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30日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张莉携其主编新书《平静的海:2024年中国女性小说选》《有情:2024年中国女性散文选》,围绕“用‘女性的看见’讲述新女性故事”举办了新书首发分享。活动现场,主编张莉与女性年选作家徐小斌、程黧眉、刘琼、淡豹
2025年3月30日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张莉携其主编新书《平静的海:2024年中国女性小说选》《有情:2024年中国女性散文选》,围绕“用‘女性的看见’讲述新女性故事”举办了新书首发分享。活动现场,主编张莉与女性年选作家徐小斌、程黧眉、刘琼、淡豹、沈书枝、辽京、行超、蒋在、胡诗杨共同分享了对“女性文学”“女性视角”“阅读与写作”等话题的理解。本次活动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主办,凤凰文艺副社长孙茜主持。
《平静的海:2024年中国女性小说选》
《有情:2024年中国女性散文选》
张 莉 主编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今年,女性年选已经做到了第六年,也是凤凰文艺与张莉教授合作推出“女性年选”的第三年。从2024年开始,从“以小说为主”裂变为小说、散文各一本,虽文体不同,但读者都能从中看到新女性话语生成的多种可能。
首发式上,主编张莉围绕其编选思路进行了阐释。年选作家们围绕她们的作品阐述了创作思路以及对女性写作近年来的观察和思考。
活动现场
张莉:
中国女性写作的新语法已经开始生成
张莉
我不断地反复讨论新女性写作的标准,是希望用一种反复的确认来和大家沟通什么是女性文学,什么是好的女性文学作品。"女性的看见"是女作家的看见,未必是女性主义的看见,我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大家女性文学的多样性,慢慢拓展大家心目中女性文学的边界。真正的好作家要关心全世界,所以我们选20位作家就是20种不同的风格,20种不同的看见,这个“看见”可以看见女性生活,也可以看见非女性生活,看见历史、看见往事等等。我觉得女性文学的多样性是需要每一部作品的美学进行确认的。
如今,写作者的女性意识越来越强,作家团队的年龄越来越多元。越来越多人认同女性意识、女性文学作品的理念。在未来,女性会越来越放松地讲述自己的生活,即使是内心的不堪也可以用幽默的方式讲述。当一个人可以幽默讲述自我生活的时候,一定是强大的,而中国的女性写作的新语法已经开始生成。
徐小斌:
我的风格一直在不断地转换
徐小斌
今年我入选的这篇叫作《隐秘碎片》,是个不太一样的小说。这两年一直想写短篇,有了一些碎片式构想。有一天展开写了一下,突然发现这些构想如果一旦展开写,便失去了原有的POWER,不如就这样碎片化,本来就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大家不都热衷于刷短视频吗?那么刷刷短文字,会不会有另一种感觉?而且,每一个小故事结尾的一句都颠覆了前面的一切,有点象英剧“九号秘事”般的荒诞。而整个的结构,则构成了一个莫比乌斯环。世界本来就是由无数隐秘碎片构成的。有的批评家甚至认为它是一种新的文体。我是那种不愿重复自己的人,喜欢挑战有难度的写作。很多师友提醒我,作家确定自己的风格后最好不要变,不然很吃亏。但我一直任性地变换自己的风格,关心我的人都知道我一直在做各种文本实验,几十年来几乎没有间断。赫尔曼黑塞说过,没有任何爱情与风景可以使他驻足于世界的某一个点。我也颇有同感。我只希望自己尽力去寻找一种边缘情境:弃绝一切外部装饰之后的原初与归属。
程黧眉:
重拾文学的理想光辉
程黧眉
去过哈尔滨的人,可能会知道耀景街16号,这篇散文就叫《耀景街16号》。我从小在一个文学家庭长大,所以有机会一直在这里生活。我很荣幸经历了那个年代,以及那个年代文学的辉煌。那时,我们几个年轻人在空旷的松花江江面上畅谈文学,三个小伙子和一个姑娘。随后我们走到了中央大街,碰到一个女孩子,她也是一个文学青年。那个时候,遍地都是文学青年,热爱文学的人特别多,所以我写了那段生活,我将那个时代在作品中复现出来,尽管时光荏苒,但文学理想的光辉依然在大家心底存在。
刘琼:
在女性视角下的时光与记忆
刘琼
《北京往事》中,我沿着SKP这条线,一直写到我生活和工作的那个大院,甚至还延长了一下。我写作这篇时使用的是相对中性的眼光,但是如果说女性特点在哪里,可能就是我们女性对一些细节性的东西捕捉比较快,将自己的感受投射在客观对象上时的文字表达可能和男性也有差异。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不一定会想着要表现出女性的语法,但是会不由自主地带着个性和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写作习惯的表达方式。
淡豹:
在创作中收获友谊与信念感
淡豹
接触到张莉老师的年选,接触到女性文学的概念,我觉得自己作为写作者在这种友情体验中得到了非常多的信心与鼓励,也就是现在常说的信念感。我逐渐觉得,信念感不是一个人的天赋或者自己的相信,而是在一个社群中,大家彼此给予的东西,是在对话中才有的。女性文学的这个概念,可能会变化,每一年的主题会有调整,和时代的关系始终紧密。想到这六年来和张老师的团队与年选的关系,我发现自己作为创作者一直在其中成长,很难分开。
沈书枝:
离乡与归乡是一种矛盾的割裂
沈书枝
《乡下的晨昏》的写作源于2022年夏天,我带着小孩回老家,在和父母共同生活的十几天里面,我感到一种从小以来所感觉到的熟悉的细碎的生活,所带给我的痛苦的唤醒。作为一名受过教育后回到乡村的女性,我能够重新发现乡村自然世界的美丽。但作为在乡下生活几十年的人,不会觉得这个世界很美。我在中间也产生了许多矛盾:虽然在北京住了十多年,但我还是没有办法把北京作为有根基的地方,我总觉得自己只是作为客居的人在这里生活而已,无法把它看作是家乡。但在回到家乡之后,我又无法感觉到自己在那里还有真正的生活。我只是短暂地回去,哪怕我的父母还在那里,我也会从内心最深处感到痛切——我的生活和那里最真实的生活实际上已经割裂了。
辽京:
学会拥抱肾上腺素消退后的沉寂
辽京
《肾上腺素》想要尝试看到,大的环境和大的气氛是如何影响内心的小世界的。举个例子,在游乐场玩过山车的时候,我们都很享受,每个人上去都是为了那一刻的刺激。而当我们习惯了那一刻的刺激,就会意识到这一刺激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这一快乐是机器强加给我们的。我不禁思考,当我们离开了过山车、离开了游乐场,回到日常生活里,又该如何面对当下的自己,在逃离、跳脱那一刻之后又该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呢?
行超:
以肉身感具化女性的看见
行超
我这篇文章名字叫《找北京》,我写的是有一点古旧、古老的北京。我在北京生活了20年,北京对于我的冲击力或者对于我的切身感受力,变得越来越薄弱好像变成了一座和全世界一线城市差不多的摩登大都市。这篇散文的写作也是让我重新去寻找北京、认识北京的过程。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句话是:"要爱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要爱生活本身,而不是爱生活的意义。"我觉得某种意义上这样的理念也是我们女性的看见这种具体的、情感化的、肉身的看见,是我所理解的女性写作。
蒋在:
初雪融化与揭开伤疤都是接纳的过程
蒋在
我创作的大部分小说都没有宽容或谅解的结局,唯独在《初雪》这个小说中,我还是给了女性选择、包容和原谅的机会。哪怕父亲给她带来了如此大的创伤,但出于血缘,那些她缺失却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弥补的东西,最后还是在她内心里达到了和解。
胡诗杨:
用语言打破生命的隔绝
胡诗杨
《土地的飞行》这篇小说,其内涵就是两个女性打破她们之间语言的区隔。叙述人“我”之前完全不能和外婆赵嫦娥对话,但是“我”发现外婆的名字很特别,是个很浪漫的名字,于是就带着这样的好奇心,通过学习外婆的方言,一点点去了解外婆生命里的故事。我希望通过这样一个看起来有点特殊的一个人,更多地召唤起更普遍的情感,召唤起大家的共鸣和共情。这也是我理解的新女性写作和女性被看见的内涵。
以2022年女性文学年选出版为起点,凤凰文艺与张莉教授正式携手,今年是第六个年头,不仅每年结集出版、宣推女性文学年度佳作,有意识地为女性写作在历史的刻度上立起路标,更是搭建一个女性文学阅读的服务平台,构建起女性作者与读者间的桥梁,促成优秀作品和读者的双向奔赴,让女性和文学互相成就。
“2024年中国女性年选”作品目录:
《平静的海:2024年中国女性小说选》:
徐小斌《隐秘碎片》、叶弥《许多树》、艾玛《平静的海》、二湘《心的形状》、王海雪《白日月光》、蒋在《初雪》、林那北《春江水很暖》、何玉茹《无事》、张怡微《看见盐柱的寻常一天》、辽京《肾上腺素》、庞羽《一个人的塔吊》、余静如《妙尔》、李嘉茵《波密人的历史时间》、须一瓜《邮差藤小玉》、陈谦《清空》、马金莲《踩云彩的大脚板》、汤成难《行行重行行》、娜仁高娃《醉马草》、修新羽《水中鸥》、胡诗杨《土地的飞行》。《有情:2024年中国女性散文选》:
格致《蒙古细》、黎戈《读书的女人》、杨本芬《疼痛手记》、陈朗《请君重作醉歌行:缅怀徐晓宏》、安宁《四季》、李颖迪《倒计时》、塞壬《她的世界》、陈染《来自未知的乐声》、刘琼《北京往事》、陆波《史家胡同里的富贵花》、程黧眉《耀景街16号》、叶浅韵《溯源记》、苏南《胎记》、沈书枝《乡下的晨昏》、鱼禾《有情》、苏枕书《等四篇》、淡巴菰《Let it rain,让雨下吧》、行超《找北京》、燕燕燕《四物注》、殳俏《时间属于了不起的女孩》。来源: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