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兵部尚书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此举
一、选择题
1.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兵部尚书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此举
A.加强了地方管理 B.促进了隋朝统一
C.改善了用人制度 D.扩大了隋朝疆域
2.在中国古代,地理环境是分裂出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大江大河的阻隔。为防止由此造成分裂,巩固统一,隋朝采取的措施是
A.修筑长城 B.创立科举制 C.开通大运河 D.治理黄河
3.“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也;如其有才,虽仇不弃,魏征等是也。”材料体现了唐太宗
A.严刑峻法 B.重视农业 C.节俭治国 D.唯才是用
4.武则天的“建言十二事”,第一条就指出要“劝农桑,薄赋徭”。她掌权后颁行《臣轨》,指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忠臣之思利人者,务在劝导”。这表明武则天
A.打击敌对官僚 B.重视发展生产 C.大力发展科举 D.巩固开拓边疆
5.如表内容可用来说明唐朝的兴盛得益于
时期唐太宗时期武则天时期唐玄宗时期政治措施完善三省六部制创立殿试制度改革税制和兵制A.国家统一 B.选官方式的调整 C.开放的社会 D.制度的创新发展
6.下面两幅图片共同反映出唐朝
A.丝织业兴盛 B.民族交往频繁
C.手工业发达 D.娱乐活动丰富
7.《唐律疏议》规定:“诸犯夜者,笞二十;有故者,不坐。闭门鼓后、开门鼓前行者,皆为犯夜”;《大唐六典》要求:“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主要表明唐朝
A.统治者重视法治刑法严酷 B.商业活动有严格时间限制
C.鼓钲成为主要的经商工具 D.商业经营场所有明确界限
8.唐初,法律规定工商业者免除交纳税收,只交纳按资产规定的户税,同时严禁官员兼职经营商业;唐高祖诏令“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这些措施
A.遏制了官员贪腐行为 B.摒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D.有利于唐朝商业发展
9.在印尼海域打捞出的“黑石号”沉船上装载有6万多件唐朝瓷器,这些瓷器很多具有西亚风格的纹饰,这显然是为了迎合当时的国际市场需求而绘制的。由此可见
A.唐朝的海外贸易受阻碍 B.唐朝制瓷水平达到顶峰
C.唐朝尊重和包容外来文化 D.唐朝时的海外贸易发达
10.唐蕃分界碑中记载:“往日贞观十年,初通和好,远降文成公主入蕃。已后景龙二年,重为婚媾,金城公主因兹降蕃。自此以来,万事休帖。”这反映出唐朝
A.国力十分强盛 B.中外交流频繁
C.民族和谐交融 D.社会风气开放
11.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他先在长安太学学习,毕业后参加唐朝科举考试,历仕三代皇帝,官至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当时中国
A.科举制度对应试者没有身份限制 B.科举考试制度被日本所仿效
C.具有世界大国开放与自信的胸襟 D.吸收融合了世界各国的文化
12.翰林学士刘允章上唐懿宗(833—873)的《直谏书》中指出,老百姓有“官吏苛刻”“赋税繁多”“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等“八苦”。这说明了
A.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B.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
C.唐末社会危机的严重 D.五代十国社会环境的混乱
13.隋唐王朝不仅以博大的胸怀接纳来自西亚、中亚、南亚等地的文化,也以积极态度输出先进文明给周边国家,如新罗、日本等。材料反映出唐朝的对外交流
A.强调以中华文明为中心 B.呈现双向交流的特色
C.构建了完整的贸易体系 D.达到中国历史的顶峰
14.下表反映了唐朝的
类别诗歌书法绘画内容(部分)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名家辈出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等题材和类型广泛,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及宗教画A.社会习俗 B.中外交往 C.社会经济 D.文学艺术
15.“尝考五代之际,政治上之大患有二:曰腹心之患,即禁兵;曰肢体之患,即藩镇。”为解决“腹心之患”,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A.创设三省六部制度 B.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C.取消节度使收税权 D.设锦衣卫监视百官
16.史载,宋代帝王“日阅三卷”,以至乡童“朝诵暮弦”,时人甚至说:“人生至乐无如读书。”由此可见,宋代
A.崇文风气成为社会时尚 B.儒家思想开始受到推崇
C.地方治理重在文化教育 D.国家教育体制十分完备
17.辽宋夏金时期,契丹、党项、女真都模仿汉字创造了本民族文字。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A.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 B.汉字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C.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频繁 D.各政权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
18.下列能够反映南宋与金对峙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诗词是
A.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B.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C.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9.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下面能正确反映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A.
B.
C.
D.
20.元朝规定: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这体现行省制度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使地方官员丧失了权力
C.对后世影响深远 D.不利于管辖辽阔的疆域
二、材料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摘编自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阅读材料,选择其中两个历史事件(写出序号即可),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三、综合题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材料二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摘编自周平、李大龙主编《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制其钱谷”的举措是什么。
(2)请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元朝在西藏和台湾的边疆管理措施。概述这些措施对我国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任选一个角度提炼一个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关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四、材料题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翟《墨子》
材料二(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矣。”赵嘏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三科举敝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亦循例入政。则求读书求知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末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上下无才,国之大患也。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梁启超《论科举》
(1)根据材料一,归纳墨子有关官员选拔的观点。
(2)材料二、材料三都涉及我国历史上的什么选官制度?试根据这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积极影响。
(3)指出上述选官制度的实质,并援引材料二中的一句话加以印证。
五、综合题
24.唐宋元时期,国家在民族关系、政治制度、对外交往等方面都呈现出大国的气度。老师围绕相关内容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对比材料——见证民族关系】
材料一唐太宗时民族关系和谐。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西北各族的爱戴,被尊奉为“天可汗”。太宗还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松赞干布,开创了民族一家亲的礼制典范。
——摘编自付少振、毕研婷《礼》
(1)阅读材料一,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的作用。
材料二下面是两宋时期政权并立示意图。
(2)请写出材料二中的①②③分别代表的政权。依据示意图指出该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
任务二【史论结合——阐述对外交往】
材料三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周边国家和地区,其表现在朝鲜和日本的变化。
——摘编自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中国数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史实说明唐朝文化“大出大进”的特点。
题号12345678910答案ACDBDCBDDC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CBDBACCCA21.示例
历史事件:②⑤。
观点:我国古代杰出人物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
论述: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研习佛法,为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其口述而著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沿途的地理、历史和风俗情况,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唐朝高僧鉴真历经艰辛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传播中国的医药、书法、建筑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我国古代杰出人物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外交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也学习、吸纳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
22.(1)举措:加强对地方税收的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2)管理措施:西藏地区,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屯驻军队,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台湾地区,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管理。
作用: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和开发,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3)示例
观点:中央集权的强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论证:北宋时期,宋太祖不断加强中央集权,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大大降低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弊端,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和统一;元朝时,采取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综上所述,中央集权的强化可以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我们应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维护国家统一。
23.(1)特点:不论贵贱,选贤用能(或尚贤)。
(2)选官制度:科举制度。
积极影响: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实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印证:“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24.(1)作用:保证了民族关系的良性运行,加强了对各族地区的统辖,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2)政权:①辽;②金;③南宋。
特点: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3)“大进”: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大出”:鉴真东渡到日本传授佛法,还传播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来源:中考历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