模预计在2027年前接近600亿元。

三、国际竞争格局初定
美国依托Helion Energy等创新企业聚焦紧凑型装置研发,欧洲通过ITER项目整合多国资源,德国W7-X仿星器持续刷新磁约束纪录。

我国采取"国家队"主导模式,实现全产业链技术突破,"中国环流三号"装置计划在2025年达成1.17亿度运行温度,目标在2050年建成商业示范堆。

四、产业链机遇全景图
商业化进程加速带动超导磁体、热交换器等关键部件需求激增,上海电气在超导磁体领域取得突破,兰石重装实现氦冷包层设备国产化。

材料端突破尤为关键,安泰科技在钨基材料领域形成全球技术壁垒。产业协同效应显著,高温合金等技术在军工、第三代核电领域实现跨行业应用。

五、核心企业战略布局
中国核电:作为中核集团资本平台,整合西南物理研究院尖端技术;

上海电气:完成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装置核心系统;

安泰科技:主导制定国际核聚变材料标准;

浙能电力:通过战略投资7.5亿元探索传统能源与聚变技术协同模式。

兰石重装:国产化设备突破者 焊接式热交换器(PCHE)实现氦冷包层国产化 极端工况设备制造能力。

这项承载人类终极能源梦想的技术革命,正从实验室加速走向工程化应用。随着材料科学、超导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交叉突破,清洁能源的"圣杯"或将在这个世纪中叶改变全球能源格局,开启真正的零碳时代。

顺手点赞,日赚百万!顺手转发,涨停到家~

我们要强调的是,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所述任何观点仅代表个人思路,不构成投资建议。

请您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

来源:商业前沿快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