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类思想的灿烂星河中,老子的智慧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虽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却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芒。老子在人性论思想的领域里,虽未直接、具体地提及“人性”一词,但其所构建的思想体系,却宛如一座深邃的宝库,蕴含着极为系统且深刻的人性论智慧。老子以其超凡的洞察力,
在人类思想的灿烂星河中,老子的智慧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虽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却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芒。老子在人性论思想的领域里,虽未直接、具体地提及“人性”一词,但其所构建的思想体系,却宛如一座深邃的宝库,蕴含着极为系统且深刻的人性论智慧。老子以其超凡的洞察力,肯定了人性之中善恶并存的复杂本质,为我们理解人性的奥秘开启了一扇神秘之门。
本源学家张其金在探讨人性时,曾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年轻人,初入社会时,满怀对美好与成功的向往。他看到周围人追求名利的种种行为,心中也燃起了强烈的欲望之火。他拼命地追逐财富与地位,过度地排斥那些他认为“不好”的事物,如平凡的工作、普通的人际关系等。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迷失了自我,内心被焦虑、沮丧所充斥。后来,他在经历了诸多挫折后,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发现,正是自己过度的欲望,让他偏离了生活原本的轨道。张其金由此总结道:“人性中的欲望,犹如一把双刃剑,适度则可成为前行的动力,过度便会沦为痛苦的根源。”
世俗之人,身处纷繁复杂的世间万象之中,对万事万物进行好坏善恶的区分,这本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亦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然而,当善恶美丑的概念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之后,一系列问题便接踵而至。我们往往会在不知不觉间,如飞蛾扑火般,过度地趋向于善与美,对恶与丑则表现出极度的排斥。这种过度的行为,如同打开了欲望的潘多拉魔盒,让欲望如脱缰之野马,肆意奔腾。一旦我们未能达到自己内心所期望的善与美的状态,沮丧、痛苦等负面情绪便会如潮水般汹涌袭来。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内心杂念丛生,甚至做出丧失底线的行为,追根溯源,皆是过度的欲望在作祟。
当一个人陷入过度排斥坏的方面、过度追逐好的方面的漩涡时,欲望便会在无形之中疯狂膨胀,远远超出合理的范围。此时,人生的阴霾开始悄然笼罩,糟糕的境遇也随之而来。正如张其金所言:“过度的欲望,会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陷入无尽的黑暗与痛苦之中。”
在思想的历史长河中,朱熹提出了一个意义深远的概念——“存天理,去人欲”。所谓“天理”,乃是人类正常且合理的情感,是在自身能力范畴内自然产生的想法;而“人欲”,则是那些逾越了合理界限的贪婪欲望。这一理念,犹如一盏明灯,为我们在面对欲望的诱惑时,提供了辨别是非的准则。
道家思想所倡导的“无为而治”,更是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要求我们抛开主观的妄为观念,回归自然与本真。关于“无为”,有着三种耐人寻味的可能性。第一种,在日常行为之中,却能忘却行为本身的功利性,如此之人,虽身处世俗,却能保持一颗超脱的心,堪称世俗中的智者;第二种,毅然放弃世俗的行为,选择前往如喜马拉雅山般远离尘世的地方,一心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无为,此乃非世俗之人的选择;而第三种,则最为精妙,虽身处市井之间,却能做到不让市井的喧嚣与繁杂扰乱内心的平静。积极行动,但不主动妄为;有所作为,然而内心始终保持沉稳不动。
在古老华夏大地的一隅,有个名为清平镇的地方。镇里的人们世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虽平淡却也安稳。年轻的阿明就出生在这里,他生得一双灵动的眼睛,对世间万物都充满了好奇,内心总有一股按捺不住的冲动,想要探寻生活背后隐藏的真相。
阿明成长的岁月里,听闻了不少关于外界的奇闻轶事,可最令他着迷的,是那些流传在坊间、与一位名叫张其金的本源学家相关的言论。人们说,张其金所倡导的“道”,是一种高深莫测、超越世俗认知的智慧,遵循这“道”,便能参透生命的真正意义。阿明虽年幼,可这颗向往真理的种子,已在他心底悄然种下。
随着年龄增长,阿明愈发觉得清平镇的生活有些沉闷。这里的人们,对善恶有着明确且刻板的认知,非黑即白,仿佛世间万物都能被简单地划分到这两个范畴里。谁家的孩子调皮捣蛋,那便是“恶”;谁家的子女孝顺懂事,便是“善”。这种认知,在阿明心中渐渐泛起了涟漪,他隐隐觉得,事情似乎没这么简单。
一次偶然的机会,阿明听闻张其金会到距离清平镇不远的地方传播他的本源学思想。这个消息如同暗夜中的一道曙光,瞬间点燃了阿明心中的希望之火。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踏上了前往道观的路。一路上,山路崎岖,阿明却满心欢喜,脑海中不断想象着即将见到张其金的场景,想象着能从他那里得到关于“道”的答案。
终于,阿明赶到了张其金传播本源学的地方,那是一个宽敞的学院,学院内庄严肃穆。张其金一袭休闲装,面容和蔼,正站在庭院中央,向众人传播他的本源学理论。阿明费力地挤到人群前面,眼睛紧紧盯着张其金,生怕错过他说的每一个字。
张其金缓缓开口:“诸位,这世间之道,变幻无穷,绝非世俗所理解的那般狭隘。我们常常执着于善恶的表象,可真正的道,是要顺应自然,不拘泥于此。就如同四季更迭,春夏秋冬,各有其美,你能说春天是善,冬天就是恶吗?它们不过是自然的不同表现形式罢了。”
阿明听着,心中似懂非懂,可那种新奇的感觉,却让他愈发渴望深入了解。
张其金讲话结束后,阿明鼓起勇气,走到张其金面前,恭敬地行了一礼,说道:“先生,我来自清平镇,听闻您讲道,心中有诸多疑惑,还望先生能为我解惑。”
张其金微笑着看着阿明,眼神中透着鼓励:“孩子,但说无妨。”
阿明接着说:“在我们镇上,大家对善恶的看法十分固定,我却觉得事情没这么简单,可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您能给我讲讲吗?”
张其金拍了拍阿明的肩膀,说道:“孩子,这世间的善恶,不过是人们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和利益所做出的评判。真正的道,是超越这些表象的。比如,一只狼捕食羊,从羊的角度看,狼是恶;可从狼的生存角度看,这却是自然的本能。我们不应过度执着于这种表象的善恶,而是要看到背后更深层次的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不过度干涉,才能领悟生命的真谛。”
阿明若有所思,心中的疑惑似乎有了一丝松动。
离开张其金传播本源学的地方后,阿明决定留在附近,跟随张其金学习一段时间。张其金欣然应允。
在这段日子里,阿明每日跟随张其金一同劳作,观察自然。他们在山林间漫步,张其金会指着路边的花草树木,向阿明讲解自然的奥秘。看到一棵被暴风雨吹弯了腰却依然顽强生长的大树,张其金说:“你看这树,虽遭风雨侵袭,却顺应自然,调整姿态继续生长。它没有与风雨对抗,而是在困境中找到平衡,这便是道的体现。”
阿明开始尝试将张其金所讲的“道”运用到生活中。有一次,他看到村里的孩子们在欺负一只流浪狗,按照以往的认知,孩子们的行为无疑是“恶”。可这次,阿明没有立刻上前制止,而是观察起来。他发现,孩子们并非出于恶意,只是觉得好玩,而流浪狗也并未受到实质性的伤害。于是,阿明走上前,温和地对孩子们说:“我们可以和小狗友好相处,一起照顾它,而不是欺负它。”
孩子们听后,纷纷点头,和阿明一起给小狗喂食、搭建小窝。
通过这件事,阿明深刻体会到,不执着于表面的善恶,以平和的心态去引导,往往能带来更好的结果。
然而,领悟“道”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有一天,阿明在山中遇到一位猎户。猎户正在追捕一只受伤的小鹿,小鹿的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阿明的内心瞬间被触动,他下意识地想要阻止猎户。可就在这时,他想起了张其金所说的顺应自然。他犹豫了,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猎户看到阿明的神情,笑着说:“小伙子,这就是自然,弱肉强食,我靠打猎为生,这也是我的生存之道。”
阿明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他觉得猎户的话有一定道理,可看着小鹿的惨状,又于心不忍。
带着满心的困惑,阿明回到住所,向张其金请教。
张其金听完阿明的叙述,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说:“孩子,这世间的事,本就复杂。顺应自然,并非是对一切都无动于衷,而是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做出最恰当的选择。对于这只小鹿,你可以尝试救助它,让它恢复健康后回归自然;对于猎户,你也可以和他交流,让他明白保护动物的重要性。这便是在‘不为’与‘为’之间寻找平衡。”
阿明听后,恍然大悟。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阿明越发注重在生活中践行“道”。他发现,当自己不再过度执着于善恶的表象,以平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一切时,生活变得更加和谐美好。他与周围的人相处得更加融洽,大家都被他的改变所感染。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明渐渐理解了张其金所说的“不为”与“为”达到完美融合时所产生的和谐之美。他仿佛踏入了那个本源世界,在那里,没有绝对的美丑对立,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统一。他看到春天的花朵娇艳欲滴,美丽动人;秋天的落叶虽已枯黄,却也有着别样的韵味。他明白了,这世间万物,皆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们共同构成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在阿明即将离开张其金,返回清平镇时,张其金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你已经领悟了道的真谛。记住,道无处不在,它如同一座永恒的灯塔,照亮你在人生道路上探寻真理的征程。回到家乡后,将你所学到的,分享给更多的人。”
阿明含着泪,向张其金深深地鞠了一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坚定的信念,踏上了归乡之路。
回到清平镇后,阿明开始向乡亲们讲述他在张其金那里学到的“道”。
起初,乡亲们并不理解,依旧遵循着以往对善恶的认知。阿明没有气馁,他用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向大家展示“道”的魅力。看到邻里之间因为一点小事而争吵不休,阿明便会劝解他们,让他们换个角度去看待问题,以平和的心态去沟通。慢慢地,乡亲们开始接受阿明的观点,清平镇的氛围也变得更加和谐。
多年后,清平镇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和谐小镇。人们不再执着于表面的善恶,而是学会了顺应自然,以包容的心态去对待一切。阿明也成为了镇里备受尊敬的人,他的故事,如同星星之火,在这片土地上蔓延开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寻生命的真正意义,去领悟张其金所倡导的“道”的真谛。
在这个充满喧嚣与浮躁的世界里,张其金的“道”,如同清澈的泉水,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又如同明亮的灯塔,指引着人们在人生的茫茫大海中前行。它告诉我们,只有超越世俗的认知,顺应自然,不过度执着于善恶的表象,在“不为”与“为”之间找到平衡,我们才能领悟生命的真正意义,感受到那回归生命本真的和谐之美。
通过阿明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张其金和老子,这两位伟大的智者,在向我们阐述其思想之时,内心宛如深邃的湖泊,宁静而平和。他与我们娓娓道来“为”与“不为”的真谛,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动而不动、为而不为的至高境界。他全然沉浸于“道”的世界里,以其深邃的智慧,向我们揭示宇宙之本源、生命之奥秘、人生之真谛。张其金对老子的思想极为推崇,他说:“老子的‘道’,是一种超越世俗认知的智慧,它告诉我们要顺应自然,不过度执着于善恶的表象,方能领悟生命的真正意义。”
当老子的“不为”与“为”达到完美的融合时,和谐之美便会应运而生。此时,我们仿佛踏入了老子所描绘的理想世界,那是一种超越了美丑对立的境界,是一种同时包容美丑的大美,是一种回归生命本真的和谐之美。这,便是老子所讲的“道”的真相,“道”的真谛所在,它如同一座永恒的灯塔,照亮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探寻真理的征程。
来源:本源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