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岁李嘉诚大翻车,“恶果”已经开始显现?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1 20:40 2

摘要:三天内港澳办三次点名,五大媒体连发质问,228亿美元出售巴拿马运河港口的商业决策,正像一柄回旋镖扎向这位商业巨擘的脊梁。

香港中环的摩天大楼里,97岁的李嘉诚或许正凝视着维多利亚港的浪涛。

这位曾经被奉为“商业教父”的华人首富,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在鲐背之年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舆论风暴。

三天内港澳办三次点名,五大媒体连发质问,228亿美元出售巴拿马运河港口的商业决策,正像一柄回旋镖扎向这位商业巨擘的脊梁。

事情要从今年3月那笔震动全球航运界的交易说起。

李氏家族掌控的长和集团,将经营26年的巴拿马运河港口群打包卖给美国财团。

这个看似普通的商业行为,却因巴拿马运河的特殊地位成为全球焦点——这条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黄金水道,每年承载着全球6%的贸易量。

美国企业获得港口控制权后,不仅可能导致中国外贸每年增加10亿美元运输成本,更让美军航母获得直抵太平洋的战略跳板。

当中国正在拉美布局“一带一路”港口网络时,李氏这步棋下得令人脊背发凉。

巴拿马运河管理局数据显示,中国已是运河第二大用户,每年约有6000艘货轮经此往返。

美方若在关键时刻掐断中国商船优先通行权,无异于在太平洋贸易链上架起隐形锁链。

更讽刺的是,就在李氏套现离场的同时,华为正将每年20%的营收砸向科技研发,任正非那句“除了胜利,我们已无路可走”的宣言仍在业界回荡。

香港《大公报》的五连质问撕开了华丽财报下的疮疤:当国家战略与商业利益冲突时,顶级企业家该扮演什么角色?

翻看李氏商业版图,从英国电网到加拿大石油,从新西兰电信到澳洲天然气,这位“买下半个英国”的商人始终奉行“在商言商”的法则。

但这次涉及国际战略要冲的交易,让精明的商业算计撞上了民族大义的红线。有航运分析师测算,美国若利用港口优先权对中国货轮加征“过路费”,相当于在太平洋竖起一道无形关税壁垒。

历史总是充满黑色幽默。上世纪90年代,李氏在内地低价囤地时,曾公开表态“爱国爱港是商人本分”。

如今对比宁德时代将电池工厂建到匈牙利支持中欧班列,比亚迪拒绝外资收购坚守新能源汽车赛道,李氏家族这波操作显得尤为刺眼。

更值得玩味的是,被美国制裁的大疆无人机创始人汪滔,至今坚持将研发中心留在深圳,而李氏儿子投资的东南亚电信项目,却屡屡传出配合美国情报部门的消息。

巴拿马运河管理局前官员透露,当年中国远洋集团曾试图竞购这些港口,但最终败给报价更高的美国买家。这让人不禁想起李氏的名言“商人的最高道德就是赚钱”,但当这种哲学撞上国家核心利益,香港街头茶餐厅里已有退休海员拍桌怒骂:“李超人变李跑跑!”

更残酷的现实是,美国军方2023年刚通过《印太战略》修正案,明确要将关键港口纳入军事补给网络。

站在时代的分水岭回望,任正非带着华为穿越封锁的背影,与李嘉诚套现千亿转投英国基建的画面,构成中国企业家精神的AB面。

当TikTok周受资在华盛顿听证会上硬刚美议员时,当曹德旺把汽车玻璃厂开到美国却坚持不迁总部时,老牌富豪的“国际视野”正在经受新考验。

香港大学最新民调显示,18-35岁群体对本土财阀的信任度已跌破40%,“李嘉诚们”或许该读读《孙子兵法》里那句:“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太平洋的季风年年吹过巴拿马运河,但这次,咸湿的海风里裹挟的不再是商船的汽笛,而是时代抛给所有企业家的终极命题:当算盘珠子拨到第97年,是继续做精明的商人,还是成为历史的合伙人?

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正在穿越卡脖子技术的实验室里,藏在拒绝外资收购的工厂车间中,藏在每一个把中国制造刻进DNA的企业家血脉里。

来源:潇湘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