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到一年一次“本人已死,有事烧纸,小事招魂,大事挖坟”的日子。清明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祭祖扫墓的庄重与踏青迎春的生机。“清明节能否互祝快乐”已经成了近几年必上热搜的话题。去年四川乐山某小区还曾因悬挂“节日快乐”横幅引发众多业主不满。
又到一年一次“本人已死,有事烧纸,小事招魂,大事挖坟”的日子。清明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祭祖扫墓的庄重与踏青迎春的生机。“清明节能否互祝快乐”已经成了近几年必上热搜的话题。去年四川乐山某小区还曾因悬挂“节日快乐”横幅引发众多业主不满。
我们在清明节起源和习俗中对清明节的来历进行了溯源,它是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合一的产物。寒食节最重要的习俗是上坟祭祖;上巳节皆然相反,除了水边祭祀生育之神,多数习俗都是欢快的,比如踏青、约会;清明节气是种瓜点豆、春播植树。合在一起演变为现在的以祭祀为主,踏青为辅的节日氛围。
清明节与中元节、寒衣节称为三大鬼节。为什么中元节和寒衣节没有这个困扰。我们看看中元节习俗:祭祖、放河灯、焚纸锭、设道场超度亡灵。寒衣节习俗:焚烧五色纸衣、纸钱,为亡者送去御寒衣物。从这些习俗来说,跟“快乐”毫不沾边,自然没有异义。
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xx快乐”一词出现在五四运动后,是一个外来词。比如英语“Happy New Year”翻译成中文就是新年快乐。于是有了“快乐星期一”、“快乐愚人节”、“快乐每一天”各种快乐词。当这个形容词碰到中国传统节日的时候,其表现力变得相对单一。从此点来看,古人不会有此烦恼。赵孟頫写《清明帖》赠友人:“天清气朗,惠风和畅”,祝福对方一切顺遂。《清嘉录》祭文中常有“佑启后人”、“福祚绵长”等词,大家可以从中感受下汉语之丰富。
个人认为,当我们就某个话题开始争吵,证明人们学会了思考,代表社会在进步。正如一个习惯于“脱口而出”的人,开始带脑子说话。
高节奏的生活,让我们眼睛盯着手机,耳朵戴着耳机,嘴巴在无限退化。我们似乎除了“快乐”,已经不会说更多的词。不信你可以试一下,给自己10秒钟的时间,看看能否说出三个以上的祝福词。
快餐式文化让我们变得似乎一切可应付,“快乐”就变成廉价的祝福。当这个不用费心思考的词撞上了“慎终追远”的传统文化内核,以往的效力似乎不起作用了。
有了不同的观点,才会有人去追寻历史的足迹,正如有你们看我的文章,我才有动力去花时间查询资料。
反对者认为,清明节的祭扫活动涉及对祖先的敬畏,与“快乐”一词的喜庆属性相冲突。
支持者则强调清明节的历史复合性,强调用“快乐”战胜悲痛。
儒家强调“临丧不笑”的礼仪规范,《燕京岁时记》讲清明扫墓需“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白居易《清明夜》有言:“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古人不吝扫墓时哭,也不避踏青时笑。个人认为,只要不在别人上坟的时候来一句“清明节快乐”,不用太过在意,关键是合宜。
嘴巴长在别人身上,耳朵长在自己身上,合不合适还是看耳朵是否能忍受。
不管是有意引导,还是社会节奏变得越来越快的必然,清明节的仪式趋向于简单化。很多人已经选择“云祭扫”,坟都不去了,未来应该是不在意的人会越来越多。
正如端午节从“安康”到“快乐”的转变,似乎是自然而然。关键还是公众对节日核心价值的共识。
我们从丢掉传统,到寻找传统,是重拾文化自信的体现。但毕竟时代不同,正如清明节一统上巳节和寒食节。现代价值观的冲突,总会走向一统的结果。
对生命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本就是一体两面。“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只要互不干扰,一切随心,“行人欲断魂”不影响找“杏花村”。
季羡林曾经说过:人如果有自知之明,就会晓得什么时候不该说不合适的话。如果对方真的介意,劝君三思。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愿诸位:
来源:叫我胖虎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