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重塑增长,从规模驱动转向价值深耕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2 08:16 2

摘要:平安银行改革转型向纵深推进,积蓄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势能,这指引改革的方向:从规模驱动转向价值深耕,开辟价值银行新战场。

平安银行改革转型向纵深推进,积蓄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势能,这指引改革的方向:从规模驱动转向价值深耕,开辟价值银行新战场。

©️懂财帝出品 · 作者|嘉逸

“血已经止住了,造血还需要过程。”3月17日,在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平安银行行长冀光恒谈及零售业务时说,“还在爬坡”。

同时,他向外界传递出了一个信号:平安银行正在深度改革,方向明确,目标坚定,将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确保业务长期高质量发展。

2024年中国银行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调整,规模趋缓,息差摸底,风险承压等,银行经营模式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红利。

平安银行交出的这份成绩单,背后暗含着这家股份行对行业变局的深刻思考与战略重构。

两年前,平安银行就开始化被动为主动、以改革应变局。2024年初,冀光恒明确“零售转型战略不动摇”,坚持“零售做强、对公做精、同业做专”经营战略。

平安银行改革转型向纵深推进,积蓄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势能,这指引改革的方向:从规模驱动转向价值深耕,锻造价值成长内核

“作为银行来讲,特别在逆周期的时候,我们还能定得下心来,坐得住,要有定力。”冀光恒直言。

01 | 零售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

“过去在整个顺周期、经济高涨的时候,平安银行以较好的方式,较快地把规模、营收都做起来了。当经济出现一些调整的时候,平安银行的产品策略与风险策略调整稍微慢了一些,所以遇到了一些挫折。”

冀光恒解释了为何零售转型势在必行。当时,包括新一贷、信用卡、宅抵贷等中间业务高定价、高利率、高利差、高风险,曾经短期内确实带来高回报,但不可持续。

这些业务经过这一年多的调整,多项指标已呈现出积极的变化,但整个过程无疑是艰难的。当高收益的产品下架,压力很快就传导到业绩。

2024年,平安银行零售金融营收占比为48.6%。

零售营收和利润调整的背后,是资产质量的改善。

平安银行持续优化资产组合,收缩高风险资产规模。同期,增加稳健的个人按揭贷款规模,按揭同比增加7.4%。

这种有舍有得的资产结构调整策略,有效降低了风险敞口。2024年末其零售不良贷款率1.39%,比三季度下降了4个BP,较高风险的信用卡贷款不良率更已连续三个季度保持环比回落,零售不良的生成基本见顶。

零售转型,该行对客户结构、产品体系、渠道能力等进行重塑。

其一,客户结构优化。压降高风险客群占比,聚焦优质客群经营。

通过代发工资、财富管理等场景构建客户分层体系,提升高净值客户渗透率。该行财富客户、私行客户管理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些客户具有资产高、风险相对小、金融需求多元等特点,又不太依赖中介获客。

2024年,该行财富客户、私行客户增速逆势提升,财富、私行达标客户数分别同比增长5.7%、7.3%。客群价值也进一步提高,零售资产管理规模(AUM)、私行资产管理规模(AUM)分别同比增长4.0%、3.1%。

其二,产品体系重构。该行收缩高定价消费贷规模,推出“中风险、中收益”产品。

该行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体系,做实获客和活客经营,打造具有市场口碑的服务和权益体系。

该行行长助理兼首席风险官吴雷鸣指出,中风险、中收益产品对平安银行的未来是决定性的。

平安银行的产品设计体系摒弃了以前单一贷款产品的做法,真正回归到以客户为中心,并发挥好平安集团的综合金融和科技优势,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体系,服务好各个风险层级的客户。

目前,该行聚焦消费、小微经营两个领域,分别打造了两款中风险中收益贷款产品。橙e贷以个人信用为核心,主要满足个人消费或者小额经营的需求,现在正在部分分行试点完善,预计很快就会推广和上量。

另一款产品以个人信用叠加小微企业的经营的数据和信用为核心,满足小微企业、个体商户包括农户需求的产品体系,正处于内部测试阶段。

其三,渠道能力重塑。该行降低第三方渠道依赖,构建“线上+线下”自营生态。

“现在还是得咬住牙的时候”。尽管平安银行改革初见成效,但冀光恒认为,零售业务最终得到修复,需要一个过程。

冀光恒坚信,“平安银行依然是一家以零售见长、以零售为主、带有科技基因的银行”。

02 | 补课对公业务,两条腿走路

“没有一家强的银行、大的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最后是偏科的,没有对公的、全是零售的。”冀光恒直言,对平安银行来说,补课对公业务并非缓兵之计,只充当零售业务的绿叶,而是一项长期战略。

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提升对公业务布局来增强银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平安银行紧跟这一趋势,从其资产负债表的变动迹象,无论是规模、效益还是资产质量,对公业务都呈现了好的发展态势。

2024年末,平安银行的批发金融业务资产总额同比增长21.9%。其中企业贷款余额1.61万亿元为主要驱动力,同比增长12.4%;企业存款余额2.2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1%。

银行业务最核心的两个环节,是获客与风控。有了零售业务周期性的经验在前,平安银行在推进对公业务时更注重权衡规模与质量。

具体而言,平安银行做了差异化的经营,建立对公客户分层经营和梯度培育体系,在产业金融、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跨境金融等特色领域重点发力,逐步提升贷款的定价能力。

同时,平安银行聚焦“做精行业、做精客户、做精产品”,例如在行业选择上,该行重点投了基建民生、高钢制造、能源行业、科技企业为主要增量,该数据接近70%

财报显示,平安银行对公客户总数达到85.33万户,绝对规模并不算大,和同行相比尚有差距,但胜在增速较高,同比增长13%,存在可观的挖掘空间。

其中,该行通过传统基建稳住底盘,基础设施、汽车生态、公用事业、地产等四大基础行业贷款新发放4424.56亿元,同比增长 35.4%;且在新兴赛道抢占增量,新制造、新能源、新生活三大新兴行业贷款新发放2159.88 亿元,同比增长 41.9%。

再看风控方面,平安银行对公不良率整体平稳,不良生成率从1.89%下降到了1.8%。

通过深耕先进制造、专精特新企业,平安银行既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又绑定了与经济转型升级同频的优质资产,达成风控与规模的良好平衡。

财报显示,对公业务已成为平安银行的增长动能。其批发金融营收贡献由2023年的32.5%上升至43.5%,零售、对公资产规模接近1:1,双轮驱动效应浮现。对公业务对净利润贡献达79.7%。

没有一家大银行是靠单腿走路的,但能双腿走路并不够,还得双腿走得稳健。

平安银行充分发挥集团综合金融的优势,通过商行+投行+投资等一站式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体验。

再者,平安银行深化公私联动,互相赋能,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经营动能。不追求对公业务冲量,而是着力夯实基础,持续沉淀,为构建协同生态蓄力,这是平安银行“补课”的公式。

03 | 重塑增长底层支撑

目前平安银行的零售改革转型已进入关键时期。

前不久,平安银行两位“大将”对调,深圳分行行长王军拟升任总行行长助理,分管零售业务;总行行长助理张朝晖,不再分管零售条线,兼任深圳分行行长。

王军的晋升路径映射出平安银行对“实战派”的倚重,以及善用重用年轻人才的传统。王军刚满48岁,长年深耕一线,是公认的零售改革先锋。

这一人事布局既保障战略延续性,又能推动区域成功模式向全行扩散。

正如冀光恒解释,“发挥王军年轻、有冲劲、战略领域和执行能力强的特点。深圳分行本身就是平安银行最大的粮仓,是银行零售改革策略落地的重要行,张朝晖丰富的经验能更好地发挥老将守根据地的作用,助力零售改革等重点工作在重点分行再上台阶。”

冀光恒表示,从干部梯队建设的角度来看,年龄结构是首要考量因素。

该行高管的平均年龄约在55岁左右,行长本人出生于1968年,副行长兼首席财务官项有志今年61岁,“75后”只有吴雷鸣一个人。

平安银行要增加班子里的“75后”比例,并结合个人特点,做出人事调整。

合理的人事安排到位,平安银行还握有科技基因的底牌

在数字化浪潮中,科技早已是重塑银行竞争力格局的关键力量,能显著提升投入产出比。

平安银行对此有深刻的洞察与实践,将零售改革与持续迭代升级数字化平台和综合金融平台并行。

在金融科技领域,平安银行持续构建客群+产品+政策+生态经营体系,丰富产品体系,优化风险政策。2024年末,全行的科技企业客户26000户,贷款余额1500亿,较上年末增加将近25%。

在AI浪潮中,该行顺势而为接入DeepSeek,大力推进约138 个 AI 落地场景,致力重构 “AI + 生态” 竞争力,赋能经营管理,提升客户服务体验。

手机银行APP是银行服务用户、优化体验、提升竞争力的载体,也是AI技术的深度融合、精细化运营策略的落地等金融科技实力的体现。

据艾瑞咨询《2024年中国手机银行APP监测报告》显示,平安口袋银行APP的月活表现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仅次于招商银行,在全体银行中排名第7。

当然最重要的破局瞄点,还得属平安银行的战略定力。冀光恒有着清醒的认知:“我们判断2025年仍将是充满挑战的一年,但平安银行将聚焦当下、全力以赴,深化各项改革举措落地,延续战略转型良好态势,力争业绩逐步企稳。”

银行的竞争终将回归经营本质——用更低的成本获取更优质的资产,用更高的效率服务更忠诚的客户。

平安银行这场从规模驱动到价值深耕的转型,正是对这一本质的回归。

平安银行不再追求简单的资产负债表扩张,而是通过客户深耕、专业能力构建、科技赋能,在资产端提升风险定价能力,在负债端优化成本结构,在中间端拓宽价值创造场景。

这种转型注定充满阵痛,宁可现在承受转型的代价,也不能把问题留给未来。

这种以价值创造为本的深度调整,或许正是银行业穿越周期迷雾的确定性路径。

说明:数据源于公开披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END—

「点赞」「在看」与 「分享」,你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来源:懂财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