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是黄埔军校高材生,却在人生巅峰毅然选择革命;他带领学生军打响广东革命第一枪,却在29岁英年早逝。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位被毛主席称为“教育战线勇士”的传奇人物——杨兰史。
毛泽东挽杨兰史手迹
他是黄埔军校高材生,却在人生巅峰毅然选择革命;他带领学生军打响广东革命第一枪,却在29岁英年早逝。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位被毛主席称为“教育战线勇士”的传奇人物——杨兰史。
1907年出生于广东大埔的杨兰史,在百侯中学时期就展现出非凡的领导才能。这个戴着圆框眼镜的学霸不仅成绩优异,更在17岁担任学生会主席期间,带领同学们秘密研读《共产党宣言》。深夜的宿舍里,他用棉被遮住煤油灯,将晦涩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粤语方言,在同学中播撒革命火种。
1926年5月,面对国民党右派杨省我破坏国共合作的阴谋,19岁的杨兰史发动“清算杨省我”行动。他组织学生在梅潭河畔的榕树下召开千人大会,用详实的证据揭露反动行径,这场“榕树下的审判”成为早期革命斗争经典案例。
1927年南昌起义后,杨兰史在百候镇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这个文弱书生竟带领300名学生军突袭民团驻地,用自制的土炸弹炸开碉堡大门。起义成功后,他主持成立粤东首个区级工农政府,在祠堂门前的晒谷场上,用客家山歌改编的《国际歌》响彻云霄。
当朱德率领的“八一”起义军途经大埔时,杨兰史三天三夜未眠。他组织群众在汀江沿岸设置20多个补给站,用竹筏连夜运送药品粮食。为掩护主力撤退,他带人在三河坝布设疑阵,用鞭炮铁桶模拟机枪声,成功迷惑追击敌军。
1934年随军长征时,杨兰史发明的“行军识字法”堪称红色教育典范。他把生字贴在战友背包上,利用休息时间教大家识字。过草地时,他用野菜作教具讲解植物学;翻雪山时,用冰凌演示物理知识。这支特殊的“移动课堂”培养了200多名基层干部。
在延安抗大,杨兰史创造出“战地情景教学法”。他带领学员在模拟战场中上课,用弹壳做算盘教珠算,用战壕地形图讲解几何。高烧39度仍坚持授课的他,把病床搬进教室,挂着点滴批改作业,被学员们称为“铁人教授”。
1938年深秋,长期超负荷工作拖垮了这个钢铁战士。病危之际,他还在病榻上撰写《战时教育纲要》,钢笔从指间滑落的瞬间,纸上未干的墨迹浸染成29岁生命的最后印记。
10月20日的延安,五千军民自发聚集在凤凰山下。朱德主持的追悼会上,毛主席亲笔题写的挽联墨香犹存:“哀悼我们教育战线上的勇士,杨兰史同志永远不死!”这份特殊荣耀背后,是3000多名抗大学子含泪整理的58万字讲义,是粤东地区经他培养的127名地下党员,更是用青春热血铸就的教育丰碑。
当我们今天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时,不应忘记曾经有位青年,用生命在战火中守护知识的火种。杨兰史虽然永远定格在29岁,但他用热血书写的教育传奇,仍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熠熠生辉。
来源:视角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