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两年,人工智能的普及和分数膨胀的现象正在重塑美本申请的竞争格局——GPA满分、SAT接近1600、托福115+、AP全5分的申请者不再罕见,更是人均一份文风优美、用词、立意深远的超高水平文书,而高水平指的是学生本人,还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Chat GPT或De
近两年,人工智能的普及和分数膨胀的现象正在重塑美本申请的竞争格局——GPA满分、SAT接近1600、托福115+、AP全5分的申请者不再罕见,更是人均一份文风优美、用词、立意深远的超高水平文书,而高水平指的是学生本人,还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Chat GPT或DeepSeek,就不得而知了。
曾经令人仰望的"学霸标配",如今已成为许多学生的基本履历。
当高分和“完美文书”遍地开花,招生官又该如何筛选出真正值得青睐的候选人?
显然,顶尖大学早已调整了评估标准——分数是门槛,但绝非决胜因素;文书固然重要,但在招生官心中也许已不是能够准确反映学生的能力和想法的最佳材料。
在硬实力和软实力都趋同的情况下,什么才能真正让申请者脱颖而出?
答案,或许藏在真实的热情与持续的成长中。2024-25申请季中,HEC哈斯教育的五位学生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诠释了这一点,他们分别收获了西北大学、杜克大学、芝加哥大学、范德堡大学(全奖录取)等顶尖名校的录取。
上下滑动查看HEC哈斯教育2024-25申请季录取总榜单
毫无疑问,他们的学术能力无可挑剔,但真正打动招生官的,或许是那份未被标准化定义的热爱。
在哈斯,他们没有被塑造成千篇一律的"完美申请者",而是在顾问老师的引导下,更深入地挖掘自己的兴趣,并在挑战中不断进化。
最终呈现在招生官面前的,不是精心包装的人设,而是真实且富有生命力的成长轨迹,也许有过犹豫不定,也许有过高山低谷——但这,或许才是顶尖大学真正想要看到的模样。
不完美的GPA,完美的热爱:一个文艺女孩的西北之路
在美本申请竞争越发激烈的今日,“曲线救国”的策略已然成为一种常态,为了抢到那一块能够撬动名校大门的敲门砖,不少学生不得不选择不感兴趣的专业,坚持毫无热情的活动,将真实的自己隐藏在完美的面具下。
然而在这片功利主义的丛林中,也依然有一群学生始终默默坚守着自己的热爱,Claudia就是其中之一。
这位获得西北大学传媒学院ED录取的“戏剧版的迪士尼公主”在对待自己喜欢的东西上,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参与经典音乐剧商演、创立学校音乐社、在Pioneer等学术项目中开展音乐相关的文学作品和近现代历史研究、荣登女篮赛MVP……
音乐于她,远不止是履历上的亮点。无论备考托福和SAT有多么令人焦头烂额,无论课业压力多大,她回到家的第一件事都是听音乐和唱歌,那是一片她为自己构建的乌托邦——旋律会慢慢淡化她心中的焦躁不安,允许她短暂喘息,允许她自我疗愈。唯有用音乐给自己“充上电“,才有力气继续踏上申请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
西北大学很早就成为了Claudia心中的圣地,11年级参加的NHSI戏剧夏校更坚定了她的选择。但她与西北之间,横隔着不少障碍——不够亮眼的GPA、明显的偏科倾向、险些错过截止日期的托福送分,都让她险些与梦校失之交臂。
在规划过程中,未来就业、校内外时间分配、现实与梦校差距等问题也曾让Claudia感到迷茫。
综合各种因素后,哈斯顾问老师建议Claudia将对音乐和音乐剧的热爱融入个人学术发展中,以更符合顶级大学期待的“学术热情”形式体现,放弃作品集申请路线,整个申请过程也没有制作任何作品集。整个规划方向强调“艺术和音乐的学术研究”,不仅建议她集中精力备考最高难度的几门人文历史写作类AP,放弃凑科目数量的追求,更是给予她极大的鼓励去做戏剧和音乐剧类的历史和文学研究——光是文学课题的写作,就有不下5篇,成熟的论文有3篇。
科研方面,除了Pioneer,哈斯顾问老师还为Claudia找到并申请了一个英国科研项目,课题导师还是哈佛大学音乐史出身的一位教授。在过程中,由于研究的是发自内心热爱的课题,Claudia自然而然地获得了教授非常高的评价。
基于非常匹配且高级的发展路线,Claudia的“音乐和历史/文学研究结合”的学术形象变得非常新颖,帮助她在与其他凭借艺术特长的申请者的比较中脱颖而出。
申请前期的挑战不在少数,然而真正的至暗时刻,出现在文书写作阶段。跟很多学生一样,Claudia的初稿文书是典型的“用力过猛”,因为在准备过程中吃了太多的苦,所以急于证明自己已经跨过申请的重重关卡,也急于向招生官展示最完美的自己,通篇读下来却少了她内心的声音。
一次又一次的返稿,换来的是更空洞的毫无头绪,也在逐渐消磨她的自信——这些年每天都很忙,每天都很累,到底是为了什么?
所幸,在哈斯顾问老师一步步的引导下,Claudia学会了审视自己内心,在杂乱的声音当中找回了自己对音乐最真实的感受——这些年的刻苦,都是为了让自己站上更高的舞台,都是为了让自己能更游刃有余地享受和创造艺术。在写出最后一稿的那个晚上,所有的迷茫都化作了对初心的坚守。
所幸,那个曾经说着“反正我已经在西北待过了,申请结果不管怎样,我都已经体验过了”的女孩,最终还是牢牢抓住了那张能够带领她离梦想更进一步的录取通知书。
顺带一提,同样一张代表着无限可能和希望的录取通知书,也落到了她男朋友手上——相信两位追梦者会在西北大学辽阔无边的舞台上,共同编织一片属于自己,也属于彼此的未来。
——本期福利——
添加哈斯小助手免费领取👇
「超全面」2024-25申请季资料包
从SSP到杜克:他的热爱,让宇宙被听见
当深国交的夜空被星光照亮时,总能看到一个男生忙碌地支起天文望远镜的身影。
Frank,这个对星空情有独钟的少年,用热情编织着一个关于宇宙的梦——这个梦里有行星运行的轨迹,有小提琴悠扬的旋律,还有他想要传递给更多人的星光。
三年前,当Frank创立天文社时,他或许没想到这会成为改变许多人的起点,他只是单纯喜欢天文学,也希望将他从天文学当中获得的快乐分享给身边人。
很多同学会因为将天文学等同为“深奥”、“枯燥”,而对这个实际融合了物理、数学、化学等多个方向的有趣学科望而却步,而随着天文社的创立,Frank在校内举办了多场讲座,更走进深圳多所中学当志愿者,用生动的讲解让晦涩的物理知识变得触手可及,让许多原本对天文学毫不了解的同学都被深深吸引。
10年级暑假,Frank成功入选录取率不足7.8%的SSP暑期项目,和全球顶尖高中生共同参与近地小行星轨道确定研究。这段经历让Frank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那种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享观星乐趣的满足感,让他更坚定了要将宇宙的魅力传递给更多人的决心。于是在去年中秋,他发起了一场特别的线下观星会。当一百多位参与者通过他的望远镜亲眼看到土星环时,手机镜头记录下的不只是行星影像,更是一颗颗被点燃的好奇心 —— "原来土星真的戴着草帽啊!"同学们的欢呼和眼中快要满溢而出的兴奋让Frank明白,或许科学传播的意义就在于此吧。
看到这里,你也许感觉Frank大概就是一个眼里只有天文学的“理工男”。其实不然,他也有艺术家的一面——他从小就学习小提琴,也喜欢作曲。随着他在天文学和音乐领域的探索不断深入,他开始尝试将韦伯望远镜拍摄的星云谱成宏伟的交响作品。
在当琴弦震动,奏出天体的旋律的那一刻,无论是Frank自己还是他的听众,都用听觉“看见”了不一样的宇宙。
无论是天文学,还是音乐,都已经成为他人生中不可割舍的部分——望远镜让他看清星球的模样,而音乐让他听见宇宙的心跳。这个兼具理性与浪漫的少年,最终用他独特的方式打动了招生官,不是靠堆砌奖项,而是靠那份将科学与艺术完美融合的创造力,以及让更多人仰望星空的热情。
如今,即将踏上新旅程的Frank依然保持着观星和音乐创作的习惯。每当琴声响起,他总能想起那些通过望远镜与他共享星光的夜晚。
或许,这就是追梦最美好的模样——既脚踏实地深耕专业,又永远保持仰望星空的诗意。
截然不同的两人,同样的芝大录取信
升学顾问老师被问得最多的问题,除了“以我孩子目前的水平和情况,能申上什么样的大学?”,估计就是“某某某大学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学生?”了。
然而在这个申请季,北京德威两位ED录取芝加哥大学的案例,或许能给这些焦虑一个最好的回答——顶尖大学寻找的从来不是标准答案。
AI生成
获得ED1录取的L同学和获得ED2录取的Z同学,就像是光谱的两端。
前者是典型的学术深耕者,将全部热情倾注在心理学研究上,有多段深度科研经验和研究成果,并且在心理学的多个细分方向都有所涉猎——临床心理学、行为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运动心理学;
后者则是跨学科的探索者,在媒体研究、公共政策等多个领域自由穿行,用包括NEC、CTB、LaunchX、Pioneer、SIP在内的一系列竞赛和夏校经历,编织出独特的申请画像。
如果将范围再扩大一点,芝加哥大学每年都会公布一些大一新生的背景信息和故事,这样的差异比比皆,既有可以将自己锁在实验室埋头研究、废寝忘食的“学术狂热者“,也有整天冲在倡导改变、争取权益第一线的“领导者”。
芝加哥大学这所以崇尚"自由思考"而闻名的学府,用录取结果告诉我们:名校看重的从来不是特定的活动清单,而是申请者身上那些无法量化的特质。
细看这两位同学,他们的共通点其实藏在更深的地方:对思考的热爱,对表达的渴望,以及在探索过程中展现的韧性。这些品质不会以白纸黑字的方式出现在申请材料上,但一定会在文书字里行间、推荐信的细节中自然流露。
这也许也是经历申请季的意义——它不在于你参加了几个活动,不在于你拿到的奖项有多高大上,而是一次认识自我的旅程。那些在探索中获得的洞见,在坚持中磨砺的品格,才是真正能够冲破表面,让招生官能够“看到”你的亮点,也远比任何奖项都更能定义一个人的价值。
当申请季尘埃落定时,这些收获,会成为比录取信更珍贵的礼物。
——本期福利——
添加哈斯小助手免费领取👇
「超全面」2024-25申请季资料包
范德堡全奖录取信上没写
她撕掉了多少标签
回过头来,Mia也许从未想过,发生在好朋友身上的一段经历,会成为影响她未来人生方向的契机之一。
数年前,好朋友告诉她,家里一位男性亲戚曾经当着她的面说:“女生来例假好脏啊!”
这样毫不掩饰的偏见,在香港电影《破地狱》中也能找到共鸣 —— “女性来例假是污秽,没有资格主持破地狱仪式,会让祖师爷生气。” ,类似的说法还有女性如果在生理期,就不能上桌吃饭、不能祭祀等等。
人类正常的生理现象,怎么就被百般嫌弃呢?
带着这样的疑惑,Mia在校内外各种学科的探索之中,发现女性议题和人类发展相关的领域总能一下激发她的求知欲,随着知识的累积,心中为女性发声的微弱火苗逐渐壮大为熊熊烈焰。
她加入了Pad Project,一家致力于普及经期护理用品、消除月经污名化现象的全球性非营利组织,并凭借自身的优秀,迅速从一名普通成员成为了亚洲区的Adviser,在校内举办了多场科普经期知识的工作坊,制作并推广解释月经现象的动画视频,消除了许多同学对经期的误解,无论男女。
但要说哪两个活动最让她有所感触,那大概是在广西支教的经历和在东莞一家工厂举办卫生巾刺绣活动。
在广西,她不是“常规”的数学或英语老师,而是专注于为乡村女性传达正确的月经健康知识。而当地人刻在骨子里“月经羞耻”心理现象让她明白,她做的还远远不够,她的路还很长。
在东莞,她举办的这场再正常不过的女性健康科普活动屡遭工作人员阻拦,多次将活动宣传物料撤下,那种仿佛在对待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的嫌弃让她明白,女性面临的到底是何种困境,偏见就如同一道无形的墙,她必须更强大才能为这个世界带来些许改变。
优秀的学业成绩、长期坚持且充分展现领导力的活动、为社区贡献力量的决心和承诺,在Mia这位“六边形战士”身上都得到了充分体现。这样的她,赢得了范德堡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录取和包括UCLA和UCB在内加州大学六所分校的录取,也就不足为奇了。
她的范德堡录取信上是这样写的——“每年获得全奖录取的学生不到1%。”,而她既非美籍也不持绿卡的国际生身份,无疑让这份来自范德堡的肯定更显珍贵。
如今回望,那个为好友打抱不平的女孩已经走得很远。从倾听者到行动者,Mia用坚持写就了自己的成长故事——这份敢于打破沉默、敢于挑战偏见的勇气和执着,很难不让人动容吧。
写在最后
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从来不是终点,而是一段全新旅程的起点。
当你学会为热爱燃烧自己,这份光芒就永远不会熄灭——无论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在未来的实验室中,还是在更遥远的人生征途上。
多年后回望,或许他们早已记不清SAT考了多少分,但一定会记得那个深夜伏案修改文书的自己,记得社团活动室里和同学们的欢声笑语,记得第一次为热爱的事物拼尽全力的那份纯粹。
这些闪闪发光的时刻,才是青春最珍贵的馈赠。
对于哈斯教育理念和更多藤校规划案例感兴趣的家长可以报名4月5日-4月19日的哈斯2025全国巡讲活动,分析北京、上海、深圳各地本土录取情况,预约线下咨询/报名参与线下讲座不仅有更详细的规划案例分析,后还能免费领取HEC哈斯教育独家竞赛手册/夏校手册!
来源:留学全知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