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物医药产业链由上游原料及装备、中游生物医药生产、下游生物医药流通等构成,其中上游包括中药材、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等;中游包括中药、化学药、生物药等;下游包括线下渠道、线下渠道等。
生物医药产业链由上游原料及装备、中游生物医药生产、下游生物医药流通等构成,其中上游包括中药材、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等;中游包括中药、化学药、生物药等;下游包括线下渠道、线下渠道等。
01
生物医药产业布局
当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布局呈现出空间布局上的集群式特点,已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部长江经济带、川渝等主要集聚区。
02
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总体规模
自“十三五”规划至“十四五”规划期间,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始终是国家产业战略的核心焦点。过去十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实现了迅猛发展。然而,近两年由于各种因素,行业增速有所放缓。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报告,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总体规模(以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的营业收入衡量)在2021年以前迅速增长,自2022年起,行业发展进入下行阶段。然而,最新的数据显示,2024年行业已呈现复苏态势。
03
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融资规模
无论是对上市公司(IPO)还是非上市公司,目前生命科学与健康医疗(LSHC)行业均处于融资的严冬期。如下图所示,自2022年起,该行业的非IPO融资项目数量和融资规模均急速下滑,这一趋势一直延续至 2024 年的第二季度。此外,中国LSHC公司近期的 IPO市场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在中国证券交易所上市和在海外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即IPO的数量和筹集的资金规模都大幅下降。
04
我国创新药物IND和NDA数量
获批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和新药上市许可(NDA)的创新药数量显著增加,为中国创新药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5
我国上市生物医药公司的研发支出保持稳定
尽管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整体陷入了低谷期,但在A股市场和港交所上市的中国生物医药公司的研发支出保持稳定,其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仍保持相对稳定。这种持续的研发投入将为保持当前的研发管线规模和未来的增长潜力奠定基础。
伴随新兴生物医药企业研发实力的不断提高,专业治疗领域的融资事件也不断涌现。特别是小分子药物、抗体药物和药物递送领域已成为行业焦点,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融资额呈上升趋势。 这也为生物医药行业创造了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必将进一步推动行业这些关键领域的发展。 从全球范围来看,这些关键领域或将成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坚实支柱。
近两年人工智能蓬勃发展,也为这创新驱动的行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业界人士普遍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技术将成为生物医药公司新的价值引擎。根据对中国融资市场的统计分析,2023年人工智能在制药领域的投资项目占比显著提高,已达投资总额的7%, 2024年年中增长到了8%以上。鉴于人工智能技术在整个药物研发过程的广泛应用前景,预计人工智能将在中国生物医药行业获得更广泛和更快发展。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在2021年至2024期间“快速追踪”(fast follow)的管线数量增长了200%以上。同时,本土企业在首创新药(first-in-class)管线方面,也取得了巨大进展——2021年至2024期间,首创新药在研管线数量由2021年的418个增至2024年的836个,实现了翻倍增长。这表明中国本土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能力不断增强。此外,进入临床实验阶段的管线数量和比例也显著提升,这不仅反映出了当前中国创新药市场的活跃,也预示着行业未来广阔的发展潜力。
来源:佑信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