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成汉武帝 李雄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1 20:15 2

摘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东汉末年的战乱,仿佛是一场拉开乱世大幕的序曲,而西晋末年的“五胡十六国”时期,更是将华夏大地拖入了无尽的深渊。在这个长达一百多年的乱世中,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建立起各自的政权,与汉族政权相互角逐,中原大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东汉末年的战乱,仿佛是一场拉开乱世大幕的序曲,而西晋末年的“五胡十六国”时期,更是将华夏大地拖入了无尽的深渊。在这个长达一百多年的乱世中,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建立起各自的政权,与汉族政权相互角逐,中原大地陷入了一片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的惨状。在这乱世纷争之中,有一个名字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就是十六国成汉武帝李雄。他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在蜀地建立起成汉政权,为乱世中的百姓撑起了一片相对安宁的天空。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探寻李雄的精彩人生。

少年壮志,初露锋芒

李雄出生于晋泰始十年(公元274年),字仲俊,是流民起义领袖李特的第三个儿子,属于巴氐族。他身高八尺三寸,换算成现在的身高,大约有197cm,容貌俊美,是个不折不扣的美男子。少年时期的李雄,性格刚烈,常常在乡里间周旋,凭借着自己的豪爽与正直,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那些有见识的人士都很器重他,大家都觉得这个少年日后必成大器。

当时,有个叫刘化的道家术士,常对人说:“关、陇一带的士人都将往南去,李家儿子中只有仲俊有非凡的仪表,终归会成为人主的。”这句预言,就像一颗种子,在人们的心中种下了对李雄未来的期待。或许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人们渴望着有一位英雄能够崛起,带领大家走出困境,而李雄,似乎就是他们心中的希望之星。

西晋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氐人齐万年造反,关西一带陷入了兵祸扰乱之中,又加上连年大荒,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略阳、天水等六郡的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流亡、迁移,李特一家也在这股流民潮中,往南寻找粮谷,最终进入了蜀地。在蜀地,李特看到了西晋政府的腐败和对百姓的压迫,心中的怒火渐渐燃起。于是,他率领流民举起了反旗,李雄也跟随父亲踏上了起义的道路,被任命为前将军。

太安二年(303年)二月十五日,对于李雄来说,是一个无比悲痛的日子。他的父亲李特在新繁(今成都新都区新繁镇)被益州刺史罗尚击杀,这让李雄悲痛欲绝,但也更加坚定了他反抗的决心。屋漏偏逢连夜雨,荆州兵又攻下了德阳(今四川遂宁),继任者李流心生恐惧,在妹夫李含的劝说下,竟然打算向荆州兵前锋、建平郡太守孙阜投降。李雄坚决反对,他认为投降只会任人宰割,只有奋起反抗才有一线生机。于是,他独自率军袭破孙阜军,杀伤甚重。这场胜利,不仅挽救了流民政权于危亡,也让李雄在军中崭露头角,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勇气。

正在此时,主帅、荆州刺史宗岱在垫江(今重庆合川)病死,荆州兵只得退回荆州。李流非常羞惭,从此认为李雄的才能奇异,军中事务全部都交给李雄处理。六月,李雄率兵打败汶山太守陈图,攻占郫城(今四川郫县)。后来,在青城山隐士范长生的资助下,流民军重新振作起来。范长生是当地有名的人物,他的资助对于流民军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让他们有了继续战斗的资本。

李流一向看重李雄有长者的德行,常常说能振兴家族的必定是李雄,告诫子侄们尊奉李雄。同年九月,李流病危,他对众部将说:“骁骑将军李骧仁德精明,见识决断往往不凡,本来足以成就大事。但是前将军李雄英俊勇武,大概是上天的选择,可以一起接受前将军的命令,让他做成都王。”不久,李流去世,众部将共同推立李雄为大将军、大都督、益州牧,治所设置在郫城,李雄正式接过了起义军的大旗,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征程。

临危受命,扛起大旗

李流的去世,让李雄站在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他深知,自己肩负着父亲和叔父未竟的事业,也承载着流民们的希望。此时的李雄,虽然年轻,但已经在战场上历经磨砺,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得到了众人的认可。他带领着起义军,与益州刺史罗尚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李雄先是派武都人朴泰假称当内应配合罗尚,诱骗罗尚来袭击郫城。罗尚不知是计,派隗伯带兵攻打郫城。朴泰约定以举火为信号,李骧在路旁埋伏了军队,朴泰把长梯送出城外。隗伯的军队看到城中信号后便爬长梯登城,李骧则趁机发动袭击,大败隗伯。随后李骧一路追击,连夜赶到成都城下呼喊万岁并假称已经攻占郫城,罗尚中计,李骧顺利进入少城,罗尚发觉自己中计后连忙退守太城,隗伯被李雄擒获,李雄没有杀他并将其赦免。这一系列的操作,充分展现了李雄的智谋和胆略,他巧妙地利用敌人的弱点,以少胜多,取得了关键的胜利。

太安二年(公元303年)闰十二月,李雄攻打罗尚。此时的罗尚,军队没有粮食,陷入了困境。他留下牙门张罗守城,自己夜里从牛鞞水(今四川简阳市一段之沱江)向东逃跑。张罗打开城门投降,李雄进入成都。然而,成都的局势并没有因此而稳定下来。李雄的军队因为长期征战,也面临着饥饿的问题,于是他率部众到郪县(今四川省三台县南郪江镇)寻求给养,挖掘野山芋当粮吃。蜀人流亡逃散,往东下到江阳(今四川泸州市),往南进入七郡。

在这个关键时刻,李雄展现出了他的远见卓识。他深知,要想在蜀地立足,必须得到当地百姓的支持。于是,他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安抚百姓,稳定局势。他废除了晋朝的苛法,约法七章,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他还重视农业生产,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发展经济。这些措施,让百姓们看到了李雄的诚意和决心,也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建国称帝,开创成汉

随着李雄在蜀地的势力逐渐稳固,建立一个新的政权成为了必然的选择。西晋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在将领们的拥护下,李雄自称成都王,赦免境内罪犯,建年号建兴。他深知,要想让这个新生的政权长久地发展下去,必须得到蜀地土著的支持。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青城山处士范长生。

范长生是成都一带天师道的首领,其家族世代掌握部曲,在蜀地很有影响力。他博学多才,据说那时已年近百岁,蜀人都把他当作神仙看待。李雄认为范长生有名德,为蜀人所重,想尊他为主,以缓和流民与蜀中士族的矛盾。范长生拒绝了李雄的提议,他认为自己无法领导流民大军,却利用自己天师道教主的身份帮助李雄,还劝李雄自立。

在范长生的支持下,李雄的势力日益壮大。公元306年,范长生从青城山来到成都,正式出山辅佐李雄。李雄大喜过望,亲自在城门迎接,并拜范长生为丞相,尊为范贤。在范长生的劝说下,李雄在同一年正式称帝,改元晏平,国号成。作为道教领袖,范长生向李雄提出“休养生息,薄赋兴教,切莫穷兵黩武”的策略,李雄也采纳了他的意见,开始宽和政役,轻徭薄赋,建官学,兴文教,端风化,罚不妄举,刑不滥及,恩威远播。

李雄称帝后,开始着手建立政权制度。他废除了晋朝的苛法,约法七章,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他还建立了百官制度,任命叔父李骧为太傅,兄长李始为太保,李离为太尉,李云为司徒,李璜为司空,李国为太宰,阎式为尚书令,杨褒为仆射,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统治体系。在经济上,李雄重视农业生产,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发展经济。他还减轻了赋税徭役,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这些措施,使得成汉政权在蜀地逐渐站稳了脚跟,也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治武功,盛世初显

李雄称帝后,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深知,要想让成汉政权长治久安,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治理体系。于是,他开始推行一系列的文治措施,致力于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促进文化繁荣。

在政治上,李雄听从尚书令阎式的建议,按照汉朝、晋朝的旧制,建立了百官制度。他任命了一批有才能的官员,负责管理国家的各个方面。在他的统治下,成汉政权的行政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政令得以顺利传达和执行。李雄还注重选拔人才,他广纳贤士,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才能,都能得到重用。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做法,为成汉政权吸引了大量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经济上,李雄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政策。他规定,一个成年男子每年交三斛谷,成年女子减半,每户调绸不过几丈,丝绵数两,这一赋税标准远远低于西晋时期。他还减少劳役,对于新归附的人都免除徭役,使得百姓能够安心从事农业生产。在李雄的鼓励下,百姓们积极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成都平原本就是沃野千里,在李雄的治理下,更是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百姓生活富足。除了农业,李雄还重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他设立市场,推动商品流通,增强了国家的财政实力。成汉的商业活动日益活跃,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往来也越来越频繁,这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还加强了成汉与其他地区的联系。

在文化上,李雄重视教育,兴办学校,设置史官。他深知文化的重要性,积极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人才。在他的统治下,成汉的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文人和学者。李雄本人也非常好学,他在听政处事之后的空闲时间里,手不释卷,这种好学的态度也影响了整个成汉社会,形成了一股崇尚文化的风气。

在李雄的治理下,成汉政权逐渐走向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华阳国志・李雄志》称:“雄宽和政役,远至迩安,年丰谷登。乃兴文教,立学官。其赋民:男丁一岁谷三斛,女丁一斛五斗,疾病半之。户调绢不过数丈,绵不过数两。”境内因而出现了“事少役稀,百姓富实,至乃闾门不闭,路无拾遗,狱无滞囚,刑不滥及”的清明景象,成汉成为了当时乱世中的一片乐土。

在文治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李雄也没有忽视武功的发展。他深知,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只有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保卫国家的安全,拓展国家的疆域。

李雄亲自带领军队,南征北战。他的军事才能在建立成汉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不仅善于用兵,还懂得如何调动士气。在他的指挥下,成汉军队屡次获得胜利,疆域不断扩大。玉衡元年(311年),李雄派李骧、李云、李璜等人率军攻打汉中,西晋梁州刺史张殷逃亡,成汉占领汉中。接着,李骧又攻打梓潼,西晋梓潼太守谯登被擒。玉衡四年(314年),汉中的杨虎和梁州的张咸也先后投奔了李雄,成汉的势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

在对外关系上,李雄采取了灵活的策略。他一方面注重军事防御,建立了边防军,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守卫;另一方面,他积极发展与周边民族的关系,通过贸易与文化交流,促进了成汉与周边民族的友好往来。对于一些愿意归附的势力,李雄都采取了接纳的态度,这使得成汉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周边的一些少数民族部落也纷纷表示愿意臣服于成汉。在李雄的统治下,成汉的疆域达到了鼎盛,东守三峡,南兼僰、爨,西尽岷、邛,北据南郑,成为了十六国时期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盛极而衰,身后乱局

然而,人生就像一场无常的戏,再辉煌的篇章也终有落幕的时候。李雄也未能逃脱岁月的侵蚀,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身体逐渐衰弱,曾经那个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英雄,如今也被病痛所折磨。玉衡二十四年(公元334年),李雄头顶生疮,病情日益严重。他的儿子们看到他身上的疮溃烂流脓,都露出厌恶的表情,纷纷躲得远远的,不愿靠近。

在李雄生命的最后时刻,只有侄子李班对他关怀备至。李班亲自为李雄吸出疮中的脓,为他试药,衣不解带地彻夜服侍在身旁。这份孝心,让李雄十分感动,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将皇位传给李班的决心。其实,李雄并非没有自己的儿子,他有十个儿子,可这些儿子大多不成器,平日里只知贪图享乐,对国家大事毫不关心,让李雄十分失望。而李班则不同,他为人谦虚有礼,勤奋好学,经常参与军政事务的讨论,提出的见解往往独到而深刻,深受李雄的器重。

早在李雄考虑立太子的时候,就曾遭到太傅李骧的极力劝阻。李骧苦口婆心地说:“立太子是为了防止篡位夺权,您放弃自己的儿子而立侄子,这将来一定会埋下祸患。侄子再亲,又怎么能比得上亲生儿子呢?”然而,李雄心意已决,他认为李班的品德和才能都足以担当大任,只有他才能带领成汉继续繁荣下去。于是,他力排众议,毅然将李班立为太子。

李雄的这个决定,为成汉政权的未来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他的儿子们对这个结果十分不满,心中充满了怨恨。他们觉得,皇位本就应该属于自己,如今却被侄子抢走,这口气怎么也咽不下去。于是,在李雄去世后,一场血腥的权力争斗悄然拉开了帷幕。

公元334年,李雄在成都驾崩,享年六十一岁,谥号武皇帝,庙号太宗。他的离去,让成汉政权失去了主心骨,也让朝堂陷入了一片混乱。李班按照李雄的遗愿,顺利继承了皇位。然而,他的统治并没有持续太久。李雄的儿子李越从江阳奔丧回到成都,他看着坐在皇位上的李班,心中的嫉妒和怨恨达到了顶点。他认为,李班是篡夺了自己的皇位,必须将其除掉。于是,他联合弟弟李期,趁李班为李雄守灵之际,发动了政变。

李班毫无防备,被李越等人残忍地杀害。可怜李班,他本是一个善良孝顺、有抱负的人,却因为皇位之争,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李班的死,让成汉政权陷入了更深的危机之中。李越杀死李班后,并没有自己称帝,而是将皇位让给了弟弟李期。李期性格乖张,心胸狭隘,他登上皇位后,不仅没有安抚人心,稳定局势,反而大肆诛杀功臣,对朝中大臣充满猜忌,搞得人人自危。他的统治让成汉政权的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力也逐渐走向衰落。

李期的倒行逆施,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其中,李寿对他尤为不满。李寿是李雄的堂弟,他手握重兵,在朝中也有一定的威望。他看到李期把国家搞得一团糟,心中十分忧虑。于是,他决定起兵推翻李期,自己登上皇位。咸康四年(公元338年),李寿率领一万兵马,攻入成都,废黜李期,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昭文帝”。李寿称帝后,并没有改变成汉政权衰落的命运。他在位期间,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稳定局势,但由于长期的内乱和外部压力,成汉政权已经积重难返,难以恢复往日的辉煌。

李寿死后,他的儿子李势继位。李势性格懦弱,又荒淫无道,他的统治让成汉政权陷入了绝境。在他的统治下,成汉国内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东晋永和二年(公元346年),东晋权臣桓温率领大军西征,进攻成汉。李势无力抵抗,节节败退。最终,在东晋大军的猛烈攻击下,成汉政权土崩瓦解,李势投降,成汉灭亡。

结语

李雄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他从一个流民起义军的将领,一步步登上皇位,建立起成汉政权,成为了蜀地的主宰。在那个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的乱世,他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蜀地的百姓带来了一段相对安宁的时光。他推行的文治武功,使得成汉政权在十六国时期独树一帜,成为了乱世中的一片乐土。

然而,李雄的故事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晚年在立太子的问题上,没有遵循传统的立嗣原则,而是选择了自己认为有才能的侄子李班,这一决定引发了内部的争议和潜在的政治危机,为成汉政权的动荡埋下了伏笔。他去世后,成汉政权陷入了内乱,曾经的辉煌逐渐消逝,最终走向了灭亡。

李雄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英雄的崛起与陨落,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与无奈。他的一生,就像一部宏大的史诗,充满了激情与热血,也充满了曲折与坎坷。他的事迹,不仅是成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那些曾经的英雄豪杰、王朝兴衰,都已化作了历史的尘埃。然而,他们的故事,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我们了解过去、思考未来的宝贵财富。李雄的故事,让我们对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对人性、权力、命运等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在当今这个和平繁荣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前行。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属于原作者。倘若侵犯了您的原创版权请及时告知,我们会迅速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豫见娄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