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间三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时。” 清明前夕,暖阳如细碎金箔,洋洋洒洒倾落在广袤大地,唤醒每一寸土地的蓬勃生机,恰如诗中所云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路旁柳树似温婉女子,柔顺长发随风轻舞,嫩绿叶芽如发间闪烁的碧玉簪子,真可谓 “风微帘幕
清明祭祀怀先祖
“人间三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时。” 清明前夕,暖阳如细碎金箔,洋洋洒洒倾落在广袤大地,唤醒每一寸土地的蓬勃生机,恰如诗中所云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路旁柳树似温婉女子,柔顺长发随风轻舞,嫩绿叶芽如发间闪烁的碧玉簪子,真可谓 “风微帘幕清明近,花落春残” 。极目远眺,麦苗像绿色海浪层层叠叠,一直蔓延至天地尽头,微风拂过,泛起粼粼绿波。一片片连翘花,迎着微风欢快地吹起金黄小喇叭,奏响春的赞歌,处处洋溢着欣欣向荣的气象,让人不禁想起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描绘的这般春日盛景。
我与二叔、三叔、五叔,肩扛铁锹,手拎装满祭祀用品的竹篮,沿着蜿蜒曲折、被青草簇拥的小路,缓缓向塬上前行。这条路承载着无数过往,每一步都踏在记忆辙印上,在这清明时节,心中满是对逝去亲人的深切缅怀。此时,“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的诗句在心头回响,恰如其分地描绘出此刻心境与眼前景象。
抵达祖坟,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座荒草覆盖的土堆,静静伫立,仿若沉睡的长者。这里长憩着家族先祖,虽眠于地下,我深信其英灵护佑子孙平安昌盛。岁月流转,风雨侵蚀,土堆上荒草肆意生长,诉说着悠悠往事。我们手持铁锹,小心翼翼清除坟上杂草,每一个动作都饱含对先辈的敬重。随后,一锹一锹给坟的四周培上新土,新土带着大地温度与生机,仿若为祖先安息之所添上温暖守护。
爷爷、奶奶和父亲的坟头,弟弟当年用心栽种的柏树已枝繁叶茂。翠绿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恰似点头欢迎远道而来的后辈。看着这柏树,不禁想起古人以松柏象征长寿与坚韧,在清明祭祀之地栽种柏树,寓意对先辈的怀念与敬意如松柏般万古长青,就如古诗中对松柏气节的歌颂一般,坚毅且永恒。
依照清明传统习俗,我们依次在坟的灌木枝上挂满寄托哀思的白纸,宛如白色蝴蝶在风中颤动,将对亲人的无尽思念具象化。在古代,人们认为这些白纸就如同写给祖先的信件,承载着后人对先辈深深的眷恋与追思。我们又在每个坟头郑重压上正方形白纸,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坟头压纸意味着坟茔有后人祭扫,也象征给地下亲人送去房屋和钱财,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安居。正如先辈们珍视亲情,在生活中重情重义,这些传统习俗便是这种情感的延续。此时,“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的画面与眼前场景重合,更添几分哀思。
在准备祭祀用品时,我们还遵循着另一传统,制作了青团。这青团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周朝,传说晋文公重耳为纪念介子推,规定寒食节期间百姓不得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于是人们便想出用艾草汁和糯米粉制成青团,便于携带且冷食也美味。青团那翠绿的色泽,恰似这春日里蓬勃的生机,也寄托着我们对先辈的追思。奶奶在世时,每逢清明总会早早起来,采摘鲜嫩的艾草,精心制作青团。她制作的青团软糯香甜,每一口都饱含着对家人的关爱,如今我们传承这一习俗,亦是对先辈勤俭持家、关爱家人传统的延续。
我们手持点燃的香,面向祖先坟茔深深鞠躬,默默诉说思念与牵挂。眼前跳跃的火光,让思绪飘回儿时听父亲讲起的清明典故。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饥寒交迫,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煮汤救主。后来重耳复国,论功行赏时却遗漏了介子推。介子推淡泊名利,背着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醒悟后,亲自带人去请,可绵山险峻、林深难觅,有人出馊主意,三面放火企图逼出介子推,大火熄灭后,却发现介子推和母亲抱树而亡,在树洞里找到血书,写着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悲痛万分,为纪念介子推,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且寒食节的后一天便是清明节 。介子推这般忠义之举,恰似家族先辈们在生活中坚守家族责任,默默为家庭奉献的真实写照。爷爷为了家庭生计,不辞辛劳扎根土地;奶奶热心帮助邻里,重情重义,都是对这种忠义、善良质朴品质的传承。
又忆起清明最初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古代劳动人民便开始春耕春种,“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的农谚流传至今,这是先辈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也彰显着吃苦耐劳、勤劳耕作的传统。那时,每逢清明,家中长辈总会带着子孙在田间劳作,将种子播撒进土地,期盼收获,正如爷爷一生扎根土地,用勤劳养活全家,这般传承从未中断。爷爷的勤劳,如同先辈们顺应时节、辛勤耕耘一样,为家族的生存与发展默默付出,用汗水浇灌着生活的希望。
依照习俗,我们折下嫩绿的柳枝,轻轻插在坟头。这一传统据说源于纪念 “教民稼穑” 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也有说法是为了驱邪祈福。在古代,折柳送别蕴含着惜别与祝福之意,此时将柳枝插在坟头,象征着家族情感的延续。先辈们珍视亲情,无论是家人间的关爱,还是对邻里的友善,都如这柳枝一般,虽轻柔却坚韧,传递着温暖与力量。嫩绿的柳枝在微风中轻摇,为肃穆的坟茔添了几分生机,恰似先辈们虽已离去,却留下无尽的精神财富,庇佑家族延续,正如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所感叹的,在这清明之际,更觉生命传承与先辈精神的珍贵。
清明还有踏青的习俗,古已有之。人们在这万物复苏的时节,走出家门,亲近自然。我们在前往祖坟的途中,欣赏着路边的美景,何尝不是一种踏青。先辈们在劳作之余,也会在清明时节带着家人漫步于田野间,感受自然的美好,放松身心,同时也借此机会教导子孙认识自然、敬畏自然。这踏青习俗不仅是对自然的热爱,更是家族情感交流、传承生活智慧的契机。
随着祭祀用品被点燃,熊熊火光跳跃闪烁,在那光影交错之中,我仿若产生了幻觉,隐隐约约看到爷爷、奶奶、父亲正慈祥地望着我们。记忆如潮水般汹涌袭来,爷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扛着锄头走向田间,无论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凛冽,他都在那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用勤劳的双手养活了一大家子人,那被岁月刻满皱纹的脸上写满了吃苦耐劳。奶奶则总是在昏暗的灯光下,戴着老花镜为家人缝补衣物,她一生节俭,衣服总是缝缝补补,孩子们穿了一年又一年,她对邻里慷慨相助,哪家有困难她都热心帮忙,善良质朴的品质赢得了全村人的尊敬。
父亲曾是乡村初中的语文教师,他对工作满怀热忱,每天总是最早到达教室,最晚离开教室。为了给学生们呈现生动有趣、知识丰富的课堂,他常常备课至深夜,查阅大量资料,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在他的努力下,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热爱文学、成绩优异的学生。他不仅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还十分重视对孩子们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组织各种文学活动,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在家庭中,父亲更是将重视教育的理念贯彻到底。他深知知识的重要,为了让我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他省吃俭用订阅各种书报杂志,摆满家中的书架。闲暇时光,他总会与我们围坐在一起,分享书中的精彩内容,引导我们思考人生。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我们从小便对知识充满渴望,养成了热爱阅读和学习的好习惯。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父亲英年早逝,这让熟悉他的人都陷入了悲痛之中。他的离去,是学校的一大损失,更是我们家庭难以承受之痛。三邻五村的人无不扼腕叹息,怀念他的敬业精神、他的善良为人。他在短暂的生命里,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对家庭的责任,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榜样。
亲人们在世时的场景,如潮水般瞬间涌上心头,那些一起度过的欢乐时光、那些谆谆教诲,此刻都变得无比清晰。我的泪水再也不受控制,像断线的珠子一般,簌簌地从腮边滚落,恰似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所描绘的那般哀伤,这一刻,我深刻地体会到,清明祭祖上坟,绝非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是一场与祖先跨越时空的深情交流,是我们怀念他们最为真挚且美好的方式。
清明,这一古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底蕴与家族传承。流传至今的种种习俗,无一不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它们犹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一代又一代的子孙紧紧相连。我们作为后人,有责任、有义务将先辈们吃苦耐劳、善良质朴、勤俭持家、重视教育等优良传统传承发扬下去。如今,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拼搏,像爷爷一样吃苦耐劳,为生活奋斗;如奶奶般与人为善,积极帮助他人;传承父亲重视教育的理念,培养家族的下一代。我们相信,只要坚守这些传统,家族定能更加繁荣昌盛。
一个家族的繁衍绵长,离不开先辈们的福泽庇佑,更离不开子孙后代对传统的坚守与对家风的传承。在这清明时节,与逝去的亲人对话,那种神圣庄严之感,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更加珍视家族的延续与亲情的永恒。
在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我们结束了此次上坟之行。鞭炮声在空旷的塬上回荡,似乎在向祖先宣告我们的到来与离去。我们缓缓转身,踏上归途,心中满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同时,也在心底默默祝愿逝去的亲人,在那遥远的彼岸能够平平安安,和和美美。愿这份跨越生死的思念与牵挂,在岁月的流转中,永不褪色,正如清明时节年年如期而至,对先辈的缅怀与传承也将岁岁延续。
来源:一轮明月皎洁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