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全球生物安全新动向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2 00:20 2

摘要:后疫情时代国际生物安全形势仍然严峻复杂,自然生物风险不断发生,新发突发传染病局部暴发,新兴技术引发的人为生物安全风险陡增,引发多国政府和社会的忧虑。各国不断更新生物安全战略,美西方在生物安全领域频繁发布举措,加强生物安全科技部署,巩固生物安全防御能力。为应对日

后疫情时代国际生物安全形势仍然严峻复杂,自然生物风险不断发生,新发突发传染病局部暴发,新兴技术引发的人为生物安全风险陡增,引发多国政府和社会的忧虑。各国不断更新生物安全战略,美西方在生物安全领域频繁发布举措,加强生物安全科技部署,巩固生物安全防御能力。为应对日益增长的生物安全风险,我国需进一步完善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做好科技部署和战略储备,提升生物安全全球治理参与度,切实保障国家安全。

一 自然生物风险发生频率仍在增加

(一)新发突发传染病持续暴发,人畜共患病发生频率增加

新冠事件之后,传染病仍在局部暴发,可能导致严重传染病事件的未知病原体“X疾病”受到高度关注。2022年,猴痘疫情席卷全球,共报道超过7万例猴痘病例。2024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警告,今年全球将有一半以上国家面临麻疹暴发的高风险或极高风险。人畜共患病为新发传染病的主要来源,自1972年以来出现的近50种新发传染病中,50%以上为跨物种传播[1]。

(二)全球性问题增加了新发突发传染病传播风险

气候变化对全球动植物栖息地的影响日益增加,降低了自然生态系统、动植物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带来的极端天气、粮食和水资源短缺等加剧了移民流动。全球局部战争不断,基础卫生设施的破坏和难民流动也加速了传染病的传播。多重因素交织使得很多未知病毒出现,2024年2月南极大陆首次出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并已在南极洲大规模传播,对南极物种种群构成威胁。法国、马来西亚、海地、中国等地也发现新的冠状病毒、圆环病毒、亨尼帕病毒等。

(三)农业生物安全对全球安全形势产生重大影响

农业生物安全对人民健康、粮食安全和环境安全至关重要。自2018年以来,非洲猪瘟在全球暴发流行,生猪死亡率一度高达30-40%,导致亚洲600多万头猪死亡,占全球损失总量的80%。受史上最强禽流感影响,2022年全球近1.4亿禽类动物死亡,导致鸡蛋价格飙升,同时对肉鸡进出口、鸡苗引种产生严重影响。人类活动导致超过3.7万种外来物种入侵世界各地,对食物供应链、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人类健康造成侵害。

二 新兴技术引发的人为生物风险受到重点关注

(一)基因组相关技术加剧病原物合成或改造风险

用生物技术制造生物威胁正在变得更易获得和使用。随着基因组扩增、测序、编辑和合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现在可以根据已公布的基因组重新制造已经根除的高致病病原物,例如天花。基因编辑等技术迅速发展,使许多功能增益研究能赋予病原体新特性或增强特性,如果不能遵循伦理和生物安全准则或被恶意行为者获取,就存在病原物武器化的风险。

(二)人工智能技术可能被用来制造生物威胁

人工智能技术大幅提高了蛋白质结构预测、设计的效率和精度,可能被用于设计生物武器和新型毒素。人工智能还能用于模拟传染病传播途径,反过来优化病原体的传播而扩大有害影响。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重复、重组网络上的生物袭击信息,还能用于设计持续监测环境的“智能微生物”。如果使用不当,“智能微生物”能在体内精确感知、锁定和摧毁定向细胞,将产生更为严重和精准的威胁。另外,用于生物制造领域如生物医药、食品等的数字技术一旦受到攻击,将对人类产生大规模生物威胁。

(三)人体增强相关技术将使人体本身成为生物武器

生物技术将对未来战争产生变革性影响,使用基因组增强技术,未来士兵能够成为在严酷作战环境中生存的增强型作战人员;士兵本身携带病原体可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生物武器,使敌方军队产生大规模疾病传播;利用脑机接口技术,士兵可以用意念控制超精密仪器或武器;可穿戴设备可使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大为增强,个人防护设备的开发让士兵免受核生化武器的侵害;器官再生、伤口快速修复以及体能增强型补充剂的应用,使士兵在战场上实现快速修复并加强战斗能力。

三 美西方在生物安全领域举措频频

(一)主要国家不断更新生物安全战略

美国于2022年10月启动《国家生物防御战略和实施计划:应对生物威胁、加强大流行病防范和实现全球卫生安全》,围绕早期预警、提前预防、做好储备、快速应对、加快恢复等五大战略目标提出了具体规划。英国于2023年6月发布新的《生物安全战略》,目标是确保英国到2030年能够抵御各种生物威胁。2022年8月,澳大利亚发布首个《国家生物安全战略》,旨在构建科学的生物安全风险应对体系。

(二)加大生物安全资金投入

2022年拜登政府提交一项历史性的强制性资金提案,要求在五年内为大流行病防范和生物防御提供882亿美元,用于疫苗药物和诊断试剂开发与制造、威胁监测、设施建设、人才发展等。英国政府承诺每年投入超过15亿英镑来支持其生物安全战略的关键举措,包括识别新发疾病、激励生物科学创新、疫苗快速研发等方面。欧盟在“第四个卫生计划”中投入近10亿欧元,用于防范和应对传染病危机。

(三)加强科技部署以提升应对能力

美欧均高度重视对生物风险早期预警、快速诊断和疫苗药物开发能力的提高。美国认为科技是保障生物安全的根本能力,对相关能力提出了明确目标,包括在重大生物事件发生后12小时内部署检测、90天内开发快速诊断技术及产品、在100天内开发出疫苗、130天内生产足够疫苗、90天内实现“老药新用”或在180天内开发出新疗法。针对上述目标美国进行了系列部署,包括斥资2亿美元启动建设预测和疫情分析中心,投入50亿美元用于加快下一代疫苗和疗法研发,投资30亿美元用于抗病毒药物开发的“大流行病抗病毒”计划等。英国明确了在发现病原物后100天内授权疫苗和药物的目标,加快针对“X疾病”的平台技术创新,并讨论制定全系统生物安全专业科技基础设施2030路线图。

(四)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抵御生物威胁

2024年1月,美国和英国新的生物安全战略对话宣布,旨在共同应对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生物威胁,合作方式包括共同制定研发需求、生物监测检测、促进生物技术创新、制定生物安全全球标准、疫苗和药物开发,以及协调应对生物威胁等。2023年以来,美国与印度、新加坡、韩国等我周边国家相继建立关键和新兴技术合作对话机制,对加强生物技术研发和安全保障达成合作意向。

四 对我国保障生物安全的建议

一是加快推进《禁止生物武器公约》核查机制,建设人类生命安全共同体。国际社会应共同加快推动推进《公约》进程,包括达成包含有效核查机制、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议定书,尽快公开个别国家在全球开展危险病原生物研究的相关信息,推动国际社会共同携手应对日益严峻的生物安全挑战,共建人类生命安全共同体。

二是针对生物威胁做好科技储备。一是加强生命科学与基础医学研究。加强对病毒变异规律、基因进化、基因编辑、合成生物的研究,以及疾病病理、毒理、免疫学等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二是针对150多种可能改造成生物武器的病原生物研发相关技术和产品,力争在广谱性疫苗、药物开发,快速、准确监测试剂与设备研制,病毒感染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实行成果全球共享。尽快突破疫苗与特效药物、病原物监测检测等核心技术,研制负压车、船、飞机等运载工具,以及呼吸机、高端防护服、负压病床(病房)等防疫设备。

三是加强对大规模生物威胁的监测及防御。生物威胁成本低、易掌握、难监测、难控制,我国亟待加强对生物威胁的监测预测,开发一批实时、精准、可同时检测多种病原的检测手段及工具。构建“重大生物安全事件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对重点危险生物、重点机构的监测、预警与预报,通过生物活动规律、气候变化,特别是生物技术进步、人为生物安全相关活动等的动态监测,力争准确预警、预报可能发生的重大疫情、生物安全事件,做到防患于未然。

四是加强生物两用技术的预测、识别和管控。在当前国际背景下,要特别关注重点技术、重点机构,严格管控好两用技术,对新兴技术密切跟踪,认真研判可能存在的生物风险,防止生物技术有害化应用。要制定“两用技术清单”,对从事“两用技术”的机构、人员进行培训、登记,不断提高生物安全意识与能力,防止恐怖分子利用合成生物、基因编辑与重组、病毒合成、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制造恐怖事件。参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国际标准制定,以防止与遗传物质合成有关的人工智能被滥用。

五是构建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统筹国际国内科技资源。近期美对我生物领域遏制打压力度明显加大,建议以重大疫情防控等全球问题为突破口争取与美西方合作,围绕全球卫生治理、传染病防控、疫情演变、疫苗研发、国际规则制定等领域,完善国际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或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推进国际组织与国内优势科技资源对接。此外,精心选择一批具备战略支撑作用、与我方合作基础牢固的国家,形成一批代表性地域和疾病谱式研究基地、疫苗药物临床转化境外研究基地、产学研教医集成示范基地,获得一批中国境内未知病原的、高效低价的传染病监测与诊断技术与产品,提出针对区域性流行病、全球性疫情控制和危害去除的新策略、新手段。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原作者关武祥,陈新文。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本公众号编译/转载仅为分享、传达不同观点,如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我们!

转自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作者丨关武祥,陈新文

研究所简介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IITE)成立于1985年11月,是隶属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主要职能是研究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跟踪和分析世界科技、经济发展态势,为中央和有关部委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全球技术地图”为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官方微信账号,致力于向公众传递前沿技术资讯和科技创新洞见。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小南庄20号楼A座

_er

来源:全球技术地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