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老照片:1909年的成都,居然还这么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2 07:39 4

摘要:1909年的成都,没有火锅店的霓虹招牌,没有宽窄巷子的游客自拍杆,更没有地铁里挤成沙丁鱼的打工人。但如果你以为那时的成都只是一座“土得掉渣”的内陆小城,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一位美国地质学家张柏林(Thomas Chrowder Chamberlin)扛着柯达

感谢大家的阅读,你的阅读是对小编的鼓励,小编一定每天给你们带来更多资讯

穿越时光的火锅底料:1909年成都的烟火气与洋镜头

1909年的成都,没有火锅店的霓虹招牌,没有宽窄巷子的游客自拍杆,更没有地铁里挤成沙丁鱼的打工人。但如果你以为那时的成都只是一座“土得掉渣”的内陆小城,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一位美国地质学家张柏林(Thomas Chrowder Chamberlin)扛着柯达相机,偷偷摸摸地记录下了这座城市的烟火气,让今天的我们得以一窥百年前的“安逸”生活。

洋人扛相机进蓉城:一场“学术旅游”的意外收获

张柏林可不是什么普通游客,人家是芝加哥大学的地质学教授,受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来中国搞教育考察的。结果这位老兄到了成都,发现这里的市井生活比地质构造有趣多了,于是咔嚓咔嚓拍了726张照片,其中1/3都献给了成都。

他用的相机是当时最先进的柯达便携式相机,相当于今天的iPhone 15 Pro Max,只不过拍一张照片得折腾半天,还得随身带一堆玻璃底片。更搞笑的是,张柏林在游记里吐槽,成都街头有一种叫“闷烟党”的诈骗团伙,专门用迷烟放倒外地人,然后顺走钱包。看来“成都,一座来了就走不脱的城市”这句玩笑话,一百年前就应验了!

青砖灰瓦里的生活直播:镜头下的成都十二时辰

张柏林的镜头像一台时光机,带我们回到1909年的成都街头:

东大街:清朝版春熙路 这里是成都的CBD,盐市口附近的布庄招牌写得跟书法作品似的,街上挤满了挑担的、赶集的、遛弯的,热闹程度不输今天的太古里。最搞笑的是,街上居然有个“彩票处”,看来成都人爱碰运气的传统,从清朝就开始了。

老皇城方言:买相因、摆龙门阵 照片里的成都人穿着长衫,嘴里蹦着“买相因”(捡便宜)、“摆龙门阵”(闲聊)这样的方言,和今天的四川话几乎没差。唯一不同的是,那时候的人瘦得多,毕竟顿顿回锅肉的幸福生活还没普及。

独轮车与挑粪工:最早的“共享单车”和环保先锋 成都的“出租车”是鸡公车(独轮车),坐上去颠得屁股疼,但胜在便宜。更绝的是,照片里还能看到挑粪工推着独轮车运污物,堪称古代版“垃圾分类”。

城墙内外两重天:从满城灯笼到华西坝的野心

成都的城墙在1909年还完好无损,张柏林站在上面拍了一张全景,放眼望去全是青瓦房,唯一的高层建筑是钟楼。但城墙内外却是两个世界:

满城:清朝的“军区大院” 这里是八旗子弟的地盘,街道整齐得像棋盘,晚上挂满灯笼,但普通老百姓进不去。如今这里变成了宽窄巷子,游客比当年的旗人还多。

华西坝:洋人的“教育特区” 1905年,洋人在这儿建了华西协合大学(今川大华西校区),校园里全是西式建筑,和周围的青瓦房形成鲜明对比。张柏林拍下的照片里,还能看到工人们扛着建材忙活,仿佛在说:“成都的国际化,从一百年前就开始了!”

消失的防空洞前身:两江环抱如何变成“钢筋森林”

1909年的成都,府南河上船只往来,九眼桥还是个爬满青藤的石拱桥。如今这些河道大多被整治成了景观带,当年的航运码头变成了网红打卡点。更魔幻的是,抗战时期的防空洞,很多是填平老河道修的。成都人总说“天府之国,水旱从人”,但这一百年的变迁,怕是连李冰都想不到。

麻婆豆腐与柯达胶卷:舌尖与镜头里的成都密码

张柏林的照片里虽然没有美食特写,但他写道:“成都人吃辣子鸡丁、回锅肉,街边小摊的香味能飘半条街。” 最绝的是陈麻婆豆腐,这道菜在1909年已经火了半个世纪,今天的游客去陈麻婆豆腐总店吃饭时,可能和百年前的食客坐在同一个位置。

结语:一百年,变与不变

1909年的成都,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但那份烟火气、安逸劲,和今天一模一样。张柏林的照片像一锅老火锅,越煮越有味道——变的只是锅里的配菜,不变的永远是那股麻辣鲜香。

来源:爱养花的桔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