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印痕|方寸间的千年回响:沈鼎雍篆刻艺术的当代生命力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2 12:17 3

摘要:刀笔承古韵,方寸见乾坤。乙巳新春、湖上风来,让我们以敬畏之心,邀您共赴一场跨越千年的金石之约。

名誉社长

李刚田 童衍方

顾问

吴静初 赵 熊 孙慰祖 崔志强 徐利明

郭 强 许雄志 范正红 高庆春 王宏伟 陆元峰

指导老师

沈继良 沈鼎雍 管凌 江继甚 张炜羽 蔡毅 李砚

社长

李 早

副社长

徐凤超 翁志强 李 卓 来炜烽

秘书长

来炜烽

刀笔承古韵,方寸见乾坤。乙巳新春、湖上风来,让我们以敬畏之心,邀您共赴一场跨越千年的金石之约。

篆刻,是镌刻于方寸之间的文明密码,是中华传统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融文字之美、金石之坚、匠心之巧于一体,以一刀一笔勾勒山河气象,以朱白相映传递文化精魂。正如陈振濂先生所言,篆刻艺术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厚重基因,而湖上印社的诞生,正是西泠文脉的延续与升华。我们以刀为笔、以石为纸,搭建起传承与创新的桥梁,让印学精神在交流中焕发新生。

社长李早先生曾言:"不问何所至,但问耕耘否。"湖上印社的社员们,正是秉持这样的初心相聚。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因对篆刻艺术的赤诚热爱而同行;他们以刀石对话历史,以方寸丈量文明,在传承中求索,在切磋中精进。每一方印章,不仅是技艺的凝练,更是匠心的独白,是对"金石永寿"的当代诠释。

今日,我们借网络之翼,将社员们的潜心之作呈现于方寸屏幕之间。这既是对传统的致敬,亦是对未来的期许。愿这一方方朱白印记,能让更多人触摸中华文化的肌理,感知篆刻艺术的魅力;更愿湖上印社成为一盏明灯,照亮印学传承之路,让千年金石之声,响彻时代长空。

刀石无界,匠心永传。让我们携手同行,以方寸之印,刻写文明的新章!

——湖上印社

沈鼎雍 西泠印社社员 湖上印社学术顾问

西泠印社社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上海觉群书画院画师

上海书画院画师

上海十方画院画师

海上印社社员

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

上海中国书法院篆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协会会员

香港书法家协会港外会员

出版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文字与佛像合一篆刻集

《中国篆刻百家 ——沈鼎雍佛像百印卷》

《一担斋藏印——沈鼎雍卷》

《沈鼎雍敬造佛像印选》

《沈鼎雍书画篆刻作品集》

另有篆刻、书法、绘画作品及数十篇篆刻论文发表于《书法报》、《美术报》、《书法导报》、《中国文化报》、《美术大观》、《篆刻》、《中国书画》、《书与画》、《中国书法通讯》、《艺术博览》、《西泠•艺林》等数十种专业报纸杂志。

梅花小寿一千年 西泠印人沈鼎雍刊 36mmx36mm 寿山石

千秋万岁 42mmx49mm 牙质

夫妻夜语甲辰元月沈鼎雍刻于海上千佛草堂 55mmx55mm 老挝石

观自在菩萨 15mmx71mm 牙质

肖形印 佛陀

肖形印:佛像

肖形印:佛陀

清凉世界

视觉醒

古荡

桃花源

艺精品自高

宝和祥

西泠公益行

心中有景满眼春色

闲云野鹤

乐此不疲

张旭藏书

朋友有信

一九三三老场坊

戏曲肖形印:武生

戏曲肖形印:西厢记

戏曲肖形印

戏曲肖形印

扇面《戏曲·鼓乐》53cmx31.6cm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篆书·一朝百岁七言联140cmx70cm 一朝喜结千年爱百岁不移半寸心

宣纸油彩《求爱》70cmx70cm

宣纸油彩《伎乐横笛》70cmx70cm

宣纸油彩《择婿》70cmx70cm

在数字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一位七旬艺术家的工作室仍能听见刻刀划过青田石的清响。西泠印社社员沈鼎雍先生,这位被誉为“佛像印当代传灯者”的金石大家,正以刀为笔,在方寸印面上续写着东方美学的当代传奇。

近几年来,沈鼎雍的创作呈现出“破壁”之势。他早年积累的千余方佛像印,在短视频平台化身流动的视觉诗篇:腾讯视频中,他示范佛像肖形印的刀法如禅舞,5分53秒的创作过程被千万网友誉为“石上芭蕾”。这种跨越媒介的转化,恰似他将汉画像砖的斑驳转化为印面的时空皱褶——在《翠积堂》印中,鸟虫篆的线条与陶瓷印坯的柔韧相遇,让传统印学在数字时代绽放出元宇宙般的多维可能。

“艺术假设”理论是沈鼎雍近年反复强调的创作哲学。他在2023年创作的生肖系列中,将疫后时代的集体情绪编码为符号:鼠印不再囿于“四害”的刻板印象,而是通过夸张的须爪比例,将焦虑转化为力量感的视觉隐喻。这种创作思路与王丹提出的“印化设计”理论形成跨时空对话——两者皆主张从画像石、瓦当中提取基因片段,在印面上进行美学重组。正如其《石缘》印中,圆朱文的婉转与寿山石的肌理碰撞,让“金石气”与“烟火气”达成微妙平衡。

沈鼎雍的艺术版图近年持续扩张:他将戏曲人物印镌刻于朱砂壶,让《牡丹亭》的水袖在茶香中流转;与收藏家合作的“砖印创作计划”,把汉代刑徒砖的沧桑转化为当代装置艺术。这种跨界并非简单的形式嫁接,而是基于对传统语法的深度解码——正如他在上海首届篆刻展上展示的戏曲人物印,既保有汉代画像石的浑朴,又融入现代戏剧的抽象构成,形成独特的“时空折叠”效果。

面对Z世代审美,沈鼎雍团队探索出“微痕传播”策略:将印章局部放大百倍,让观者透过手机屏幕触摸刀痕的呼吸节奏。其弟子在直播中演示的“裂变印”技法,借鉴夏宇的创新理念,通过数字化裂变效果,使传统印章在社交媒体上化身动态艺术。这种传播智慧,恰似他早年提出的“留白即通道”理论——在信息过载时代,篆刻的凝练之美反而成为治愈视觉疲劳的良药。

在沉香产业寻求文化赋能的今天,沈鼎雍的艺术实践给予重要启示:传统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可编程的文化基因。当他的刻刀在2024年新作《遇兔呈祥》中划出第一道弧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生肖图腾的当代演绎,更是一个古老艺术门类在数字文明中的华丽重生。这种重生,让每个刷着短视频的现代人,都能在指尖滑动间邂逅文明的体温。

来源:丹青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