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2位顶级秦腔艺人竟然都来自固原市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1 17:45 2

摘要:2000多年前,驻守于巍峨六盘山的秦军与移民,虽已化作历史的尘埃,但秦时的明月依旧高悬夜空,如同他们不朽的灵魂,其声音仿佛穿越时空的回响,在这片土地上久久不散。秦腔,这道穿越了千年的文化风景,从未在这片土地上断档,它如同一条流淌不息的文化血脉,连接着古今。

2000多年前,驻守于巍峨六盘山的秦军与移民,虽已化作历史的尘埃,但秦时的明月依旧高悬夜空,如同他们不朽的灵魂,其声音仿佛穿越时空的回响,在这片土地上久久不散。秦腔,这道穿越了千年的文化风景,从未在这片土地上断档,它如同一条流淌不息的文化血脉,连接着古今。

与那些诸如砖雕、泥塑、社火、皮影戏等小众而精致的艺术形式相比,秦腔与花儿以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低的入门门槛,在传承上自是少了许多忧虑。然而,若要在这艺术的殿堂里出类拔萃,除了天赋的异禀,更需后天不懈的努力与磨砺。

秦腔,这颗镶嵌在中国戏剧史上的璀璨明珠,其历史可追溯至遥远的西周,历经秦之形成、汉之精进、唐之昌明、元之完整、明之成熟,直至清之广播,犹如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据宁夏地方文献的珍贵记载,大约在清代,秦腔自其发源地陕西翩翩传入宁夏,而固原地区,无疑是宁夏秦腔艺术的摇篮,孕育了两位杰出的秦腔艺术家——罗晓英与柳萍,她们曾先后担任银川市秦腔剧团团长,为秦腔艺术的发展倾注了满腔热血。

罗晓英,这位年已69岁的艺术家,她的退休生活充满了诗意与画意,上午沉浸于秦腔的婉转唱腔中,下午则挥毫泼墨,勾勒出一幅幅精美的工笔画。当年已经50岁的柳萍,后来还担任过宁夏文化厅副厅长,她不仅在戏曲事业上兢兢业业,还亲自把关国家艺术基金的申报工作,每日忙碌而充实。

她们的少女时代,都是在固原秦腔剧团的红专学校与戏训班里度过的,那些撕腿、下腰、翻跟头的日子,虽然艰苦,却也为她们日后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每当晨曦初照或夕阳西下,她们总会在固原南河滩边练嗓,冬日的严寒也无法阻挡她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1991年,作为剧团中的佼佼者,罗晓英与柳萍先后调入银川市秦腔剧团,步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然而,这里的竞争也更为激烈,关系错综复杂。柳萍曾一度从台柱子沦为小配角,心灰意冷之下,她离开了舞台,转而投身服装生意,这一别就是六年。

直到1996年,在文化局新任局长杨银花的诚挚邀请下,罗晓英毅然接过了银川市秦腔剧团团长的重任。她深知柳萍的才华与潜力,于是三番五次地劝说柳萍回归舞台。最终,在罗晓英、杨局长以及柳家父母的共同努力下,柳萍终于重返剧团。

罗晓英用三年多的时间,为柳萍精心排练了《杨门女将》《窦娥冤》《狸猫换太子》等多部精品剧目,使柳萍的艺术生涯再攀高峰。从这个角度看,罗晓英虽非柳萍的授业恩师,却无疑充当了伯乐与引路人的角色,更是她一手将柳萍推向了梅花奖的领奖台.

2000年,在古城西安举办的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上,柳萍凭借在大型秦腔改编剧《狸猫换太子》中饰演的刘妃子一角,以其精湛的演技赢得了满堂喝彩,荣获优秀表演奖。当时,原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李默然也亲临现场观看,对柳萍的表演赞誉有加。其他戏剧专家也纷纷表示,如此精彩的剧目、如此优秀的演员,为何不报“梅花奖”呢?这无疑是对柳萍艺术成就的最高肯定与赞誉。

创立于1983年的梅花奖,犹如戏剧界璀璨夺目的明珠,每两年评比一次,被誉为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巅峰荣誉。在这长达20多年的岁月里,宁夏秦腔演员的名字如同被遗忘的星辰,从未在梅花奖的榜单上闪耀过。“我一定要为我们团里培养出一位梅花奖的得主!”罗晓英的话语中充满了坚定与执着,仿佛是一位勇敢的航海家,在茫茫大海中寻找着那指引方向的灯塔。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与人开玩笑。由于信息的闭塞,罗晓英误以为自己因超过45岁而无法申报(殊不知,特别拔尖的艺术家是可以破例的),于是,她将这份沉甸甸的希望寄托在了年轻的柳萍身上。

申报工作从2001年2月悄然拉开序幕,如同一场漫长而艰辛的马拉松。按照严格的规定,申报者必须在宁夏举办专场演出,而这样一台演出的筹备与邀请专家现场评审,无疑需要一笔不菲的资金。为了柳萍的专场演出能够顺利举行,罗晓英不辞辛劳,四处奔波“化缘”、拉赞助,她的身影几乎跑遍了宁夏的每一个角落。

皇天不负有心人,柳萍没有辜负罗晓英的一片心血与期望。在2002年,她凭借出色的表演,荣获了第1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犹如一朵在沙漠中顽强绽放的梅花,为宁夏在这一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那一刻,罗晓英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她深知,这不仅仅是一个奖项的获得,更是对宁夏秦腔艺术的一次巨大鼓舞与肯定。#秦腔名家名段#

来源:家庭服务者八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