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培坤:排演《红灯记》的故事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2 03:41 2

摘要:看到最近“好人吉祥”公众号上发表的不少回忆和评论“样板戏”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和一段难忘的回忆。55年前,我也曾经参加了“样板戏”的排演,留下了不少的故事,今天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排演《红灯记》的故事
作 者:吉 培 坤

图 片:选自网络

看到最近“好人吉祥”公众号上发表的不少回忆和评论“样板戏”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和一段难忘的回忆。55年前,我也曾经参加了“样板戏”的排演,留下了不少的故事,今天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1970年,全国各地掀起了大演“样板戏”的热潮。我当时在盐城县南洋公社镇星大队做民办教师。南洋的教育系统也不甘落后,闻风而动,决定利用暑假空余时间排演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我也被选中参加排练。现在想起来实在有意思。因为我平时经常喜欢学《赴宴斗鸠山》里李玉和与鸠山的那场精彩的道白,我们大队小学的校长就把我推荐出来。他们认为我的普通话还可以,想让我担任鸠山这一重要角色。

公社文教干事看了我的外在形象,心里犯嘀咕:舞台上的鸠山是一个矮矮胖胖的大圆脸,而我却是高高的,清瘦的脸庞,像一个白面书生,外在形象反差太大了,能行吗?他们看到有一位教师形象很像,想让他试试,可是不会说普通话,也不会表演,实在没办法。有教师说:“不能因为舞台上的那个鸠山是矮胖子,就要求各地扮演鸠山的都是矮胖子。说不定瘦子演得更生动呢!”还有教师说:“演出效果不是看外在形象,而是看能否有生动形象的表演。”文教干事想想也有道理,于是只好先让我来试试。

既然决定了,那就认真排练吧!李玉和、李奶奶、李铁梅都是由南洋当地的教师来担任的。他们的淮剧唱功确实很好,大家公认的,所以学起京剧来也很快。磨刀人由新乡大队一位知青教师担任,他的形象也很好,魁梧高大。为了加快排练速度,我们到盐城人民剧场看省淮剧团《红灯记》的演出,还请来了淮剧团扮演李玉和、李铁梅的刘少峰、梁国英专门来指导。大家悟性都很高,半个多月时间就基本排好了,布景也做好了。

他们看我扮演的鸠山,虽然外在形象反差较大,但表演还算不错,一口基本标准的京腔普通话,特别是声音模仿得很像,低沉沙哑,抑扬顿挫。我通过表情、眼神、声音、动作来刻画,一会儿奸诈,一会儿狂怒,一会儿表现出“菩萨心肠”,一会儿凶相毕露,杀气腾腾,把一个阴险狠毒、狡诈残忍的鸠山表演得淋漓尽致,效果很好,大家都很欣赏,交口称赞。

但是,到了真正演出,遇到了一件麻烦事。舞台上鸠山是光头,我是长发,要不要剃成光头?我从心底是不想剃的,因为剃成光头,平时走在街上多么难看,而且是夏天,不能戴帽子。但大家都说,还是剃了好,与鸠山的形象更接近些。在大家的劝说下,为了角色的需要作出牺牲是必要的,我只好剃掉了一头的秀发,成了一个真正的光头,让我尴尬了一个夏天。开学后,还光头给学生上课,学生想笑又不敢笑。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慢慢适应这个变化。

各个大队书记知道我们排演了《红灯记》,纷纷要求尽快到他们大队演出。我们排了一个日程表,粗粗地确定了到各个大队的演出时间。大队上午就派船来装布景,我们都是下午四点出发,两人一辆自行车。到了大队,先化妆再吃饭。

晚上都有六到八个菜。红烧肉、涨蛋糕、红烧鱼是必不可少的荤菜。素菜有“呼”卜页,焖豆腐、炒粉丝、炒韭菜等等很多品种。每天能吃到这么多的农家菜还是很开心的。有时演出结束后还可以再安排一顿夜餐,我们更是开心,都说这个大队干部大方,争取下次再来。

晚上回到镇上,差不多都要到十一、二点钟了。现在想起来,在没有路灯,没有车头灯的情况下,仅靠星光和月光,在乡间小路上骑车一到两个小时往回赶,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现在来看,简直不敢想象。

排练和演出当中经常闹笑话。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次。第六场“赴宴斗鸠山”,一开场,鸠山见到李玉和,第一句台词就是“哦,老朋友,你好哇!”。第七场“群众帮助”,鸠山亲自到李玉和家想骗取密电码。见到李奶奶,第一句台词是“哦,老人家,你好啊!”。谁知有一次演出,鸠山到了李奶奶家,开头就说“哦,老朋友,你好啊!”李奶奶一听,噗嗤一声笑了起来,这时,鸠山也笑了,宪兵也笑了,铁梅也笑了,台上笑。台下也跟着笑,笑成一团,乱成一锅粥。好不容易才止住,那场演出效果很差。回来后,挨了公社文教干事狠狠的一顿骂。

我们到大队演出,一些小道具都是到时向附近的社员家借。第五场“痛说革命家史”,需要向社员借一盏罩子灯。一次演出,李奶奶正在向铁梅痛说家史,全场情绪悲愤,鸦雀无声。突然一位老大妈跑到台上,用南洋土话大声喊起来:“喂!你们罩子灯用不用了?不用我拿走了。有汽油灯,还点罩子灯,里面洋油全被你们作突了(“浪费了”的意思)!”全场又是一片哄堂大笑。一场慷慨悲壮的大戏就这样被搅黄了。

其他还有许多突发事件经常发生,比如照明用的汽油灯突然熄灭了,台下看戏的观众突然打起来了,小孩子跑到台上做鬼脸了,突然下大雨了,演员忘词了等等,不一而足。这就是当时农村文娱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骑车去大队演出和回来的途中,也会经常出现意外事故。比如突然遇到雷阵雨,倾盆而下,前不着村,后不靠店,只好冒着大雨前行。好在东乡的土是板整的,虽然下雨,自行车照骑。如果在西乡那些地方,下了雨就没法骑了。有一次,下雨路滑,骑车的老师过桥时一不小心,车上两个人一起掉到河里,好在没有受伤,大家一起把他们拉起来,把车捞上来,继续赶路。

所以说,演出是很辛苦的,但也是很快乐的。

我们的演出受到了贫下中农的广泛好评,对我演出的角色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们都说,没想到你演得这么好!平时走在南洋街上,许多人看到我,不喊我的名字,就喊我“鸠山”,就这样持续了大半年之久。

有一次到市区近郊的大洋大队演出,我告诉了我的家人,当天晚上我父亲和我弟弟都骑车到大队来看我们的演出。当时照相机还没普及,更谈不上摄像机,没有留下照片和视频,留下了很大的遗憾。要是现在那该多好啊!

后来,公社文化站也拉起一拨人马,排演了现代淮剧《红灯记》。以当地人为主,也有一部分知青参加。在后来的演出中,两台《红灯记》,既相互学习,也有一定竞争。开学后,我们南洋小学学生也排了京剧《红灯记》全场,在全公社引起不小轰动。

在当时文化生活极其枯燥的情况下,我们排演的革命样板戏,对于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也为普及样板戏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让广大农民接受了一次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本来教师系统还准备再排一部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公社系统也准备排一部《沙家浜》,但都因各种原因搁浅了。

我参加《红灯记》的排练,最大的收获是从大队小学调到了公社中心小学。因为当时正好中心小学调走了一位教师而缺人,公社文教干事和学校校长对我各个方面都很满意,就把我调过来教初中。我当时最大的开心之处就是可以吃食堂了,不需要自己回到知青组烧饭了。一个月也有了25元钱的固定工资了,不再是每个月5元钱的国家补贴加工分了。我在南小教初中,一直干到1978年2月。国家恢复高考后,我第一批考取江苏师院,就离开了南洋,去苏州读大学了。但在公社排演《红灯记》这件事,我永远不会忘记。

注:作者一个人扮演李玉和与鸠山两个角色表演的“赴宴斗鸠山”音频资料(2020年制作)

【作者简介】吉培坤,男,江苏盐城人。1948年生,1966年高中毕业,1968年农村插队,1969年开始担任民办教师,1977年恢复高考首批考取苏州大学政教系。毕业后一直在高校担任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2008年退休。爱好文学,退休后创作了一些小说、散文、诗歌共60多万字。出版《七七级》小说散文集一部。

来源:云乐茶乐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