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视《新闻直播间》以“贵州‘村T’火爆时装周”为题进行特别关注;相关短视频刷爆网络,引发众多网友“疯狂”点赞热评。
新重庆-重庆日报 兰世秋
“比AI更震撼的东方美学!”
“这才是顶流中国美!”
……
近日,贵州“村T”(贵州省乡村非遗民族服饰T台秀)惊艳2025中国国际时装周。
来自贵州大山里的45名孩子,带着泥土的质朴与纯真,身穿融合多种少数民族非遗元素的服装,自信地走上T台。
精美的苗绣、灵动的蜡染、璀璨的银饰……这场“穿在身上的史诗”服装秀,倾倒了无数观众。
央视《新闻直播间》以“贵州‘村T’火爆时装周”为题进行特别关注;相关短视频刷爆网络,引发众多网友“疯狂”点赞热评。
贵州“村T”为何能直击人心,让人热泪盈眶?它的成功破圈,给非遗的保护传承带来了哪些启示?
深挖文化内涵,讲好文化故事,是“村T”成功的关键。
在这次时装周上,有太多令人动容的瞬间——
70岁的苗族爷爷顾彪,用那承载岁月痕迹的老木犁,稳稳扛起5岁的小孙女走向T台,孙女身上那件苗绣盛装,每一针都缝进了外婆未能言说的牵挂。这一源自日常生活的画面被搬上T台后,被观众誉为“最动人的文化传承仪式”,网友泪目评论:“老人肩上是农耕文明,孩子眼里是未来星光。”
孩子们手中捧着的台江姊妹饭、篮子里装着的苗家血豆腐、扁担上挑着的鲜鱼,都是承载着苗族同胞情感与祝福的珍贵礼物;他们手里提着的丹寨鸟笼、握着的芦笙,更是凝聚着匠人们的心血与智慧,件件都是行走的文化密语。
……
这些画面,不仅展现了非遗的精美,更将背后的家族传承、情感羁绊以及民族文化的延续历程娓娓道来,如同一股暖流,流淌进观众的心田。
非遗,从来不只是一件件物品或技艺,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脉,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挖掘这些内涵,以故事为载体进行传播,赋予了非遗更强大的生命力,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和珍视这份文化瑰宝。
传统与现代的“破次元”对话,绽放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耀眼火花,这也是“村T”能够火爆破圈的原因之一。
在本次国际时装周上,“村T”少年们上一秒还在展示着身上的少数民族服饰,下一秒就跳起了时尚的街舞,民族风情与时尚潮流激情相拥,热烈的氛围“嗨”翻全场。
侗族小姑娘穿着盛装、弹着琵琶、唱着侗歌登场。当观众正沉醉其中时,琵琶声戛然而止,动画大片《哪吒2》的曲子《宝莲盛开》又被她们现场哼起,紧接着,身着苗族刺绣的“哪吒”、穿着苗族蜡染的“敖丙”都走上了舞台……
这些看似冲突的组合,实则是传统与现代的大胆对话,绽放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耀眼火花,令无数网友直呼:“一场破次元的文化盛宴!”
非遗并非孤立存在的文化化石,它需要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将街舞、国漫等现代元素融入非遗展示,能有效吸引年轻一代的目光。
当传统非遗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会激发出年轻人探索的兴趣,让非遗在代际传承中不断延续。
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的呈现,也为非遗的广泛传播插上了翅膀。
“村T”火爆时装周之后,相关短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那些质朴又震撼的画面,仿佛把悠扬动听的民谣、云雾缭绕的梯田、原汁原味的寨子生活、祖孙的脉脉温情都搬到了网友面前,引得众多网友热泪盈眶,使这场文化盛宴突破了地域与空间的限制,触达更广泛的人群。
此前,李子柒的非遗短视频同样火爆网络,她以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了传统农耕生活和非遗技艺,在国内外收获无数粉丝,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
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使非遗不再依赖于线下展览、活动等有限的传播途径,转而以更生动、直观的方式随时随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非遗的保护传承还是一场需要多方携手共进的接力赛,“村T”的成功正是各方勠力同心的结果。
苗族设计师杨春林,凭着对时尚的敏锐感知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将非遗元素与现代时尚巧妙融合,赋予传统服饰崭新的魅力;当地村民怀着对本土文化的爱与坚守,跨越1600公里,从大山深处走到聚光灯下,用质朴而自信从容的台步展示民族风情;政府在背后默默支持,为活动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在非遗保护传承的路上,政府、传承人以及民众,都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所有人的同心协力,才有了这场惊艳世界的原生态大秀。它让我们看到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村T”的惊艳出圈只是开始,而并非结束。
我国目前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而那些深藏在村落、山乡的,充满地域特色的技艺、民俗更是不胜枚举。这些文化珍宝,都等着我们去细细梳理和打磨,使其化作国际通行的“文化语言”,奏响人类文明共鸣的旋律。
从“村T”出发,我们看到了非遗的无限可能。以创新为笔,以传承为墨,我们定能书写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动人篇章,让它跨越时空,照亮未来。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