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恰好,这个问题是W君上学时候安全教育学过的。不过总是觉得当时教员教的那些话都是没挨过炸的人总结的,听起来有一定道理,但是往往在真正爆炸来临的时候并没有太大防护性。简而言之炸不死——大概率是凭运气。
粉丝留言:
如果一定要挨炸,怎么防御这种伤害?已经具体到什么姿势的话题上了。
恰好,这个问题是W君上学时候安全教育学过的。不过总是觉得当时教员教的那些话都是没挨过炸的人总结的,听起来有一定道理,但是往往在真正爆炸来临的时候并没有太大防护性。简而言之炸不死——大概率是凭运气。
当时有这么一句口诀:“张嘴趴地侧身卧,闭眼护头别站着”,听着是不是很像那回事?咱们来逐字拆解一下。
1. 张嘴还是闭嘴?
标准答案是“必须张嘴”,爆炸冲击波传播速度高达数百米/秒,会在瞬间压迫胸腔与鼓膜。如果嘴闭着,压力无法迅速释放,鼓膜易炸裂、肺泡甚至胃肠都会受伤(专业叫“爆震伤”)。
而张嘴能让气体在口腔中形成缓冲区,起到“泄压阀”作用,降低伤害。
而真实情况是你张不张嘴在爆炸来临的时候都差不多。标准的理论提到了嘴巴是一个爆炸气流的缓冲通道,如果闭上嘴巴的时候气流就不流通,容易造成额外的伤害。但实际上用大脚趾头都能想出来,人类嘴巴的结构能承受的压力极其有限,你啵的一下呼出一口气嘴巴都会在口腔气压的作用下“漏气”发出声响,您那一口气才多大的压强呢?爆炸冲击波来临的时候对人体造成伤害还真不差那么一点压强。
2. 躺着还是站着?
安全课上说:必须躺下,最好是趴下。听起来也像那么回事——人离地越近、目标越小、被击中的概率就越低。加上趴地之后冲击波作用路径更短、反射波影响也小,甚至还有人说地面是“天然掩体”,能分担爆压。
理论没错。但你真以为自己能躺得那么利落?爆炸一声巨响,你的第一反应是发愣,其次是站着抖,最后才是扑地。如果你真能在爆炸前几秒果断趴地,那你大概率不是普通人,而是专业兵。其实,听声卧倒已经来不及了。为什么呢?如果你离爆心比较近,那么爆炸的冲击波会在你听到声音之前到达。没错,冲击波是超音速的。它会早于声音向你扑过来。真实的场景是你发现自己好像是被大卡车撞了一下双脚离地了,正纳闷为什么会这样,才听到一声巨响。
更残酷的是——你躺下了也未必就能保命。冲击波会沿着地面贴地扫过,平趴时你的内脏直接暴露在压力前缘上,一口气从嘴里喷不出来,那就从肺泡里炸出来。尤其是近炸时,趴着和平躺在某些情况下反而更容易造成横膈膜撕裂。
但为什么人会趴着呢?实际上这是一种遵循着生物本能的做法。是刻在基因里的应激反射效果。只不过人类在进化了几十万年的过程中最后几百年才出现了炸药,这样说吧,新一轮的自然选择还没有真正的筛选出更合适对应爆炸的基因。
3. 顺着还是横着?
这问题乍一听像是问睡觉方向的,实则关乎生死。教员当年说,要“横着爆炸方向侧卧”,不能正对或背对爆炸中心。理由听起来还是那么朴素动人:迎风面积小,被冲击波和破片打中的概率低,冲击波也更容易从你身体两侧“掠过去”,而不是直冲胸腔或脊柱。
听起来对吧?但问题是你永远不知道爆炸来自哪边。城市巷战、空袭、IED、燃气泄漏……这哪一个爆炸是打招呼的?更别提多点爆炸或者穿透性震荡波,角度是个什么东西,谁知道。你一倒地的时候可能想的是“离爆心远点”,结果人家补炸刚好就落你脚边。
更别说“横着”这个说法,其实本质上就是一种“物理投影优化”——你把自己当成一个需要减少受力面积的物体。这在防御系统中是对的,比如炮弹打装甲时装甲要倾斜布置、弹道帽要跳弹,但人不是装甲,人也跳不掉。你横过来顶多是少挨几块碎片、多撑半秒钟痛苦时间。而不是教员嘴里那种“增加生存概率”的神仙战术动作。
而且别忘了,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不是线性的,是球形的。也就是说,它从爆心处像吹气球一样向外扩散。这时候你横着躺、竖着站,理论上区别确实有那么一点点,但那点区别如果不足以推你从“致死”退回到“重伤”,那其实没有意义。
当然,在远爆情况下,如果你有一点判断力(比如你知道某个方向有炮声、有空投、有地雷),那么侧卧让身体最厚的部分(臀部、大腿、背部)去挡可能飞来的破片,确实能略微降低被爆炸碎片瞬间打穿胸腔或爆头的风险。这种时候“横着”可能救命。但那不是姿势起作用,是你战场态势感知能力救了你。
说白了,横着是有点用,但别迷信这玩意儿能决定你命不命。真正决定你能不能活下来的,是离爆炸远不远、有没有硬质掩体、爆心有没有直线视距这些硬核因素,不是你身子歪没歪。
4. 闭眼护头别站着
这个建议听起来最人畜无害,但其实也最容易被忽略——人类在极度惊吓下的反应是睁大眼睛四处张望,而不是闭眼等死。教员说要闭眼,是因为爆炸会伴随极强的闪光甚至是电磁辐射,近距离高爆能瞬间灼伤视网膜,特别是在夜间环境下,闪光比雷劈还晃眼。闭眼是减少短期致盲几率的最后努力,别嫌它怂。
再说护头。这个说法虽然听起来像“地震避险那一套”,但其实确实有它的道理。人不是因冲击波直接致死的唯一对象,更多是被爆炸带来的破片和坠物砸死的。你如果恰好在窗户边上、广告牌下面,或者在一个建筑结构不太稳定的老楼里,那你被炸死的方式极可能不是内伤,而是后脑勺中了一块钢筋水泥碎块。
而“别站着”则纯粹是常识。你站着,面积大、目标大,重心高,一旦被冲击波掀起来就跟一只旋转木马一样乱飞,砸地上还是幸运的,撞电线杆、窗台、他人头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肉弹道”。倒地的姿态固然不一定保命,但站着一定是最蠢的。
所以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一个基本道理,在爆炸来临的时候就像章北海说的话一样——“都一样的”。能不能活下来,这件事取决于当时身处的环境和自己的运气,和爆炸防护姿势关系并不大。反过来说,如果真的有那么一种姿势可以在炸弹的有效杀伤距离内保命,那么一战二战费那么大力气挖战壕不就是多此一举了吗?
卓越的将领会训练士兵掌握一种“战场舞蹈”,让士兵学会在战场上辗转腾挪。这样机动效率和进攻效率都会大幅度的提高——反正身怀绝技炸不死嘛。
最终你会发现诶~印度军人天下无敌了,毕竟他们出场是自带BGM有跳舞基因的。
但这可能吗?
话说回来,当年的安全教育为什么会给一群研究炸药的讲这些?最重要的其实就是图个心安。让我们这群生瓜蛋子们对爆炸没那么恐惧和害怕而已。
真不怕吗?说个故事,当年W君老爸单位销毁过期弹药,一个负责销毁弹药的大爷没有按照安全操作规范引燃导火索,在返回掩蔽墙之前一坑的弹药直接爆炸。从远处看,老头的一个棉大衣飞到天上去了,在现场就只找到了饺子馅,人一下子就从地球上消失掉了,没留下任何可以辨认的人体器官。再后来我爸单位里面就有各种灵异传说了,总是在传谁谁谁吃饭吐出个半个牙、谁谁谁穿鞋让半个牙硌了脚,最终都把半个牙指向了老邓头。
所以,当你看到那些说“只要摆对姿势,就能在爆炸中活下来”的教材、短视频、AI讲解,记得提醒自己一句话:
炸药不会管你学过什么,它只管你在哪儿,和你是不是该死了。
人类不是靠姿势防炸的,真正能防炸的,从来都只有三个字:别在场。
来源:军武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