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续考》——阴阳五行说之源流(自序)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1 18:18 2

摘要:受时贤赵洪钧先生《中西医结合二十讲》《内经时代》等医学著作影响,对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编纂成书年代及其学术渊源等相关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有了给赵先生《内经时代》作《补注》之念头,然而自知学识有限,恐难胜任,遂痛下数年功夫,充电学习研

《经典续考》

——阴阳五行说之源流(自序)

自序

《正说内经》之兄弟篇:经典考证三部曲

——总有一曲优美动听之妙音,悦汝等之聪耳;总有一篇赏心悦目之美文、入尔等之慧眼!

受时贤赵洪钧先生《中西医结合二十讲》《内经时代》等医学著作影响,对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编纂成书年代及其学术渊源等相关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有了给赵先生《内经时代》作《补注》之念头,然而自知学识有限,恐难胜任,遂痛下数年功夫,充电学习研读相关中华传统文化典籍,终于撰写完成《〈内经时代〉补注》——《正说内经》,2019年5月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其后,似意犹未尽,而兴趣正酣,为直抒胸臆,遂着手撰写《正说内经》兄弟篇:经典考证三部曲,即《医经钩考》《经典正考》《经典续考》,经过数年努力,终于在2025年脱稿并陆续出版。

作为一名临床工作者,为何偏偏要选与临床较远的“考证”题材撰写呢?窃以为,兴趣使然!

何谓“考证”?

拙著《医经钩考·自序》说:

所谓“考证”,指依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古人认为,考证也是一门非常重要之学问。姚鼐(nài)《复秦小岘(xiàn)书》说:

“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文章、考证三者之分,异趣而同为不可废。”(《辞海》)

考证亦名考据。钱超尘先生说:

“清代学者将学问分为三大类型:义理之学、词章之学、考据之学。又谓义理之学从考据出者,则义理深雅淳厚;词章之学从考据出者,则非浮泛轻艳之词。则考据者,乃诸学之根源者也。”(森立之《素问考注·钱超尘序》)

考证(据)之目的是什么?

古籍文献、历史资料在传抄过程中,由于同一事件或同一学术内容在不同的文献资料中却有不同、甚至是相反的记载,或原始资料本身就有误、讹、伪、假等问题。由无意之行为导致与原始资料不符者名“误”,将错误当做真实而传播者名“讹”, 出于某种目的故意篡改原始资料者名“伪”,将伪造当做真实而传播者名“假”。故必须对其进行真实之研究与讨论,即辨误以求其正,辨讹以求其是,辨伪以求其实,辨假以求其真。此即考证之目的——考察其是非,证实其真假!考证者须学识渊博,并具备相关知识(如文字、音韵、训诂、校勘、辨伪等)与大胆怀疑的精神!

本人主业是临床,以治病愈疾为首务,解除病痛为己任,何必纠结中西医之分,有道是“中西合参,赛过神仙!”虽临床四十多载,然若以古人之准则——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上工(医)治未病,中工(医)治欲病,下工(医)治已病,则属下医、下工而已。而以治病愈疾之概率而言,虽未详细统计,亦未能达到“十全为上”“上工十全九”之医术水准,尚可“中工十全七,下工十全六”“十失四为下”,亦即中、下工而已,惭愧之至!故

临证之余,饱食之后,不必“为稻粱谋”,闲来无事,广泛涉猎中西医籍,以备临床不时之需。然尤喜读古典医籍、医史文献及历代名家,特别钟情于考证学,且乐于笔耕,虽离临床较远,而兴趣使然!遂撷取《汉志·方技略》中关于“医经”(如《素问》《灵枢》《难经》)、并旁及“经方”(如《伤寒杂病论》)与脉学、间或涉及“房中、神仙”与本草(如《神农本草经》)暨中华传统文化典籍内容之疑惑、之难解、之不定、之感兴趣者等,广征博引,集采众家,多方求证,不厌繁琐,转抄摘录,摸爬梳理,编著相关内容共十二卷一百五十三篇,名曰《医经钩考》。予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求其真、求其实、求其是,以释疑解难并知其所以然。

又,工作之余与吾女雪宁一起探讨、交流、学习彼此感兴趣的中医学及中华传统文化相关专业话题,共同完成此拙著《医经钩考》。成为经典考证的首部妙曲、第一部著作。

然而,吾等拙著《医经钩考》付梓后,意犹未尽,且总觉欠尽完善和不足。故又在《医经钩考》一书中精选二十九篇拙文重新整理修改,并增补九篇新文,共计三十八篇,名曰《经典正考》,作为经典考证的第二部妙曲、第二部著作,意欲益其完善、补其不足。

中医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具有哪些古籍?《汉志》载其详,历代官修《史·志》和或私撰者承袭之并有所发展与变化,至清官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史、子、集四部囊括之,然而亦有遗漏者。

中医学,汉代谓之“方技”之学。据《汉志·方技略》记载有“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大类医学著作,惜多亡佚,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列为子部医家类。所以,为中医者除了熟读强记“方技”之学外,中华传统文化亦当一并博闻多识,如此才能达到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大医习业》所要求的大医标准,始可以言医。为此,特以《千金方·大医习业》所述,关于医经与儒经、佛经、周易、诸子、老庄、史典,医学与易学、术数暨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关于河图、洛书、易经、道、太极、太极图、八卦(图)、阴阳、五行等相关内容,旁征博引,搜集众说,或详细或简略,或摘引或转抄,择善而从,再次予以考证辨识、解读解说等。且将《大医习业》之内容解读作为《经典正考》之首篇。

吾等拙著此次书名为何改称“经典正考”?

所谓“经典”,以中华传统文化而言,既有《四库全书总目》经、史、子、集四库之“经”,亦有三库史、子、集之“典”。因先秦时期为“子”学时代,故先秦至汉代的诸子著作亦列为经典传承,如《管子》《老子》《墨子》《庄子》《孟子》(金栋按:后入经部)《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春秋繁露》《淮南子》《太玄经》《论衡》《白虎通》等等,而汉代才为“经”学时代。朱自清《经典常谈·自序》说: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本书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 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也是经典的一部分。我国旧日的教育,可以说整个儿是读经的教育。”

所以,吾等仿前贤著作之序言及编撰体例,《正考》所谓“经典”所涉及者,有如儒家经典、医家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以及诸子与史籍经典等相关内容,而将儒经与医经之解说作为《经典正考》之第二篇。

所谓“正考”,乃以严肃、严谨考察求证之治学方法,正其是非,考其真假,以阐释所要(yào)求“正”、求“真”、求“是”者。

其实,吾等拙著《医经钩考》《经典正考》出版后,读来仍觉不尽完善和诸多不足,特别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所涉及的“阴阳五行说”之内容,尚觉粗疏简略。故就其源头与流变至汉代者,意欲“续考”再次益其完善、补其不足,名曰《经典续考》,从而成为经典考证的第三部妙曲、第三部著作。叙(续)说如下。

1、何谓“经”?

所谓“经”,乃圣人之创制、之言语、之述说、之传授,即其所创制、撰述的天下万事万物之公理也。如

晋张华《博物志·卷六·文籍考》说:

“圣人制作曰经,贤者著述曰传。”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经部总叙》说:

“‘经’禀圣裁,垂型万世……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

2、何谓“典”?

所谓“典”,亦圣人之创制、之言语、之述说、之传授!汉儒认为五帝之书谓之“典”。如《尚书》之有“尧典”“舜典”等,故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丌(qí)部》说:

“典,五帝之书也。从册在丌上,尊阁之也。庄都说:‘典,大册也。’”

李学勤《字源上·丌部》说:

“典,会意字。……‘典’本义是典册、典籍,指有垂范价值的重要文献书籍。《说文》:‘典,五帝之书也。庄都说:典,大册也。’殷商卜辞有‘工(贡)典’,即在祭祀时贡献典册给神灵。《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典籍的内容是要人们信奉遵守的,因此引申为常道、准则。《仪礼·士昏礼》:‘吾子顺先典。’进而引申出制度、法律义。”

又,《周礼·春官·宗伯下》说:

“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

东汉郑玄注:

“楚灵王所谓《三坟》《五典》。”(金栋按:见《左传·昭公十二年》)

伪孔安国《尚书序》说:

“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唐孔颖达《疏》:

“坟,大也。以所论三皇之事其道至大,故曰‘言大道也’。以‘典’者,常也,言五帝之道可以百代常行,故曰‘言常道也’。此三皇、五帝,或举德号,或举地名,或直指其人,言及称便,不为义例……常道所以与大道为异者,以帝者公平天下,其道可以常行,故以‘典’言之;而皇优于帝,其道不但可常行而已,又更大于常,故言‘坟’也。此为对例耳。虽稍有优劣,皆是大道,并可常行,故《礼运》以大道之行为五帝时也。”

换言之,上古圣人三皇五帝之书籍、之言语、之述说,皆谓“大道”(天下之公理)之《坟》《典》也。既可连言称之“坟典”,又可分而说“坟”言“典”。泛言之,坟即典,典即坟;细言之,坟大于典。

3、何谓“圣人”?

拙著《医经钩考·第一卷》第一篇曾说:

(1)《辞源》说:“①人格品德最高的人。《易·乾》《文言》:‘圣人作而万物睹。’《老子》:‘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儒家典籍中多以泛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自儒家定于一尊以后,特指孔子为圣人。②佛教、道教对佛祖、上仙的尊称。③君主时代对帝王的尊称。”

(2)萧元、廖名春《周易大辞典》说:“古代对具有最高品德和智慧超凡者的尊称。在先秦儒家典籍中一般泛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那样的人。‘圣人’一词在《易传》中凡34见,均属泛指。”

(3)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说:“①能通晓天地之理、先知先觉、精通养生、且次于真人、至人而高于贤人者称为圣人。②指医疗技术水平高的医生。”

据古代典籍及“辞书”所释,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谈》认为,其本义有(1)圣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聪明人;(2)圣人是南面听治、统治天下、安定万民的人,古代的用法实与圣王同义,没有权位不能当圣人;(3)圣人是各种发明的集大成者,不是自己发明,也是臣下发明;(4)古人说的圣人是尧、舜一类上古帝王,都是死了很久的人。

据《易传》记载,上古圣人指伏羲、神农,其后有黄帝、尧、舜等帝王。孔子乃圣人之后,自己不会称圣人。孔子认为的圣人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皆是“生而知之”的聪明人,自己没有权位、是“学而知之”的普通人。孔子被尊为圣人,是死后被弟子如子贡、宰我、有若等树为圣人,乃孔门后儒之所为!

梁启超认为先秦三圣人,指老子、孔子、墨子(梁启超《论中国文化史》)。

以中华传统文化典籍而言,有儒、道、佛典籍之说。儒家圣人孔子所述说、删修者谓之儒经(先秦谓之六经, 至汉武帝时因《乐经》亡,而有五经之实,即《诗》《书》《礼》《易》《春秋》),后世亦有称为儒教者,尊孔子为教主。道家圣人老子所撰述者谓之《道德经》(马王堆帛书名之《德道经》),后世又有尊其为道教教主者,其书谓之老子《道德真经》。在道教中,《庄子》又称《南华真经》,《列子》又称《冲虚真经》,与《道德真经》合称三真经,被道教奉为主要经典。佛教自东汉明帝(金栋按:据蒋维乔《中国佛教史》,佛教传入我国,当以东汉桓帝时安世高、支娄迦谶来时为始)传入我国,其圣人释迦牟尼佛(佛陀,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族人,是古印度北部迦比罗卫国净饭王之子)所口述、传授者谓之佛经(金栋按:实则并非皆然)。弟子们将其一生所说之教法记录整理,通过几次结集,成为经、律、论“三藏”,隋代以后称为《大藏经》,书籍繁多。在中国曾有“佛教十三经”之说,包括《心经》《金刚经》《无量寿经》《圆觉经》《梵网经》《坛经》《楞严经》《解深密经》《维摩诘经》《楞伽经》《金光明经》《法华经》《四十二章经》(据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赖永海主编《佛教十三经·赖永海总序》)等。

其实,在老、孔等圣人之前,尚有神话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五帝时期的圣人,如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等(此五帝之说,见于《易·系辞传》),其所始创制者乃史前天文历法(历法是据天文天象而推断制定的关于年、月、日、时、节等较长时间的方法。历法既是帝王治理天下之准则,又是帝王皇权之象征。《史记·历书》说:“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用阴阳五行表示。既有十月太阳历(天有五行),又有十二月阴阳合历(天有四时)。据彝族历法典籍《土鲁窦吉》记载,十月太阳历以黑白点“洛书”(鲁素)符号表达,十二月阴阳合历以黑白点“河图”(付托)符号表达。此等历法,乃圣人之所创制——天下万事万物之公理也、之大道也!如

(1)《尚书·虞书·尧典》说尧帝: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著者按:尧帝所创制之历,乃“天有四时”之阴阳合历。因此时之“岁”已有了闰月,故称阴阳合历。所谓阴阳合历,指以月亮圆缺(晦朔弦望)为周期定月,并以太阳的运动(季节变化)为周期定年;据月亮定月,据太阳定年故称阴阳合历。它用闰月来调整季节,使新年和每个月都固定在一定的季节。现行的农历即是阴阳合历。

刘明武《彝族十月太阳历与中华文明》说:

“尧是《尚书》开篇处出现的第一位帝王。尧的最大贡献,就是组织人才进行天文观测,最终制定出了岁有四时366天的历……366日,这是当时测定的太阳回归年的时间长度。闰月之闰,调整的太阳历与太阴历的时间差。四时春夏秋冬,这是分出的四季。这里已经有了‘岁’的概念……为确定一个‘岁’,先贤们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有了历,其作用体现在何处?由历规定百官的任务,以历为准则把所有的事务办好。‘允厘百工,庶绩咸熙’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

(2)春秋管仲《管子·五行》说黄帝:

“昔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然后,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

日[冬]至,

睹甲子,木行御,天子出令……七十二日而毕。

睹丙子,火行御,天子出令……七十二日而毕。

睹戊子,土行御,天子出令……七十二日而毕。

睹庚子,金行御,天子出令……七十二日而毕。

睹壬子,水行御,天子出令……七十二日而毕。”

黎翔凤《管子校注》说:

“刘师培云:《云笈七笺》一百《轩辕本纪》云‘黄帝得蚩尤始明乎天文’,《注》云:‘据《管子》言之,蚩尤有术,后乃叛。’”

著者按:所谓天道者,天时也,乃天体宇宙(日、月、地球三者相互作用所致)的循行变化之规律,亦即阴阳五行四时季节气候变化之规律也!

黄帝所制之历乃五行历,即“天有五行”之十月太阳历(根据太阳之运动周期定年节,与月亮无关。即一年十个月,一个月36天,另加5~6天为过年日,一年共365.25天),由蚩尤辅佐完成。蚩尤乃苗族尊崇的祖先,其功绩之一就是协助黄帝创制历法。何新《新考》说:

“十月历有两种:一种为素朴的较原始的所谓十月太阳历,即陈久金先生所引用的彝族十月历;另一种为较复杂高级的五行十月历,此即黄帝历以及《夏小正》的历法。”

据相关学者考证,《夏小正》之历法,乃一年十个月的太阳历法。如陈久金《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史》说:

“我们受到彝族太阳历的启发,在寻求彝族太阳历的起源时,发现《夏小正》的天象、物候与彝族太阳历是一致的。用一年为10个月的太阳历来解释《夏小正》的经文时,前人所无法克服的矛盾便全部迎刃而解,从而证实了《夏小正》不是一年为12个月阴阳历,而是一年只有10个月的太阳历。”

拙著《医经钩考·卷一·第三篇》说:

“今本《大戴礼记·夏小正》是以十二个月的顺序记载天象、物候的,管飞《天问之路》说的‘十个月’,与学者如陈久金《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史》、刘明武《换个方法读内经》《黄帝文化与皇帝文化》等考证,彝族、苗族古天文历法中有‘十月太阳历’的说法相一致。即《夏小正》的一年确系十个月。

“陈久金《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史》、何新《夏小正新考》等认为,《夏小正》星象本原是一年分为十个月的太阳历,而今传本《夏小正》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是后人添加的。可谓发千古之未发,颠覆前人之旧说,当为确论。”

(3)战国尸佼《尸子》说伏羲皇:

“伏羲始画八卦,列八节而化天下。”

刘明武《黄帝文化与皇帝文化》说:

“《尸子》说八卦表达的是历法。‘伏羲始画八卦,列八节而化天下。’这是《尸子》对八卦的解释。八节者,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也。《尸子》告诉后人,卦中有历,四时八节最初是用八卦表达的。”

(4)西汉马王堆帛书《易传·要篇》说:

“有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

“《帛书周易》说八卦表达的是历法。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中……有一篇《要》的文章谈八卦,说八卦是表达四时变化的。原话为:‘又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勿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四时变化,可以归纳为八卦。《帛书周易》告诉后人,八卦是表达春夏秋冬四时的。”

著者按:伏羲皇所创制之历,乃八卦历。刘明武《黄帝文化与皇帝文化》说:

“在彝族文化中,洛书融合了先天八卦,河图融合了后天八卦,图书与八卦都是表达天文历法的。

洛书与先天八卦的融合(金栋按:在汉族文化中,所传的是洛书与后天八卦相配),《土鲁窦吉》是这样解释的:

乾卦在天九的位置上,坤卦在天一的位置上,离卦在天三的位置上,坎卦在天七的位置上;乾坤离坎四卦分布于东西南北四方。震卦在地八的位置上,巽卦在地二的位置上,艮卦在地六的位置上,兑卦在地四的位置上;震巽艮兑分布于东北、西南、西北、东南四隅。

洛书与先天八卦如此融合在了一起,凡洛书所表达的所有内容,先天八卦一样能表达。

河图与后天八卦的关系,《土鲁窦吉》是这样解释的:

震、兑、离、坎四卦分布于东西南北四方;坤卦位于西南,乾卦位于西北,巽卦位于东南,艮卦位于东北。

震卦合于三八之数,兑卦合于四九之数,离卦合于二七之数,坎卦合于一六之数。乾坤巽艮四卦分布在四方之数相交的四隅的位置上。

河图与后天八卦如此融合在了一起,凡河图所表达的内容,后天八卦都能表达。”

又,吾等认为,伏羲先天八卦方位图表示的是一个朔望月(月亮周期之晦朔弦望)的阴阳二气运行变化规律图,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表示的是一个太阳回归年(四时八节十二月之季节变化)的阴阳二气运行变化规律图,皆由神话传说中的上古圣人三皇之首的伏羲氏所创制。感兴趣者,可参看《医经钩考》第二十五篇、《经典正考》第二十四篇。

(5)西汉戴德《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说圣人:

“圣人慎守日月之数,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时之顺逆,谓之历。”

著者按:历法由圣人据天文、天象(日、月、星各种天体交错运行,而在天空中所呈现之景象)所创制。

(6)中国最早的数理天文学著作

①《周髀算经·卷上·商高篇》说伏羲皇:

“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

赵爽注:“包牺,三皇之一,始画八卦……包牺立周天历度,建章蔀之法。《易》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此之谓也。”

②《周髀算经·卷下·天文篇·历学历法》说伏羲皇、神农帝:

“古者包牺、神农制作为历,度元之始,见三光未知其则,日月列星,未有分度。日主昼,月主夜,昼夜为一日。日、月俱起建星。月度疾,日度迟,日、月相逐于二十九日、三十日间。而日行天二十九度余,未有定分。于是三百六十五日南极影长,明日反短。以岁终日影反长,故知之。三百六十五日者三,三百六十六日者一。故知一岁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岁终也。”

【译文】古代包牺、神农创制历法,开始推算的时候,观测日、月、星,尚未知其运行规则,日、月、列星的位置也未能度量测定。注意到太阳主宰白昼,月亮支配黑夜,定一昼夜为一日。太阳与月亮都从建星出发向东运行,月亮运行的快,太阳运行的慢,行至二十九日至三十日之间,正是日、月相互追逐最靠近之时。此时太阳已在天上运行二十九度多,但这些尚无确切数值。于是观察到365日后太阳运行到最南端而使表影达到最长,第二天影长变化反过来,开始变短。发现这年底表影达到最长的周期,每三个365日,就有一个366日。于是知道一年之长是365.25日,确定了一回归年日数。

(7)西汉司马迁《史记·历书》说黄帝:

“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于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说:

“按:《系本》及《律历志》,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桡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也。”

著者按:黄帝所创制之历乃五行历。

(8)两汉之际《易纬·乾凿度》说:

“孔子曰:方上古之时,人民无别,群物无殊,未有衣食器用之利,于是伏羲乃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之宜,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是故八卦以建,五气以立,五常以之行,象法乾坤,顺阴阳……

“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

“震生物于东方,位在二月;巽散之于东南,位在四月;离长之于南方,位在五月;坤养之于西南方,位在六月;兑收之于西方,位在八月;乾剥之于西北方,位在十月;坎藏之于北方,位在十一月;艮终始之于东北方,位在十二月。八卦之气终(金栋按:此乃后天八卦方位),则四正四维之分明,生长收藏之道备,阴阳之体定,神明之德通,而万物各以其类成矣……

“岁三百六十日而天气周,八卦用事,各四十五日方备岁焉。”

著者按:汉人认为伏羲氏所创制之历,乃八卦(五行十二月阴阳)历,实乃承袭前人之说托名孔子杂合而成。

(9)宋刘恕《资治通鉴外纪》说:

“包犠氏,风姓,生于成纪。象日月之明,谓之太昊,取犠牲以充包厨,号包犠……伏犠德合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则而象之。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之宜,造八卦,始作三画,以象二十四气……纪阳气之初以为律法,建五气,立五常,定五行,始名官以龙纪,有甲历、五运,象法乾坤,以正君臣、父子、夫妇,继天而王,为百王先……”

(10)宋刘温舒《素问运气论奥·序》说:

“伏羲观天文造甲历。”

著者按:伏羲氏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历法——甲历(非甲子),即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计月序,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或十二属相(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记日序,一年十个月、一个月36天的上古时期十月太阳历,亦名阴阳五行历,以黑白点“洛书”符号表达。

(11)陈久金《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史·羌夏古历探源》说:

“据历史传说,‘伏羲氏作甲历,定岁时’,‘燧人上观辰星,下察五木,以为火也’,又‘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治五气’‘各司其序’。可见中国远古文明一开始使用的就是阴阳五行历……

“《史记·历书》说:‘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于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以上便是太史公所阐述的黄帝时所使用的历法,这种历法以考察星象来建立阴阳五行。建立五行,即将一岁分配为五季;起消息,是指分阴阳;正闰余,是指确定一岁十个阳历月以后所剩余日子的多少来调整季节;天地物类之官是指天官、地官和五行之官,一岁按照五季的次序来安排,则时节也就不相混乱了……

“甲历是一种历法,即指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数纪月的历法,这就是十月历……阴阳五行历是三皇时代的历法基础。”

从以上所列史籍文献可知,无论是十月太阳五行历,还是十二月阴阳合历,或者是八卦历等,虽始创制者的具体圣人略有不同,然而此等历法皆托名上古圣人,亦“经”也、亦“典”也!而此“阴阳五行”历法,非封建社会汉代以后之术数迷信可比,即阴阳五行说不等于术数迷信!

虽《医经钩考》《经典正考》亦涉及“阴阳五行”之内容,然吾等终觉粗疏简略,故又旁征博引,搜集众说,“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给予“续”说其源头,“考”识其流变,名曰《经典续考》,以梳理续补、阐释考识其源头与流变。

以源头而言,阴阳五行之本源乃天道也,即阴阳五行源于史前天文历法,用黑白点“河图”“洛书”符号表达。后流变为战国秦汉时期的哲学概念,以附会“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天人感应”(宗教神学思想)“天人同构”“人与天地相应”等而成为宇宙框架下的推演工具。五行说在汉代成为皇家统治哲学,且被神话,其后结合谶纬神学的术数迷信思想,以占卜预测国运盛衰成败、吉凶祸福与人生命运学、命理学等,影响深远。

以上乃吾等《医经钩考》《经典正考》《经典续考》考证三部曲、三部著作之原由,若汝等感兴趣的话建议读读。读后总有一曲优美动听之妙音,会入汝等之聪耳;总有一篇赏心悦目之美文,会入尔等之慧眼!

吾等才疏学浅,谬误、不妥恐甚,不当之处,敬请读者不吝赐教,予以指正,在此感谢了!

金栋 金雪宁 二零二五年四月于河间寓所

赵洪钧先生系列著作

《正说内经》封面

《医经钩考》封面

来源:河间金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