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能源结构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可控核聚变技术研发近日取得里程碑式进展。根据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最新实验数据,我国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成功实现1.17亿度原子核温度与1.6亿度电子温度的双突破,标志着我国在"人造太阳"工程化应用领域迈出
能源科技革命迎来关键突破 可控核聚变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在全球能源结构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可控核聚变技术研发近日取得里程碑式进展。根据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最新实验数据,我国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成功实现1.17亿度原子核温度与1.6亿度电子温度的双突破,标志着我国在"人造太阳"工程化应用领域迈出关键步伐。这一技术突破正在重塑全球能源产业竞争格局。
产业政策层面,2025年开年即迎来密集动作。
聚变新能、中科院等离子体所等核心单位已发布46项设备采购招标,涉及超导材料、精密仪器等多个关键领域。市场研究机构测算,2030至2035年全球核聚变装置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2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保持在28%以上。受多重利好推动,中证核聚变产业指数(886065.TI)年初至今累计涨幅达7.79%,显著跑赢大盘。
从技术演进路径观察,当前核聚变研发已进入工程验证关键期。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统计,全球在建核聚变实验装置超过30座,2024年相关研发投入同比增长41%。我国在超导磁体、等离子体控制等领域已形成14项国际领先技术,相关专利年申请量保持26%的复合增长。
资本市场对此反应敏锐。
二季度机构调研数据显示,核能板块关注度环比提升58%,其中聚变技术相关标的调研频次占总量72%。北向资金近期持续加仓核能设备板块,单月净流入规模达23亿元,创2020年以来新高。某头部券商新能源首席分析师指出:"随着物理实验向工程化阶段过渡,具备实际产品交付能力的企业将迎来价值重估机遇。"
产业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码。国务院《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30年建成兆焦耳级聚变工程实验堆。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设立400亿元能源转型基金,其中28%额度定向支持聚变技术研发。地方层面,江苏、四川等七省已出台配套政策,对聚变产业链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研发补助。
在这场能源革命中,五家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尤为值得关注:
第五名:安泰科技
以39.89%至55.12%的净利润增幅位列第五。该企业自主研发的钨偏滤器已成功应用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其控股子公司生产的中子吸收材料占据国内60%市场份额,构建起坚实的技术护城河。
第四名:纽威股份
凭借41.31%至84.26%的利润增长跃居第四。企业为法国ITER项目提供的核级阀门安全等级达到AP1000标准,累计供货价值突破6000万元,在高压流体控制领域形成独特竞争优势。
第三名:弘讯科技
以47.88%的净利润增速跻身前三。旗下意大利EEI公司研发的HDPS电源系统,凭借毫秒级动态响应特性,已为多个国际核聚变实验装置提供核心电力支持。
第二名:大西洋
以51%至71%的业绩增幅位列次席。企业研发的专用焊接材料通过三大核工业集团认证,在聚变装置核心部件制造领域形成完整解决方案。
第一名:核心设备供应商+中科院认证!
其净利润同比激增近400%!市值仅60亿元的技术领跑者。该企业不仅攻克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低温系统技术瓶颈,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更是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唯一一家与中科院合作的企业。更同步拓展海洋经济与数据中心业务,氢能板块毛利率突破32%。最新股东数据显示,境外机构已新晋前十大股东行列,技术突破与资本加持形成双重驱动。
公司详情已整理好,在@财报商业投研社文章内点击了解!
目前聚变技术仍处产业化前期,部分企业估值已透支未来3-5年增长预期。专业人士建议关注三条主线:一是掌握核心材料的供应商,二是具备系统集成能力的设备商,三是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的技术服务商。对于普通投资者,需重点考察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和技术转化能力,警惕单纯概念炒作标的。
在这场关乎人类未来的能源革命中,可控核聚变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随着技术突破、资本聚集和政策支持的协同发力,那些真正具备硬核实力的企业,或将在未来十年书写新的产业传奇。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既是见证历史的机遇,更是价值投资的试炼场。
来源:商业前沿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