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的人们,如果早点看到古人这张图,哪会走这么多弯路?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8 17:23 2

摘要:自古以来书法就备受推崇,现代社会人们对书法依然深爱有加。然而,随着书法的实用性降低,学习书法的目的、路径、方法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自古以来书法就备受推崇,现代社会人们对书法依然深爱有加。然而,随着书法的实用性降低,学习书法的目的、路径、方法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目前,书法教育是一个很大的短板。因为书法是实用书写的升华,包含历史、哲学、文化、审美等诸多方面的要素,所以迄今为止没有一套标准的书法教学素材。我们唯一能够遵循的是前人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

学习书法首先要对书法有所认识,然而认知是从实践中来的,也就是说,只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得到正确的认知。从历代书论来看,学习书法大多是言传身教,能够把学习书法的顺序和每一个阶段的重点列的明明白白的是元朝郑杓《衍极》当中记载的“学书次第图”。

元朝郑杓《衍极》当中记载的“学书次第图”

从郑杓的这张“学书次第图”可以看出,他主张学书法要从大楷入手,先学大楷再学中楷,将大楷和中楷作为学习书法的基础性训练。

8~10岁,大楷,颜真卿《大唐中兴颂》《东方朔画赞》、宋朝蔡襄《万安桥记》。

11~13岁,中楷,欧阳询《九成宫》《虞恭公碑》《姚恭公墓志》、王羲之《佛遗教经》。

唐拓颜真卿《大唐中兴颂》

这一阶段学习结束以后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学习小楷、行书和草书;二是学习篆书、古篆和八分。也就是说,学习书法要么走行草书的路线,要么走篆隶的路线,鱼和熊掌难以兼得。但是楷书是两者共同的基础。

如果你对行草书感兴趣,那么你第二阶段的学习内容如下:

14~16岁,小楷,钟繇《宣示表》《戎路表》《力命表》王羲之《乐毅论》《曹娥碑》。

17~18岁,行书,王羲之《兰亭序》《开皇帖》

19~20岁,行书,王羲之《圣教序》褚遂良《阴符经》王献之帖。

21岁,草书,《急就章》。

22~24岁,草书,王羲之帖。

25岁,草书,张旭,怀素帖。

王羲之小楷《孝女曹娥碑》

如果你未来的发展是篆隶,那么你的学习顺序就应该是这样的:

13岁,篆书,《琅琊》。

14~15岁,篆书,《峄山碑》。

16~17岁,篆书,《泰山碑》张有、周伯琦、蒋冕篆书。

18~20岁,古篆,《石鼓文》。

21~23岁,古篆,《钟鼎文》。

24岁,隶书,《泰山碑铭》《景君碑》。

25岁,隶书,《鸿都石经费凤碑阴》。

金文《散氏盘》

按照图例,书法的临摹学习到25岁就基本结束了。接下来就是实际应用的阶段,或者把临摹学习的成果,融汇到自己的书写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书写风格。当然在以后的书法实践和道路中反复临摹古人的碑帖是必不可少的,这有利于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形成既符合书法固有的审美趣味具有自己独特风格效果。

汉章帝刘炟《洛神赋》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张“学书次第图”的后面有这么一段注解,第一句话是“此图所限年数止为中人设耳。”也就是说,每一个阶段的学习时间是为中等天赋的人设计的,如果你天赋异禀,完全可以不按照这个时间顺序来学习,十年时间就可以学成。第二句话是“盖书本童子之学。”也就是说,读书写字是基础性的,够用即可,如果过于沉迷其中,古人便有“丧志之戒”。中国唐代把书法作为选拔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而颜真卿的先祖言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到“书不必过精”。这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事了。

宋高宗赵构行书《赐岳飞批剳卷+手敕》

必须强调的是,从今天看来我们学习书法的条件远远好于古人,因为古代没有这么多现代化的媒体传播渠道,也就是说古人根本不像我们能够见到这么多的碑帖,古人学习书法的范本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说这张“学书次第图”所展现出来的学习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思路。

赵孟頫临集王羲之《圣教序》

现代人学习书法更多的是对古典文化的推崇与传承,当然也有人把它作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方法,还有人把它作为儿童教育的一种途径。不管怎么说书法都是一座挖掘不尽的宝藏,它丰富了人们的知识,滋养着我们的品格,他给我们注入了优秀的精神力量。

谢谢阅读!

来源:美哉书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