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真快,眨眼已是春分最后一天。北方的天儿乍暖还寒,前天还零下穿棉袄,今儿28度就换上单衣。
导语:三月初六3不出,不富也安康,明日三月六,寒食逢闭日,哪3不出
时间真快,眨眼已是春分最后一天。北方的天儿乍暖还寒,前天还零下穿棉袄,今儿28度就换上单衣。
老人们已开始播种土豆,迎着初升的太阳,掐一把香椿,折一枝杨柳,兴趣盎然。
明日三月初六,民间传统的寒食节。
还记得小时候,爷爷摇着蒲扇,抿一口老茶,眯着眼慢悠悠开口:这寒食节,得从两千多年前一场大火说起喽……
那时候,晋国有个落难的公子叫重耳,带着几个忠臣四处逃命。有一回饿得两眼发昏,你猜怎么着?他身边那个叫介子推的谋士,愣是拿刀“嚓”地割下自己大腿上一块肉,煮了碗汤给主子充饥!”
后来重耳成了晋文公,要封赏当年的老臣。可介子推,却背着老母亲躲进绵山,宁肯采野菜也不领富贵。晋文公急了,听信糊涂主意放火烧山,想着逼他出来——哪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人家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柳树,怀里还揣着血书劝君王“勤政清明”。
打那以后,晋文公下令清明前三天全国禁火,只能吃冷食祭忠魂。百姓们折柳插门,蒸寒燕儿馍,连皇宫的蜡烛都得藏在铜瓮里悄悄点——这就是“寒食节”的根呐!
用爷爷的话:早年间姜子牙封神那会儿,三百六十五路神仙轮着当值。偏有那星宿轮班打瞌睡的日子,就成了“闭日”。这一天,龙不抬头,虎不睁眼,连灶王爷都揣着手打盹儿呢。
每到这天,爷爷奶奶就盘在炕头嗑瓜子、补棉裤,笑眯眯说,要等星宿神仙们倒班。
1、 不出远门
寒食闭户,清明守坟。
寒食连着清明,正是给先人添土烧纸的时候。老话说“坟头无火,子孙有祸”,你跑远了,祖宗收不着香火,咋整?
可要赶上十万火急的大事,非出不可,也谨记“游必有方”:去哪都得给爹娘留个准信儿,写明去向,并备足“三件宝”:柳枝、子推馍、艾草香囊,赶在卯时,沾着晨露出门。
2、 不出浑话
寒食无烟却有言,慎言三篓祭忠魂。
寒食节三日冷食,本是为了清心火,你偏要口吐烈火?《岁时记》写着呢,寒食吵架的人,端午得喝三碗雄黄酒泻火!明清时候,寒食节说浑话的,都得罚跪祠堂。
还有个说法,这天灶王爷饿着肚子监察人间,正窝着一肚子火没处撒,谁敢蹦浑字儿,谁就吃不了兜着走。
您要实在气得牙痒,就学介子推咬住冷馍!宋朝人打架前,就先互赠寒食饼,馍没啃完,气就消了。
3、不生火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寒食节不生火,首先,是为了祭忠烈。介子推抱柳焚身,葬身火海,晋文公懊悔交加,这才颁了禁火令,至今已沿袭2600年。
其次,旧火不灭,新火不生,如同子嗣承继香火。宋代皇宫灭旧火时,要由八十老叟执燧,八岁童男接火,寓意“薪火相传”。
最后,春雷易引发山火,春分后十五日,需禁火,以顺应自然,防火患。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急病需煎药者,可向衙门申领“急火牌”。
不过,真要破了戒,事后需往介子推庙献“赎火供”:三斤冷面、九尺柳条、一壶寒食浆。
明天三月初六,寒食逢闭日,告诉家人不出远门,不出浑话,不生火。
留下一句:吉祥安康,事事顺意,好运连连。为自己、家人、孩子祈福纳祥!
来源:南玉觅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