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以来,全球可控核聚变领域迎来密集突破。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EAST装置实现1亿摄氏度下1066秒长脉冲运行,创下磁约束聚变新纪录;美国Helion Energy宣布首座商业聚变电站将于2028年投产,目标实现50MW发电能力。资本市场同步躁动:
2025年3月以来,全球可控核聚变领域迎来密集突破。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EAST装置实现1亿摄氏度下1066秒长脉冲运行,创下磁约束聚变新纪录;美国Helion Energy宣布首座商业聚变电站将于2028年投产,目标实现50MW发电能力。资本市场同步躁动: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宣布战略投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首期注资100亿元推动超导材料、等离子体控制等核心技术研发;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浙能电力分别增资10亿元、7.5亿元布局聚变商业化。政策端,国务院国资委将可控核聚变纳入未来产业启航行动,中国《核电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2027年建成世界级核电产业中心,上海临港核聚变装备制造基地已启动建设。
概念股全梳理:聚焦三大核心环节
1. 上游材料与部件
永鼎股份:全球唯二量产高温超导带材企业,供应“洪荒70”装置磁体,2024年超导业务收入增长80%。
西部超导:ITER项目低温超导线材独家供应商,核聚变订单增长120%,技术覆盖航空航天与能源双赛道。
安泰科技:钨铜偏滤器全球市占率80%,主导ITER项目3万件部件交付,2024年聚变业务收入占比18%。
2. 中游设备与集成
国光电气:真空室与偏滤器龙头,ITER核心供应商,2024年新增聚变订单5.2亿元,毛利率35%。
合锻智能:承担BEST项目真空室部件制造,订单金额2亿元,技术复用新能源汽车冲压设备。
弘讯科技:子公司EEI为ITER提供高动态电源系统,响应速度领先进口方案20倍,成本低35%。
3. 下游应用与能源服务
中国核电:央企唯一聚变-裂变双线布局平台,参股中国聚变能源公司,2025年研发投入增长82%。
上海电气:交付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中标CFETR氦冷包层项目,技术覆盖核岛全链条。
兰石重装:PCHE换热器打破国外垄断,应用于CFETR氦冷系统,2024年订单超3.5亿元。
来源:初云大数据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