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智驾天花板‘提前退出’?当初黑问界的剧本,如今自己主演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2 05:20 3

摘要:几个月前某些人用同样的话术diss问界时,可没想到回旋镖来得这么快吧?但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如此严重的事故,竟在舆论场近乎“静默”,手机报没动静,热搜没影子,连平时最爱扒细节的博主们都集体噤声。这公关功力,确实配得上“教主”称号,毕竟能凭空赚出48小时来“优化叙

车门打不开,电池起火,智驾系统“提前退出”——小米SU7这场事故,简直是把新能源车的噩梦场景全集齐了。

几个月前某些人用同样的话术diss问界时,可没想到回旋镖来得这么快吧?但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如此严重的事故,竟在舆论场近乎“静默”,手机报没动静,热搜没影子,连平时最爱扒细节的博主们都集体噤声。这公关功力,确实配得上“教主”称号,毕竟能凭空赚出48小时来“优化叙事”的,业内真没几个。

事故细节尚未完全披露,但已知的信息已足够触目惊心:碰撞后车门无法电动解锁,高压电池组瞬间爆燃,三位年轻女性被困车内。而宣传中“媲美老司机”的智驾系统,关键时刻连最基本的双闪都没激活。这让人不得不问:当车企把“颠覆传统”挂在嘴边时,是否先该把“安全带”系牢?毕竟,再炫酷的智能配置,在生命安全面前都是弟弟。

回看小米汽车的营销路径,从“媲美保时捷”到“重新定义人车家”,雷军确实把手机圈那套“吊打友商”的话术玩得炉火纯青。可汽车不是手机,死机了能重启,车毁人亡的代价谁来承担?更值得玩味的是舆论的双标:当初问界事故时,某系KOL连夜出稿分析“华为智驾翻车”,如今轮到小米,却突然集体“让子弹飞一会儿”。这种选择性正义,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的二次伤害。

沉默的48小时里,小米公关显然没闲着。从流出的内部聊天记录看,话术重点已转向“车主操作不当”和“救援流程争议”。这套路数眼熟吗?新能源车事故的黄金甩锅三件套:车主不会用、友商在黑、数据丢失。可问题是,当一辆车需要用户熟读《逃生手册》才能保命时,它真的配叫“智能汽车”吗?某车企工程师私下吐槽:“现在的新势力,代码没写几行,发布会倒开得比春晚还勤快。”话虽刺耳,但值得深思。

三位遇难者的身份刺痛人心:都是20多岁的女孩,其中一位刚拿到母亲节礼物。社交媒体上家属的哭诉被限流,而某高管的微博却忙着晒SU7订单破10万。这种割裂感,让人想起某手机爆炸事件后,厂商第一时间强调“概率不到百万分之一”——冷冰冰的数据,永远抵不过一个家庭破碎的百分百悲剧。保险金能赔偿经济损失,但谁来赔偿她们本该绽放的人生?

汽车工业发展百年,安全从来不是靠“重新定义”,而是实打实的碰撞测试、冗余设计和底线思维。特斯拉经历“刹车门”后默默升级了机械开门装置,蔚来在挪威雪地测试到电池包结冰才敢交付。反观某些品牌,用户手册里藏着“极端情况下建议破窗逃生”,发布会上却大谈“移动的智能空间”。这种错位,本质上是用互联网的“迭代思维”亵渎汽车行业的“人命逻辑”。

事故终会淡出热搜,但留给行业的拷问不能消失:当资本裹挟着“唯快不破”的互联网思维杀入造车业,谁来守住安全的底线?消费者可以忍受车机卡顿,但没人该为企业的试错买单生命。回看小米SU7的slogan——“人车家全生态”,此刻显得无比荒诞:连车门都打不开的“生态”,究竟是谁的修罗场?

或许这场悲剧最大的启示在于:我们太习惯为技术狂热,却忘了提醒自己“科技的本质是服务于人”。父母给孩子买保险时,是否也该多问一句:“这车的安全冗余,配得上我孩子的未来吗?”

来源:益者三友9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