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密植滴灌技术:如何实现节水又增粮?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2 13:43 2

摘要:当前,我国玉米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产量稳步增长。然而,玉米种植过程中普遍存在用水量大、肥料利用率低、产量增长缓慢等问题,尤其是在水资源匮乏的地区,玉米种植面临着巨大的用水压力。因此,研究和发展节水增粮技术对于改善玉米种植现状、提升产量具有重要作用。玉米密植滴灌节

当前,我国玉米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产量稳步增长。然而,玉米种植过程中普遍存在用水量大、肥料利用率低、产量增长缓慢等问题,尤其是在水资源匮乏的地区,玉米种植面临着巨大的用水压力。因此,研究和发展节水增粮技术对于改善玉米种植现状、提升产量具有重要作用。玉米密植滴灌节水增粮技术是一种通过精密控制灌溉系统,将水肥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实现精确灌溉和施肥。同时,可以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和土壤条件进行灵活调整,确保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都能获得充足的水分和养分。密植技术通过提高作物种植密度,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光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现增产目标。

1. 种子选择及处理。选择经国家或省区市审定通过(或引种备案) 的品种,确保种子质量和适应性。在本地区已连续种植3年,生育期适宜并表现优良的耐密、抗倒、高产、适宜机械精量点播和机械收获的品种,如“粮丰1号”“R1831”“利单771”等。种子水分≤13%、纯度≥97%、净度≥99%、发芽率≥93%。对于地下害虫严重或者有土传病害的地块,建议进行二次包衣,提高种子的抗病性和抗虫性。

2.精准耕整。据土壤情况(如沙性、壤土或重壤土) 确定翻耕后的晾晒时间,然后进行整地。建议每隔3~4年进行一次土壤深翻或深松,深翻深度不低于30厘米,深松深度不低于35厘米,以合理构建耕作层。结合整地,每亩(667平方米) 施入腐熟农家肥3000千克。整地要求达到“齐、平、松、碎、净、墒”的标准,确保土壤上虚下实,虚土厚度不超过5厘米。

1. 种植模式。采用宽窄行种植,大行距设定为70 厘米,小行距设定为35~40厘米,株距为20厘米,每亩种植5800~6500株,滴灌带铺设在窄行中间位置,1条滴灌带可以浇灌2 行玉米。滴灌带浅埋于窄行内,埋深3~5厘米,主要起固定毛管作用。

2. 机械播种。利用配备导航系统的单粒精量播种机进行播种,一次性完成播种、施种肥、铺滴灌带等作业。播种深度为3~4 厘米(沙土地为5~6厘米),种肥施入种子侧下方5~8厘米处。作业速度控制在8~10千米/小时,避免超速播种影响播种质量。

3. 种肥同播。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采用种肥异位同播技术,减少种肥用量,实现肥料后移追施,防止玉米生长中后期脱肥减产。肥料选择三元复合肥(15∶15∶15),每亩施入12千克。

1. 建设水肥精准调控。在构建水肥精准调控系统时,首要考虑本地井灌区的水源条件和供水能力,因地制宜地选择和安装井泵设备,确保供水稳定性和覆盖范围。遵循每台井泵覆盖约100亩土地的标准,确定井泵功率并配备相应增压水泵配电柜和压力保护装置。为确保灌溉水质纯净度,配备两级过滤器的过滤器系统,减少人工维护频次,提高工作效率。建设水肥一体化施肥装置,满足不同区域灌溉和施肥需求,并安装压力流量监测设备及系统管控软件,实现远程监控和智能化管理。根据种植区域情况,科学地铺设输水主管道以及田间滴灌干管、支管和毛管。毛管与作物种植行平行,支管控制1 个灌水单元,实现精准补水和施肥。

2. 播后滴灌。玉米出苗整齐度直接关系到后期成穗率,是玉米产量提升的关键。玉米播种后48 小时内滴灌出苗水,每亩滴水10~30立方米,通过均匀掌握苗期灌溉水量,提高玉米出苗整齐度,确保出苗率在96%以上,实现一播全苗,苗齐苗壮,打好丰产基础。

1. 查苗补苗。从玉米顶土开始到全部出苗期间,需要下地巡查,特别是在出苗后的3~5天,应每天查苗,确保及时发现缺苗情况。发现缺苗及时补种,补苗应坚持“早补、补壮、补同品种”的原则,即尽早进行补苗,选择健壮的幼苗进行补植,并且补植的幼苗应与原品种相同或相近,以保证田间玉米生长的一致性。

2. 水肥管理。坚持水肥耦合、科学配比、精准调控、节水增效的原则,实现水肥资源的高效利用。玉米拔节至吐丝期一般需要滴水和施肥2次,在7~8展叶期,每亩滴水20~25立方米,施三元复合肥(15∶15∶10)8千克;在11~12 展叶期,每亩滴水20~25立方米,施三元复合肥(15∶10∶10)7千克;玉米灌浆阶段滴灌施肥2次,吐丝后5~8天,每亩滴水20~30立方米,施三元复合肥(15∶5∶10)6.5千克;吐丝后25~35天,每亩滴水15~20立方米,施尿素2千克。先滴清水10 分钟,然后通过水肥一体化装置施用液态肥料。

3. 化学调控。玉米化学调控方法旨在通过喷施化学调节剂来优化玉米的生长结构,提高抗倒伏能力和产量。玉米6~8 展叶期是进行化学调控的关键时期,此时化控可以壮根壮秆,降低穗位以下节间长度。玉米10~13展叶期,若前期未进行化控,此时为补充化控的时期,可缩短穗上节间长度。每亩用30%胺鲜·乙烯利水剂20~30毫升,对水30~40千克后混合均匀喷雾。

4. 病虫害防治。玉米苗期主要防治灰飞虱、二点委夜蛾、黏虫、蓟马等害虫,每亩用25% 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克+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50毫升,对水100千克喷雾防治。穗期玉米易发生锈病、纹枯病等病害以及夜蛾类、蚜虫、叶螨等虫害,可采用统防统治方式,开展玉米“一防双减”,一次喷施杀虫、杀菌混合药剂,防治多种病虫害。在锈病发病初期喷施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防治,连喷2~3次。纹枯病每亩用20%井冈霉素水溶粉剂100毫升,对水50~60千克喷洒防治,需连喷3~4次。黏虫每亩用1.5%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15毫升,对水30千克喷施防治。玉米螟每亩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 毫升,对水30~40千克喷雾防治。蚜虫每亩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50毫升,对水50千克喷雾防治。

5. 杂草防治。播后苗前每亩用42%异丙·丁·莠悬浮剂或40%异丙草·莠悬乳剂或42%甲·乙·莠悬乳剂200~250毫升进行地面封闭处理,也可在玉米5~6 展叶期进行茎叶喷雾除草。

当玉米籽粒黑色层出现,果穗下部籽粒乳线消失,籽粒变硬、角质明显而有光泽时,是收获的适宜时期。硬粒种子手掐时应无凹痕。采用机械进行收获。收获的玉米应存放在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避免受潮、发霉或遭遇虫害。

来源:农村新技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