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北京的近现代杰出人物简介(第二篇)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2 07:17 3

摘要:李德全(1896年—1972年4月23日),北京通县人,冯玉祥夫人。1915年考入北京协和女子大学,1919年毕业后任北京贝满女中教师。1924年与冯玉祥结婚,1925年随冯玉祥赴苏联考察。1928年在北平创办求知学校,后在山东泰安等地创办十余所学校,致力于人

李德全(1896年—1972年4月23日),北京通县人,冯玉祥夫人。1915年考入北京协和女子大学,1919年毕业后任北京贝满女中教师。1924年与冯玉祥结婚,1925年随冯玉祥赴苏联考察。1928年在北平创办求知学校,后在山东泰安等地创办十余所学校,致力于人才培养。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广泛团结各界妇女,投入抗日救亡活动,担任战时儿童保育委员会副理事长。1945年抗战胜利后,组织中国妇女联谊会并任主席,积极参与反内战、反独裁、争民主的运动。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被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同年10月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部长。1950年任中国红十字总会会长,1952年当选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直至1972年因病逝世。

李洪春(1898年—1991年),原名李春才,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省南京,后迁山东省无棣县佘家巷乡李官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关剧宗师,李派红生艺术创始人。7岁入“长春科班”学艺,拜在小生陆华云名下学艺,工武小生。11岁拜谭鑫培弟子刘春喜为师,学谭派剧目。21岁时,他拜王鸿寿为师,专攻红生戏,继承了王派的关羽戏,并将其丰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塑造的关羽形象被誉为“活关公”,开创了“李派”红生表演艺术,代表作包括《古城会》《斩华雄》《白马坡》等。曾任教于斌庆社、中华戏曲学校、西北剧校和中国戏曲学院,对造就京剧人才卓有贡献。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北京满族正红旗舒穆禄氏,祖籍辽宁辽阳。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语言大师。他因创作《龙须沟》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是新中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作家。一生创作出了大量文艺作品,形式不拘一格,从小说、散文到曲艺、话剧,均有涉猎,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中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散文《樱海集》《福星集》等。

张寿臣(1899年1月29日-1970年7月9日),小名双儿,出生于北京西交民巷。相声表演艺术家、评书表演艺术家,相声艺术第五代掌门人,被誉为相声界的里程碑式人物。师承焦德海,博采众长,不到30岁便自成一家,被誉为“幽默大师”。他擅长单口相声,表演风格幽默讽刺,针砭时弊,对相声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他理清了相声界的师承门户,奠定了相声界马、常、侯三大家族的格局。1927年,他与陶湘如在天津广播无线电台直播相声《对春联》,这是“相声上电台”的早期记录。1949年后,当选为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天津市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曲协副主席。代表作品包括单口相声《化蜡钎》、《三近视》、《小神仙》和对口相声《揣骨相》、《夸讲究》等。

倪志亮(1900年—1965年12月15日),北京市人,毕业于黄埔军校。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广州起义时因病掉队,后辗转到鄂豫皖苏区,逐渐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1931年,担任红四方面军第十一师师长,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1932年,随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进入川陕苏区,担任参谋长,协助徐向前指挥多次反围攻战役。1935年,参与指挥嘉陵江战役,随后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八路军第129师参谋长,参与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工作。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辽北军区、嫩江军区司令员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朝鲜大使,后回国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副教育长、教育长等职务。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马连良(1901年2月28日—1966年12月16日),字温如,生于北京市。中国京剧男演员,工老生,京剧“马派”创始人,“四大须生”之一。1908年,投身“喜连成”科班,排二科“连”字辈。初入科班时由茹莱卿先生开蒙,先习武小生戏,后师从叶春善、萧长华、蔡荣华等先生学习老生。1916年,因在富连成科班重排的《三国志》中饰演诸葛亮而声名鹊起。1930年,成立扶风社,此后在长时间的舞台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马派”表演风格。1952年8月,组建马连良京剧团。1955年11月,马连良剧团与北京京剧二团合并,成立北京京剧团,马连良任团长。拿手戏目有《借东风》,《甘露寺》,《青风亭》等。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祖籍浙江省杭县(今杭州),出生于北京。中国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景星学社社员,施承志弟子。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8月赴美留学,并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主任、所长、文学院院长。一生著述颇丰,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被誉为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文笔机智幽默,旁征博引,融会古今中外的实例和名言轶事,展现了深厚的文学素养。此外,他是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为中国文学翻译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程砚秋(1904年1月1日-1958年3月9日),出生于北京。中国京剧男演员、京剧“程派”创始人,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六岁开始学艺,师从荣蝶仙和陈桐云,后因嗓音条件改学青衣,师从陈啸云。他以惊人的毅力接受了艰苦的基本功训练,十一岁登台演出,崭露头角。1922年首次到上海演出,引起轰动,逐渐成为京剧界的明星。他在艺术创作上,勇于革新创造,根据自己独有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风格,形成独有的艺术特点。代表作品包括《荒山泪》、《锁麟囊》、《春闺梦》、《梅妃》等。

何重生(1907年—1943年12月9日),原名何建勋,字杰民,祖籍浙江上虞,生于北京。小学毕业后进入怀英照相制版学校学习,成绩优异并留校代师传艺。后来他创办了杰民制版局,并在北平摄影社兼职,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照相制版技术。1935年,他被北平艺专聘为讲师,教授图案美术。1938年,秘密参加地下革命工作,拒绝了伪政府的邀请,坚决不为日本鬼子照相制版。1940年,他离开家庭,前往平西抗日根据地,参与晋察冀画报社的工作,任晋察冀画报社印刷工务长、总技师。他在艰苦条件下研发了轻便印刷机,极大地改善了敌后战场的印刷条件,受到边区政府的嘉奖。1943年12月9日,何重生在河北省阜平县下庄乡柏崖村遭到日本军队的突袭,在突围中不幸牺牲,年仅37岁。

顾兆勋(1908年3月24日—2000年2月20日),北京人,著名的水利专家和教育家。193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学院即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土木系。1940年获英国曼彻斯行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毅然回国,1942-1949年曾任中央大学水利系教授,系主任。建国后,历任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教授,华东水利学院,江西省大学教授、河川系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第三届党务理事、水力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景任委员。九三学社社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专于水工及水力学。撰有论文《汇水建筑物溢流反弧段合理形式》,编著《水力学》,主编《水工设计手册》。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如果有遗漏的北京近现代杰出人物,欢迎大家补充。喜欢就点赞关注小编吧,谢谢大家!(本文所写杰出人物出生地,是按现在的行政区划编写)

来源:冬小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