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车”吧雷军!在科技狂奔的路上请小米汽车敬畏生命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2 11:34 2

摘要:2025年3月29日深夜,安徽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的一声巨响,让小米汽车的“速度神话”蒙上了一层阴影。

文/王德生

2025年3月29日深夜,安徽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的一声巨响,让小米汽车的“速度神话”蒙上了一层阴影。

一辆小米SU7标准版以97km/h的时速撞上隔离带水泥桩,随后爆燃起火,最终导致三名年轻乘客葬身火海。

这场事故的惨烈画面在社交平台上迅速传播:烧毁的车架、焦黑的护栏,以及家属泣血的控诉——“车门锁死,活活烧没了”。

小米的回应不可谓不迅速。4月1日,公司通报称已成立专项小组赶赴现场,提交了车辆数据,并承诺“全力配合警方调查”。

然而,公众的质疑并未平息:为何配备了NOA智能辅助驾驶的车辆未能规避施工路障?为何碰撞后车门无法及时解锁?当科技企业以“三年造车”的速度冲向市场,是否忽视了最基础的安全底线?

这起事故像一记重锤,敲响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警钟。科技可以狂奔,但生命没有重来的机会。

01

智能驾驶的“失灵”与生死26秒

根据小米官方通报,事故发生在3月29日22时44分。车辆当时处于NOA(Navigate on Autopilot)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的时速行驶。

事发路段因施工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后发出警报并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但最终仍以97km/h的时速撞上隔离带水泥桩。

从NOA发出风险提示到碰撞发生,仅有短短26秒。小米提交的行车数据显示:

22:44:24,NOA提示“前方有障碍”,开始减速;

22:44:25,驾驶员接管方向盘,制动踏板开度31%;

22:44:26,车辆转向右1.0625度,制动增至38%;

22:44:28,碰撞发生,车端Ecall(紧急呼叫系统)触发。

这些数据暴露了两个关键问题:

人机接管的“灰色地带”:驾驶员在接管后仅有3秒反应时间,而高速行驶中,人类的决策速度是否足以应对突发路况?

碰撞后的逃生机制失效:尽管小米强调车门配备机械拉手(位于储物格下方),但家属称“车门锁死”,最终导致乘客未能逃生。

一位资深汽车工程师向媒体分析:“辅助驾驶系统在复杂路况下的局限性已被多次验证。施工改道属于动态场景,现有算法难以完全覆盖。”

02

小米造车三年狂奔下的“隐疾”

从2021年官宣造车到2024年量产交付,小米仅用三年便跻身新能源赛道。截至2025年3月,SU7累计交付超20万辆,产能爬坡至“每76秒下线一台车”。然而,速度背后,隐患早已浮现:

2025年1月,宁波一名用户试驾SU7时开启“运动+模式”,与闯红灯电动车相撞,引发对激进驾驶模式的争议;

2025年3月,江苏淮安发生SU7断轴事件,被网友质疑“品控不足”。

此次事故更是将小米推向风口浪尖。业内人士指出,小米的造车逻辑与其手机业务一脉相承——依赖供应链整合与快速迭代,但汽车的安全容错率远低于消费电子。“一辆车的零部件数量是手机的十倍,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致命。”

小米并非孤例。特斯拉、蔚来等车企均曾因辅助驾驶事故陷入舆论漩涡。但不同的是,小米作为“跨界新势力”,用户对其安全性的信任更为脆弱。

03

重新定义“科技向善”

事故发生后,小米客服多次强调“机械拉手可应急解锁”,并援引用户手册内容。然而,这种“事后解释”未能平息公众愤怒。一名遇难者家属质问:“如果设计真那么完善,为什么我的孩子没能逃出来?”

这背后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共性难题:

电池安全:碰撞后爆燃与锂电池热失控直接相关,而SU7搭载的磷酸铁锂电池虽称“更安全”,但仍未彻底解决此问题;

用户教育:多数消费者对应急装置的位置和操作一无所知。小米官网显示,SU7的机械拉手需“打开储物格”才能使用,这在慌乱中极易被忽视;

监管空白:目前国内对智能驾驶系统的责任认定尚无明确法规。小米在NOA说明中标注“需驾驶员随时接管”,但实际使用中,用户往往过度依赖系统。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专家指出:“车企不能将责任推给‘用户未阅读手册’。安全设计必须直观、冗余,甚至‘傻瓜化’。”

总结

慢下来,是为了走得更远

小米SU7的爆燃事故,不仅是单一企业的危机,更是整个科技行业的镜鉴。当资本追捧“造车速度”,当营销话术强调“续航里程”和“自动驾驶等级”,我们是否忘记了,一辆车的终极使命是保护生命?

小米需要“慢”一点——慢在对安全的极致打磨,慢在对用户生命的敬畏之心。正如其公关负责人曾言:“宁停三分,不抢一秒。” 这句话,或许更应刻在造车的每一个环节。

科技可以重塑未来,但只有尊重生命的企业,才配得上未来。

来源:网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