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艺术的宇宙广袤无垠,无数艺术家在这片天地中探索前行,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精神内涵,为艺术长河增添熠熠光辉。张录成先生便是其中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杰出艺术家,他的大写意狂墨西行之旅,恰似一场跨越时空与心灵的深度探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大写意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无限潜能
艺术的宇宙广袤无垠,无数艺术家在这片天地中探索前行,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精神内涵,为艺术长河增添熠熠光辉。张录成先生便是其中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杰出艺术家,他的大写意狂墨西行之旅,恰似一场跨越时空与心灵的深度探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大写意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无限潜能。
▲张录成作品《生命》2021
214×1096㎝ 宣纸
▲张录成作品《古木寒光》2007
136×377㎝
▲张录成作品《煌煌辟晨曦》2010
144×365㎝
中国绘画的历史长河蜿蜒流淌长达5000年,从远古时期陶器上质朴的纹饰,到先秦青铜器上神秘的图案,绘画就已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达形式出现,开启了华夏艺术的序章。历经秦汉的雄浑大气,绘画在表现题材和技法上不断拓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盛行,绘画开始承载更多精神寄托,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的提出,奠定了中国绘画注重神韵的基础。
▲张录成作品《古道雄风》2011
120×500㎝
▲张录成作品《风暴》2022
97×179㎝
隋唐迎来中国绘画的繁盛,阎立本人物画的精湛写实、吴道子“吴带当风”的飘逸豪放,展现出大唐的盛世气象。大写意作为中国画至关重要的表现形式,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它将草书笔法融入绘画创作,高度注重主观情感的抒发,对创作者的要求极为严苛。创作者不仅要有扎实深厚的书法功底,还需具备丰富的文化阅历,能够在笔墨技巧中融入激情与意趣。从唐代以泼墨技法声名远扬的画家王洽,到明代开创大写意艺术首个高峰的徐渭,再到清代将大写意自由抒写精神进一步发扬的八大山人、石涛等,大写意艺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传承、演变、发展。
▲张录成作品《雪山神骏》2005
144×365㎝
▲张录成作品《天马行空图》2005
141×363㎝
张录成先生精准而深刻地把握了大写意艺术的核心精髓,其作品以重墨粗笔、自由挥洒为鲜明特征,构建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大气势”“大境界”“大格局”。在他的画作里,笔墨不再是简单的线条与色彩组合,而是成为情感宣泄的出口、精神寄托的港湾。每一笔触都蕴含磅礴力量,每一抹墨色都流淌诗意,让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能深切感受到艺术家内心的激情与豪迈。这与庄子所倡导的“逍遥”精神有着内在呼应,不拘泥于传统绘画的形式束缚,以自由不羁的笔触展现内心的艺术世界,追求一种超越世俗规范的艺术表达。
▲张录成作品《奔向新时代》2018
200×427㎝
注:2018“一带一路”白水汉字发布仪式,张录成在仓颉庙内现场主题创作巨幅
张录成先生的西行之旅,成为他艺术创作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古丝绸之路上的胡杨、骆驼、马、牛等自然物象,成为他笔下的主角。这些生灵在广袤大漠、无垠草原等艰苦环境中顽强生存,它们展现出的坚韧、勇敢和自由精神,深深触动了张录成先生的心灵。
▲张录成作品《古道佛光》2010
96×178㎝
▲张录成作品《高昌驼影》2010
96×179㎝
在他的作品中,骆驼被赋予深沉、坚毅、悲怆而又超然、执着、热烈的特质,它们在风沙中艰难前行的身影,宛如生命在逆境中不屈抗争的生动写照。胡杨则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造型,展现出历经沧桑却依然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这些作品不仅生动描绘出自然的壮美景观,更深刻表达了艺术家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由的向往。庄子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张录成先生在创作中,将自己与这些自然生灵视为一体,深刻体悟它们的生命状态,借由画笔展现出自然万物的蓬勃生机,体现出对自然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张录成作品《黎明》2019
125×245㎝
▲张录成作品《塔克拉玛干野驼》2000
188×498㎝
张录成先生的大写意作品,并非单纯对自然物象的描绘,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解读与阐释。他立足华夏5000年文化脉络,融合丝路精神,将大写意艺术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使作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精神。
▲张录成作品《胡杨赞》2021
注:2021-5-15张录成在尼山圣境,为2021“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活动创作主题巨幅作品
在胡杨,骆驼等系列作品中,能清晰看到艺术家对群生万物的关怀与尊重。他通过艺术手法,生动展现生命的平等和多样性,呼吁人们善待自然、尊重生命。庄子的思想中充满了对万物平等的认知,不因其大小、贵贱而区别对待。张录成先生的创作理念与之契合,在作品中展现出对世间所有生命的尊重,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倡导一种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同时,作品也反映出当下大写意绘画创作在突破传统笔墨语言、绘画境界和绘画美学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体现出艺术家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品质。
▲张录成作品《霜飞亦然》2019
“群生·万象”这一主题,不仅体现在作品描绘的自然物象层面,更体现在艺术表达和心灵共鸣的维度。张录成先生的大写意作品打破传统绘画的固有界限,将书法、绘画、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机融合,创造出全新的艺术语言。
▲张录成作品《过香积寺》2021
这种创新的艺术语言跨越时空限制,能让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层次的观者产生心灵共鸣。当观者站在他的作品前,仿佛能真切感受到艺术家内心的激情与力量,能与作品中的生灵一同呼吸、一同奔跑。庄子曾讲“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艺术作品便是艺术家表达内心意趣的载体,张录成先生通过作品传递出对生命、自然的感悟,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能心领神会,达到一种超越语言的精神沟通,这正是艺术的核心魅力所在,也是张录成先生大写意狂墨西行之旅的重要价值体现。
▲张录成作品 2020
杜甫《登高》 王维《过香积寺》 贾岛《松下问童子》
装裱尺寸:237.5×130.5㎝
张录成先生的《群生·万象》大写意狂墨西行录,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艺术盛宴,也是一次发人深省的心灵洗礼。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精神内涵,充分展现大写意艺术的无限魅力与广阔前景。在未来的艺术发展道路上,相信张录成先生会继续探索创新,为艺术领域带来更多佳作。后续还可深入研究其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以及对当代艺术创作理念的拓展作用等方向。
张录成(汉族1958年),当代中国画坛著名大写意书画艺术家、文化学者、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张录成生长在丝绸之路重镇酒泉,在新疆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从事美术创作,期间先后在中央美院、中国画研究院(现中国国家画院)、北京大学等艺术院所学习,2005年后在北京工作定居。
张录成花鸟、人物、山水俱擅,书法于魏晋、唐宋、明清下过大功夫。他立足于中国书画同源的传统,以古丝绸之路上的胡杨、骆驼、牛、马为表现对象,通过对丝路文化多年来的深入研究,探索出了表现丝绸之路苍茫、博大、雄浑、悲壮的笔墨语言。他以重墨粗笔的自由抒写,创作出了群体意象的全新图式,形成了独特的丝路大写意绘画风格,既实现了传统笔墨语言、传统绘画境界、传统绘画美学的突破,又反映了当下大写意绘画创作的状态,表现出了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
来源:广州艺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