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天水市高方村,一位来自非洲的小伙正在试穿秦腔戏服。当化妆师简单地在他的额头上画一个月牙时,秦腔中的“包黑子”形象就完成了。
在天水市高方村,一位来自非洲的小伙正在试穿秦腔戏服。当化妆师简单地在他的额头上画一个月牙时,秦腔中的“包黑子”形象就完成了。
神奇探索局的探员、“森哥”姚森来自非洲加纳。作为天水市高方村里首位国际访客,他不仅被村民们追着合影,更被热情的老乡们拉进了秦腔后台。在戏迷们的指导下,这位非洲小哥体验了戏曲秦腔。
秦腔:黄土高原上的千年摇滚
秦腔发源于陕甘一带,成熟于明清时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其高亢的声腔能穿透黄土高原,武戏中的“喷火”“打碗”绝活,堪称古代版特效大片。秦腔传统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及各种神话和民间传说,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Qinqiang Opera, originating in the Shaanxi-Gansu region and maturing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s among China's oldest forms of opera. Featuring historical, mythological and folk stories, Qinqiang Opera is listed as a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天水人对秦腔的痴迷藏在每个生活的缝隙里。田间地头站满了男女老幼,只为一睹戏班子的风采。年轻人举起手机现场就开启了秦腔直播。戏迷们直接扮好造型,张口就能来段秦腔《花木兰》。
这种流淌在血液里的热爱,让森哥在露天戏台前亲眼见证什么叫“全村追星”。台下戏迷们叫好的气势,比听一场摇滚乐还带感!
包大人的跨国“cosplay”
在后台,森哥与秦腔版包公的相遇堪称梦幻联动。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包公(“包黑子”)是一个极具辨识度的司法正义象征,黑脸造型是戏曲脸谱的艺术表达,代表刚正不阿。可以说他就是中国古代的蝙蝠侠与福尔摩斯的合体!
In Chinese culture, Bao Gong stands as a striking symbol of judicial justice. His iconic black lianpu, a type of stylized face painting foun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represents unwavering integrity.
当戏服加身,妆造完毕,森哥的戏曲DNA突然动了。来都来了,整个活儿!森哥与老艺术家们现场一字一句地学艺,开口竟是一段《铡美案》!让秦腔票友们惊呼“他就是包公!”
在体验完秦腔过后,森哥还不忘露一个绝活,京剧版《铡美案》,引得众人惊呼过瘾。
(冷知识:真实的包拯其实是白面书生,黑脸形象源自元明杂剧,为强化“铁面无私”人设而进行的艺术加工。)
这场在天水村庄里的跨国相遇,让神奇探索局的探员森哥解锁了新技能。还想看我们整什么活?评论区留言告诉神奇探索局。
点击观看
《神奇的中国》第五季
《天水之旅:秦腔探索》
看非洲探员如何扮演秦腔版包公!
↓↓↓
出品人/邢志刚
监制/柯荣谊
统筹/何娜 李畅翔
制片人/张霄
编导/刘浩
特约主持人/姚森
外联制片/马静娜
摄影 海报/张霄
运营/徐洁茹
文案编辑/刘浩 徐洁茹
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
鸣谢
中共天水市委宣传部
神奇工作室 出品
版权所有 © 2021-2025 中国日报新媒体
China Daily精读计划
每天20分钟,英语全面提升!
来源:中国日报双语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