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违反宪法?法官和总统对着干?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1 23:28 2

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诸多关键时期深刻塑造了世界格局。20世纪30年代,美国深陷大萧条的泥沼,与此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聚集。这一时期,美国国内局势错综复杂,其发展走向不仅决定了自身的命运,也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历史的长河中,诸多关键时期深刻塑造了世界格局。20世纪30年代,美国深陷大萧条的泥沼,与此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聚集。这一时期,美国国内局势错综复杂,其发展走向不仅决定了自身的命运,也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光荣与梦想》在描绘这一时期时,内容繁杂,缺乏清晰的主题与线索,翻译质量也不尽人意,给读者的理解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然而,这段历史却至关重要,它是美国历史的关键转折点,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罗斯福的百日新政以及美国加入二战的阶段。

(一)美国应对大萧条与二战的态度

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领导人墨索里尼曾评价美国充斥着禁酒令和绑架案,且毫无外交政策。彼时,美国正忙于应对大萧条,罗斯福推行新政,试图挽救经济。

与此同时,二战爆发,中国遭遇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欧洲各国局势紧张。但美国却采取孤立主义政策,先后通过约翰逊战债拖欠法和皮特曼中立决议案,拒绝向未付清一战赔款的国家放贷,且不帮助任何被侵略的国家。

在这一时期,美国军事规模持续缩小,军队人数甚至少于福特汽车公司的雇员数量,军费严重不足。民众普遍对战争持抵触态度,盖洛普民意测验显示,71%的普通民众认为美国卷入一战是被欧洲人欺骗,30%的大学生表示绝对不会参军,33%的美国人认为除非本土遭到入侵,否则不应参加任何战争,50万大学生签署保证书,拒绝在被拖入战争时入伍。

(二)新政成效与遗留的工业矛盾

罗斯福执政第三年,美国经济开始从大萧条中缓慢复苏,但尚未恢复到之前的水平。此时,美国的主要矛盾之一是工业问题。

美国已成为典型的工业国家,产业工人群体庞大,但在胡佛执政末期和罗斯福执政初期,工人力量弱小,缺乏像样的工会组织,仅有分散且数量少的产业联合会和行会,难以形成政治力量。

当时,美国工业处于血腥暴力时期,2500多家公司雇佣打手,打压工人的罢工和维权行动。童工、女工非法雇佣现象猖獗,工人工作时间长、工资低,安全得不到保障。

罗斯福新政推出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规范行业秩序,但这一法案在实施过程中引发了工会的担忧,担心其会削弱工会的影响力。为此,新政大将约翰逊在法案中加入集体谈判权,以保障工人组织的权益。

矿工联合会主席约翰·卢艾琳·刘易斯敏锐地抓住这一机会,宣称罗斯福鼓励工人加入工会,使得矿工联合会的会员数量大幅增加。然而,罗斯福开始对工会力量的壮大表示担忧,担心引发劳资冲突。1934年,美国爆发了1856次罢工,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此外,全国工业复兴法在1935年2月被联邦地区法院裁定违反宪法,随后推出的瓦格纳法也遭遇同样命运,这表明新政在法律层面面临着巨大的阻力。

(三)工人组织的变革与发展

刘易斯意识到,原有的劳联组织按手艺划分,过于松散,无法有效维护工人权益。于是,他在1935年10月的劳联代表大会上,呼吁按行业划分工人组织,并因此与木匠工会头子比尔·哈奇森发生冲突。随后,刘易斯成立了工业联合会产业组织委员会(产联),这一组织更接近现代意义上的工会,推动了工人力量的团结和壮大。

(一)司法系统对新政的抵制

美国司法系统作为右派的代表,对罗斯福新政持保守态度。美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主权、共和制、联邦制等七项基本原则,罗斯福新政中的一些法案与其中的三权分立、制约与均衡、联邦制原则产生冲突。在三权分立的体制下,立法权由国会行使,行政权由总统领导的政府执行,司法权由法院掌握,法院有权裁定法案是否违宪。

资本家对罗斯福新政不满,纷纷向法院起诉,地方法院多次裁定新政法案违宪。罗斯福上诉至最高法院,连续两次被否决。1935年,最高法院大法官休斯警告总统和国会,不要滥用宪法赋予的权利,干涉各州的贸易监管。而罗斯福则指责最高法院拒绝承认各州的自由地位,对国家经济形势不闻不问。

(二)最高法院与罗斯福的激烈对抗

在罗斯福新政的头三年,100多名法官签发了1600多张禁令。1935年,最高法院以6:3否决了农业调整法,以6:3否决了证券交易所法,以5:4否决了国家烟煤保护法和市政破产法。在一年时间里,最高法院废了罗斯福11项法案,而在过往140年里,最高法院仅废了60项法案。这表明最高法院与罗斯福新政之间的对抗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一)选前局势与双方策略

随着1936年美国大选的临近,资本家决心将罗斯福赶下台。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在五月花酒店举行晚宴,2000名富人参会,呼吁反对罗斯福继续任职。共和党正式提名艾尔弗雷德·兰登为总统候选人,提出建立符合宪法的政府的竞选口号,暗示罗斯福政府不符合宪法。

为了击败罗斯福,共和党投入100万美元进行全国性广播宣传,大肆造谣抹黑罗斯福,声称他会把反对者送上断头台、受犹太人财团控制、患有梅毒等。一些大企业还通过发工资时夹带纸条的方式,威胁员工如果罗斯福当选就会被解雇,并对社会保险法进行歪曲宣传,试图误导选民。

(二)罗斯福的反击与选举结果

面对共和党的攻击,罗斯福在选举前5个星期才开始反击。1936年10月31日,他在麦迪逊花园发表演讲,称欢迎资本家对他的仇恨,这恰恰证明他做对了。演讲赢得了民众的热烈掌声。

选举前,《文学文摘》通过向有电话和汽车的人进行问卷调查,预测共和党将获胜。然而,选举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罗斯福以1100多万票的巨大优势胜出,在选举人投票中获得523:8的压倒性胜利。这表明民意站在了罗斯福一边,民众认可他为解决大萧条所做的努力。

罗斯福新政对解决大萧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让底层民众得以生存。但从经济复苏的角度来看,新政的效果相对缓慢。同时,工会力量的壮大为日后工人与资本家的博弈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当选后,罗斯福控制了政府和国会,民主党在国会占据75%的席位。然而,美国民众普遍遵循中立原则,反对参战。而罗斯福清楚地认识到德国和日本的威胁,如果美国不参战,迟早会受到攻击。

文本来源 @有趣的历史故事 的播客内容

来源:故事小站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