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迈克尔·华尔兹因操作失误,将敏感信息泄露至媒体群组,事件本属管理疏漏,却迅速被极右翼势力扭曲为“中国渗透”的阴谋论。
白宫群聊泄密事件被群嘲,华裔官员却成背锅侠?只因种族歧视?
2025年3月25日,美国白宫因“群聊泄密事件”陷入舆论漩涡。
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迈克尔·华尔兹因操作失误,将敏感信息泄露至媒体群组,事件本属管理疏漏,却迅速被极右翼势力扭曲为“中国渗透”的阴谋论。
华裔官员黄之瀚因其族裔身份遭无端指控,成为政治斗争的替罪羊。
这一事件不仅折射出美国华裔长期面临的系统性歧视,更揭示了种族主义与政治操弄交织的复杂困境。
从19世纪《排华法案》到近年“中国行动计划”,华裔群体屡屡在政治危机中被推至风口浪尖。历史与现实的重叠,再次叩问美国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美国华裔的“替罪羊”角色根植于其移民史。
1882年《排华法案》以立法形式将种族歧视制度化,将华裔劳工污名化为“威胁”,开启长达60年的排华浪潮。
冷战时期,麦卡锡主义以“红色恐慌”为名迫害华裔科学家,钱学森等学者因“通共”嫌疑遭监禁与驱逐。
21世纪以来,类似逻辑借尸还魂。
2018年特朗普政府启动“中国行动计划”,以“防范间谍”为由,对数百名华裔科学家展开调查,指控多基于捕风捉影的“关联性”而非实证。
这一计划被联邦调查局前官员批评为“种族定性”,其本质是将科技竞争异化为对特定族裔的系统性打压。
2025年的“泄密事件”再次暴露华裔的脆弱性。
尽管黄之瀚是共和党资深幕僚,其忠诚仍因族裔遭质疑。
此类指控的传播力远超事实——鲁默的帖文获数万次转发,印证了种族主义叙事的市场。
类似逻辑亦见于移民政策。
2024年美国政府试图大规模遣返华裔非法移民,却因缺乏操作可行性被质疑为“甩锅”表演。
更讽刺的是,部分被遣返者早年因美国宽松政策入境,如今却成政治博弈的弃子。
这种双重标准凸显华裔在美地位的“条件性”:经济繁荣时被默许存在,危机时则成转移矛盾的工具。
美国法律体系在保护少数族裔上存在结构性缺陷。尽管《民权法案》禁止种族歧视,但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定罪率极低。
例如,2021年亚特兰大枪击案致6名亚裔女性死亡。法律对“种族动机”的严苛举证要求,使多数案件止步于“普通犯罪”,纵容了隐性歧视。
社交媒体则放大了种族偏见。
算法优先推送争议内容,使阴谋论获得更高曝光。
鲁默的帖文正是利用“华裔=中国代理人”的刻板印象,迎合部分群体的排外情绪。
此外,政策层面如“2025计划”提议恢复“中国行动计划”,进一步将华裔科学家与国家安全对立,为制度性歧视提供合法性外衣。
美国华裔的困境,实为种族主义与霸权焦虑的共生品。
从泄密事件到遣返风波,族裔身份成为政治卸责的快捷方式。
然而,华裔群体并未沉默:Stop AAPI Hate等组织推动反歧视立法,公众人物呼吁族裔团结,学界亦通过联署抗议不公调查。
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打破“永久外来者”的叙事枷锁。
美国若继续将华裔视为“他者”,不仅背离其多元价值观,更将削弱社会凝聚力。
历史反复证明,制造替罪羊无法化解危机,唯有正视结构性歧视,方能避免重蹈覆辙。
新华社:《美国亚特兰大枪击案凶手认罪 被判终身监禁》
新华社:《不要让“中国行动计划”从历史的垃圾堆里死灰复燃》
新华社:《警惕麦卡锡主义死灰复燃》
新华社:《美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对作战计划群聊泄密事件负责》
澎湃新闻:《中美浮梦录︱1882年《排华法案》之前世今生》
澎湃新闻:《美国华裔惊了:还能这么背锅?!》
来源:会吃竹子的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