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义”义乌•仁义】去微信朋友圈,一窥朱丹溪的济世大爱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2 15:29 2

摘要:义乌是浙中母县、八婺肇基,有着2200多年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迹遗存、文献典籍、民俗技艺等文化资源灿若星辰。今年“新春第一会”上,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叶帮锐强调:义乌,义字当头、义利并举、义在利先,是一座忠义、节义、仁义、孝义、侠义、信义“六义并举”的

开栏的话|

义乌是浙中母县、八婺肇基,有着2200多年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迹遗存、文献典籍、民俗技艺等文化资源灿若星辰。今年“新春第一会”上,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叶帮锐强调:义乌,义字当头、义利并举、义在利先,是一座忠义、节义、仁义、孝义、侠义、信义“六义并举”的城市,一座有情有义的城市。

文化基因,决定了“何为义乌”。文化解码,是探寻“这些文化标识为何会出现在义乌,义乌又何以成为义乌”的过程。

为了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我市正倾力推进“‘何以义乌’文化解码工程”,体系化、深层次挖掘“义”文化等义乌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刻诠释“何以义乌”,全力打造中华文化新地标。

为此,《义乌商报》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与市委党史研究室等部门联合推出“有情有义 世界义乌”之“六义”专栏,溯源义乌“六义”文化的历史脉络,寻找城市的根和魂。

来看

“有情有义 世界义乌”之“六义”专栏

第四篇报道

《义乌商报》4月2日4版整版刊发↑

元代著名史学家黄溍曾言:“予闻之:时盈时虚,天理之常;乃仁乃义,人道之纲,是以君子立不易方。”自古以来,义乌人讲究仁爱之道,亦不乏仁人志士。其中,元代名医朱丹溪救死扶伤的仁义之举更是为后人所称道。

朱丹溪Q版形象

史料记载,目前流传许多关于丹溪先生的故事,大多出自宋濂的《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辞》。40多岁的朱丹溪学医归来,四方病人慕名而至,殆无虚日。他推崇俭朴,尤其关注身边真善美的事例,每每这时,都要拿起本子随手记录,希望将之传播更远;当遇到不良行为,会义正词严地敦促其改正;对生活有难处的,又会苦口婆心地开导。如此点点滴滴,给宋濂留下了深刻印象。

假若AI复活了朱丹溪,他的微信朋友圈也许会格外热闹,其中或可窥见不少医者仁心悬壶济世的君子大义。

《村桥开棺》故事缩略

一天早上,朱丹溪上山采草药,路过乔亭村边一座小桥,正遇送葬队伍抬棺而过。他避让间意外发现,桥面上竟有点点鲜血,分明是棺材里的人还没有死。

“快快开棺,让我看看,也许还可以救活!”朱丹溪高喊。抬棺人惊愕不已,忽有人认出这是神医丹溪翁。众人慌忙停棺于桥头老樟树下,掀开棺盖,但见面色青白的孕妇身着染血素衣。朱丹溪探其心口微温,三指搭脉后立即取出银针,在合谷、三阴交、肩井三穴各下一针。随着银针轻轻捻动,不一会儿,孕妇就缓过一口气来。

朱丹溪发觉棺材有异,拦下出殡队伍。

原来,孕妇遇难产,造成流血过多,引发昏厥。抬棺途中颠簸,竟让胎儿归了位。朱丹溪凝神推按,伴着“哇哇哇”的啼哭,婴孩在棺材里出生,产妇却仍然昏迷不醒。他又从药篓取出益母草与党参,嘱咐家里人分五剂煎服调养。

送葬队伍霎时沸腾起来,众人扯落丧幡白幞。老棺匠连叹:操这行当几十载,没有见过这等奇事。朱丹溪却微微一笑,向众人摆了摆手,又上山采草药去了。

被朱丹溪救活的产妇经过调理,终于母子平安。婴儿满月后,小两口特意抱着孩子,登门向丹溪翁致谢,还给其取名为“谢朱”,以此感谢朱丹溪的再造之恩。

《棺材病》故事缩略

元惠宗时,婺州城有个纨绔叫施王孙,仗父势作恶欺压百姓。他看中了方员外之女方姣仙,便强娶回家。方姣仙性子刚烈,死活不肯拜堂成亲。新婚夜,施王孙只得空守洞房。第二天,他竟浑身奇痒难当,面孔更是又红又肿,双眼都眯成了一条缝。

金华名医管元德诊而不知其症,当夜坐轿到义乌急请朱丹溪。丹溪翁见患者舌苔脉象都无异样,便踱步到新房中,闻到新漆的妆奁味道刺鼻,便立刻判断出病因来了。他脑子里琢磨出一个两全的对策,便故意唉声叹气地对施王孙的母亲说:“令郎得了‘棺材病’,医书上都没有记载。要治病,须先退婚方氏女,连同妆奁一套,送给她带回去;另外,再制杉树棺材一具,让施王孙入棺睡上三日。”

朱丹溪令施王孙退婚送还嫁妆,并躺入棺材三日。

施家惊恐不已,只得依言退婚。施王孙忿忿然躺进棺材,岂料三日后肿消痒止。管元德不解其中缘由,前来求教。朱丹溪笑着说:“恶人得了病,先治恶后治病。他这病乃是‘漆疔’,本就可以用杉皮煎汤来解毒。我让他躺进杉木棺中三日,一来可以治‘漆疔’,二来还可以警示其心!”

《救婴亭》故事缩略

苏州城郊有座“救婴亭”,得名于朱丹溪的一段奇缘。

某日,朱丹溪应邀来到苏州,途经专为死婴而造的“枯童塔”,见一名仆从欲将手中草席包投入塔中。听到微弱的婴儿哭声,他一把夺过草席包,打开发现是一名患急症的小儿。仆从长叹一声,道明缘由:“我家太太连丧三子,皆发高烧,手脚痉挛,耳后有红砂痣,此子也是一模一样。老爷深信是‘取债鬼’转世,万万不能再带回去了。”朱丹溪断言此症可医,便开好药方,又留下纹银,托仆从寻人寄养,叮咛再三,方才离去。

枯童塔救下弃婴。

十余年后,苏州有富商来访,敲着大锣,抬着“华佗再世”的匾额,特意来谢朱丹溪。原来,当年救下的病孩已长成少年,与富商相认后继承了家业。朱丹溪谢绝了酬谢的重金,只收这少年为徒。富商回到苏州,为朱丹溪建了生祠。“枯童塔”边救婴儿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妇孺皆知。后来,大家就凑了一笔钱,在“枯童塔”旁造了一座凉亭,取名为“救婴亭”。

《三条蚂蟥医“对口”》故事缩略

朱丹溪仁心济世,遇贫者赠医施药,见豪绅闭门不纳。

赤岸镇有个汪财主,生性刁恶。他患“对口”成疾,请了许多大夫诊治,都不见效果。想去请朱丹溪医治,害怕会碰壁,便挖空心思,装扮成一个衣衫褴褛的穷乞丐。

朱丹溪出诊归来,路过十里凉亭,闻得亭中哀号。他近前一看,只见这人颈后生疮,患处已经发青,充满淤血。本想用针挑,只怕淤血一时难以排尽。思虑再三,朱丹溪去水田抓起三条蚂蟥,放到疮口上。蚂蟥蜷曲了一下,便叮住疮口不放,拼命地吮吸起来。见淤血已经吸尽,朱丹溪就给病患敷上药末。这时,他半开玩笑地说:“如果你是个财主,又为富不仁,医好这个‘对口’,少说也得稻谷五十石。”说完,赠送了疗伤的药末后离去。

用蚂蟥为“乞丐”治病。

七天之后,汪财主病愈,他叫人挑来五十石谷子酬谢朱丹溪,并且交代:“如果不是装穷,至少还得吃苦两个月。你自己说的报酬,现在如数送上。”朱丹溪这才恍然大悟,就把五十石谷子分送给了周围的贫穷乡邻,众人感佩不已。

《寡妇桥》故事缩略

婺州境内有条“怪溪”,大雨三日涨大水,天晴三日溪见底。时值春汛,天花病流行,溪畔村庄的一名幼子不幸染病,高烧不退。其母为寡妇,急切之下,冒雨雇轿往义乌求医。朱丹溪闻讯疾行,不料返程时“怪溪”暴涨。两位轿夫只好弃轿,转道上游,扶着朱丹溪蹚水过溪。他俩有蓑衣箬帽挡风遮雨,朱丹溪却被冷雨淋湿。待赶至病榻,只闻号啕声一片,幼儿几无气息。

朱丹溪蹲下身去,附耳贴着病孩的心口,探得微弱心跳。他拿过桕子油灯查看其面容和瞳孔,再以银针刺入人中穴,见病孩手指微微一动,不由大喜。朱丹溪立即令人煎好独参汤,为其灌服后,又守夜开方诊治,终于将病孩从死亡边缘抢救回来。此后,他又一连住了三天,直到幼子完全脱离险境。临走那天,寡妇千恩万谢,下跪磕头,定要重金相酬。朱丹溪再三谢绝,想了想说道:“若非溪水暴涨,孩子病情也不会延误至此。定要谢我的话,倒不如在这‘怪溪’上造一座桥来得好!”

朱丹溪仔细查看病孩的情况。

寡妇连连点头,便倾尽家财建造石桥。待桥建成,朱丹溪应邀题名为“贯婺桥”。从此,两岸百姓来往便利多了。当地人都知道“神医涉水救人,孤孀感恩造桥”的故事,因此把此桥叫作“寡妇桥”。

《红头蚯蚓》故事缩略

乔亭村梅姓父子以耕田为生,只能勉强度日。恰逢伤寒肆虐,父子俩相继染疾,债台高筑。家中妇人从早到晚泪眼婆娑,长吁短叹。

朱丹溪非常同情他们,便主动上门看病,诊断是外感风寒,病情不重。却见梅父依然双眉紧锁,愁云密布。朱丹溪环顾四周,这才发现梅家家徒四壁,实在太穷了。沉吟片刻,朱丹溪给予三帖药,嘱咐道:“最后一剂需红头双环蚯蚓为引,可以去狮子岩小桥头青石板底下寻之。”

朱丹溪为梅家老父看病

梅父病愈七分,背上锄头到桥畔寻找“药引”。翻起石板,刨开周围的沙土,找到了一个葫芦大小的陶罐,陶口附近的泥土里正蠕动着两条红头蚯蚓。梅父又捧起陶罐,感觉沉甸甸的,打开一看里面是满满的一罐铜钱,还有一两多的碎银子。一家人兴高采烈,还清欠债后,父子俩又在田间地头忙活开了。

这年腊月廿五,梅父前来送鱼谢恩,无意中发现丹溪翁家灶旁有几只陶罐,竟和他掘到的一模一样。梅父走上前去,发现罐底刻着“朱记”二字。梅父赶紧回到家里,与旧陶罐比对,果然有同款印记。他这才明白,原来是丹溪翁在暗中帮了他们一家。

本文含艺术化情节设定,时间线、历史故事与人物关系参照《义乌丛书》之《朱丹溪故事》(杨南山整理)创作,请勿与现实逻辑对照。

来源:我在头条搞创作

相关推荐