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米SU7在安徽高速上发生严重碰撞爆燃事故,导致三名赶考的女学生不幸遇难。这起事件不仅让公众痛心,更引发了大家对“智驾技术是否靠谱”“车企责任如何界定”的激烈讨论。今天,咱们就抛开专业术语,用普通人的视角聊聊这件事的真相和启示。
小米SU7在安徽高速上发生严重碰撞爆燃事故,导致三名赶考的女学生不幸遇难。这起事件不仅让公众痛心,更引发了大家对“智驾技术是否靠谱”“车企责任如何界定”的激烈讨论。今天,咱们就抛开专业术语,用普通人的视角聊聊这件事的真相和启示。
根据小米官方通报,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车速116km/h。系统在检测到前方施工路障后,提前1秒发出预警并减速,随后驾驶员手动接管车辆。但就在接管后短短1秒内,车辆仍以97km/h的速度撞上隔离带水泥桩,最终起火燃烧。
从系统提示到碰撞仅2秒,而车速每秒前进近30米,即使驾驶员反应再快,也难逃撞击命运。有分析指出,小米SU7标准版采用纯视觉智驾方案,探测距离仅200米左右,夜间性能更弱,导致预警时间不足。
1秒内让驾驶员完成判断和操作,无异于“生死时速”。网友直言:“这哪是智驾,简直是甩锅给车主分心!”
事故最让人揪心的是,车辆碰撞后车门疑似锁死,电池爆燃导致乘客无法逃生。家属痛心质问:“为什么车门打不开?为什么电池一撞就烧?”
●小米称车门配有机械应急拉手,“即使电池受损也能打开”,但事故中显然失效。
●此前雷军高调宣传SU7电池的“防弹涂层”,甚至用扔西瓜实验证明安全性,但事故中电池瞬间爆燃,宣传与实际表现反差巨大。
小米在发布会上大力推广智驾功能,雷军曾直播演示NOA“丝滑操作”,宣称“2025年智驾进入行业第一阵营”。然而,事故车型SU7标准版搭载的是低配版纯视觉方案,而宣传中展示的却是高配激光雷达版本,实际性能差距显著。
➢车企用“解放双手”“零接管”等话术吸引消费者,却将风险提示藏在免责条款里。
➢社交媒体上,车主晒出“车内睡觉”“打牌开车”等危险行为,进一步加剧公众对智驾的盲目信任。
技术不成熟就别过度营销。智驾再先进,它也只是“辅助”,生命安全不能靠“PPT保证”。
再智能的车也是机器,分心一秒可能葬送一生。交警多次提醒:开启智驾也要握紧方向盘,随时准备接管。
车企比拼智驾本为进步,但若只顾营销噱头而忽视安全底线,最终只会让整个行业失去公众信任。
三个年轻生命的代价太过沉重。希望这次事故能成为行业反思的起点:智驾的“智”不该是“甩锅”的借口,而是真正守护安全的屏障。我们期待车企用诚意和技术挽回信任,更呼吁每位车主牢记——再智能的车,也抵不过你手握方向盘的责任心。
本文内容综合自权威媒体报道,部分细节仍在调查中,最终以官方结论为准。
来源:伟天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